.

老咳血究极版本

北京皮肤科医治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50221/4580664.html
单选题(53选30题)

1.脊髓前角的神经元

A感觉神经元B交感神经元C联络神经元D运动神经元E副交感神经元

2.在痛觉传入通路中,调控痛觉信号的“闸门”位于

A.脊髓后索B.脊髓后角C.延髓薄束核和楔束核

D.脑干网状结构E.丘脑髓板内核群

3.以会聚学说和易化学说解释牵涉痛的主要依据是

A.病区与放射部位源于相同胚胎节段和皮节

B.体表局部麻醉不能取消剧烈的牵涉痛

C.体表局部麻醉可消除轻微的牵涉痛

D.脊髓后角存在调控痛觉传入的“闸门”

E.感觉传入通路中存在辐散式和聚合式联系

4.下列关于神经纤维传导速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A.直径越大,传导越慢B.增加细胞外K+浓度可加快传导

C.髓鞘越厚,传导越慢D.一定范围内升高温度可加快传导

E.麻醉不影响传导速度

5.下列关于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只能从胞体至末梢单向传导B.神经干中各纤维之间互不干扰

C.只要结构完整就能正常传导兴奋D.不受内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

E.连续刺激时,传导能力很快下降

6.“生命中枢”位于

A中脑B间脑C延髓D脑桥E端脑

7.大脑皮层功能一侧优势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两半球结构不同B.两半球功能差异C.胼胝体联合纤维差异

D.先天性遗传因素E.习惯于右手劳动

8.下列关于大脑皮层与基底神经节之间的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的描述,正确的是

A.直接通路能减弱大脑皮层的活动

B.间接通路能增强大脑皮层的活动

C.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系统能抑制直接通路的传出效应

D.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系统能增强间接通路的传出效应

E.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中都存在去抑制现象

9.静息电位的实测值同K+平衡电位的理论值相比:

A、前者大B、前者小C、两者相等D、前者约大10%E、前者约大20%

10.人工地增加离体浸浴液中K’浓度,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将:

A.先减小后增大B.先增大后减小C.减小D.增大E.不变

11.静息电位的大小接近于:

A、钠的平衡电位B、钾的平衡电位C、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和

D.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差E.锋电位与超射之差

12.神经元兴奋时,首先产生扩布性动作电位的部位是

A.树突B.胞体C.轴丘D.轴突始段E.轴突末梢

13.以下关于动作电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A.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刺激时出现的快速而不可逆的电位变化

B.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一般表现为锋电位

D.刺激强度越大,动作电位幅度也越高

E.受刺激后,细胞膜电位的变化也可称为复极化

14.在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去极相,通透性最大的离子是:

A.K+B.Na+C.Cl-D.Ca2+E.Mg2+

15.人工地增加细胞浸浴液中Na+的浓度,则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将:D

A、先减小后增大B.不变C减小D.增大E.先增大后减小

16.下列关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形成原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内的Na+浓度高于膜外

B.细胞受刺激兴奋时,Na+通道开放造成Na+外流

C、大量Na+外流使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D.达到Na+的平衡电位时,Na+外流停止

E.Na+通道失活,K+通道进一步开放,动作电位自然出现下降支

17.突触前抑制的特点是:

A.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

B.突触前膜超极化

C.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

D.潜伏期长,持续时间长

18.突触前抑制产生的机制是:

A.突触前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增多

B.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增多

C.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

D.突触后膜超极化,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

E.突触间隙加宽

19.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是

A.轴突-树突式突触和轴突-胞体式突触的联合

B.轴突-胞体式突触和轴突-胞体式突触的联合

C.轴突-轴突式突触和轴突-胞体式突触的联合

D.轴突-树突式突触和轴突-树突式突触的联合

E.轴突-轴突式突触和轴突-轴突式突触的联合

20.下列关于突触前抑制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以树突-树突式突触为结构基础B.多见于运动传出通路中

C.潜伏期和持续时间均较长D.因突触前膜发生超极化而产生

E.意义在于使神经元的活动及时终止

21.产生突触前抑制的机制是

A.突触前膜K+通道磷酸化而关闭B.进入突触前末梢内的Ca2+减少

C.突触前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D.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中介

E.突触后膜产生IPSP

22.关于突触前易化的产生,下列哪一描述是正确的?

A.结构基础与突触前抑制完全不同B.到达突触前末梢的动作电位频率高

C.有多个兴奋同时到达突触前末梢D.进入突触前末梢内的Ca2+增多

E.突触后膜有多个EPSP发生总和

23.突触后抑制的形成是由于

A.进入突触前末梢Ca2+量减少B.突触前末梢递质释放量减少

C.抑制一兴奋性中间神经元D.兴奋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E.突触后膜去极化程度减小

24.突触传递中,影响神经末梢递质释放量的关键因素是

A.传到末梢的动作电位幅度B.末梢膜电位的水平

C.末梢内线粒体的数量D.末梢内囊泡的数量

E.进入末梢内的Ca2+量

25.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非定向突触传递多见于

A.胆碱能纤维末梢B.单胺类纤维末梢C.肽能纤维末梢

D.嘌呤类纤维末梢E.脂类纤维末梢

26.下列关于电突触传递的描述,正确的是

A.结构基础是离子通道B.传递速度慢,潜伏期长

C.允许所有带电物质通过D.一般为单向传递

E.可促进神经元的同步电活动

27.下列关于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Ca2+由膜外进入突触前膜内

B.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

C.突触后膜对Na+、K+,尤其是对K+的通透性升高

D.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E.突触后膜电位去极化达阈电位时,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

28.关于突触传递的下述特征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单向传递

B.中枢延搁

C.兴奋节律不变

D.总和

E.易疲劳

29.以肾上腺素为递质的中枢神经元主要分布于

A.延髓B.脑桥蓝斑C.中脑网状结构D.下丘脑E.大脑皮层

30.在下列各种中枢神经元联系方式中,能产生后发放效应的是

A.单线式联系B.辐散式联系C.聚合式联系

D.链锁式联系E.环式联系

31.一传入纤维进入中枢后,一方面兴奋某一中枢神经元,另一方面发出侧支,通过兴奋一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抑制另一中枢神经元,这种抑制称为

A.突触前抑制B.传入侧支性抑制C.回返性抑制

D.同步抑制E.去极化抑制

3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A.即突触后神经元处于兴奋状态B.经一中间神经元的中介而产生

C.由突触后膜K+电导增加而产生D.由突触后膜Ca2+电导增加而产生

E.可随突触前递质释放增多而加大

33.下列哪一神经通路受损可导致帕金森病?

A.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通路B.纹状体内胆碱能通路

C.纹状体-黑质γ-氨基丁酸能通路D.结节-漏斗多巴胺能通路

E.脑干网状结构胆碱能系统

34.用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无.明显疗效的症状是

A.肌肉强直B.随意运动减少C.动作缓慢

D.面部表情呆板E.静止性震颤

35.关于人类记忆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A.分为第一、第二、第三级记忆三个阶段

B.第一、第二级记忆均为短时程记忆

C.第一级记忆的保留时间不超过1秒钟

D.第二级记忆的形成与突触的可塑性有关

E.第三级记忆的形成与建立新突触有关

36.关于遗忘的描述,正确的是

A.意味着记忆痕迹的消失B.有生理性遗忘,也有病理性遗忘

C.遗忘的发生规律是先慢后快D.逆行性遗忘多见于酒精中毒

E.顺行性遗忘多见于脑震荡

37.下列关于条件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

A.指生来就有的反射活动B.数量很多,但并非无限

C.一旦形成,形式比较固定D.在长期种系发展中形成

E.建立须经大脑皮层的参与

38.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A.呼吸道粘膜受分泌物或异物刺激而引起咳嗽

B.异物轻触眼角膜而引起眨眼动作

C.扣击髌骨下方股四头肌腱而引起小腿前伸

D.肢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疼痛而缩回

E.闻到食物香味而引起唾液分泌

39.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A.位于脑干网状结构尾端B.与丘脑联络核之间形成反馈联系

C.经丘脑髓板内核群接替后继续上行D.属于特异投射系统的一部分

E.属于非特异投射系统的一部分

40.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具有以下哪一种功能?

A.形成模糊感觉B.激发情绪反应C.具有唤醒作用

D.维持身体平衡E.增加肌紧张度

41.与维持行为觉醒有关的神经结构是

A.脑干网状结构乙酰胆碱递质系统B.蓝斑上部去甲肾上腺素递质系统

C.蓝斑下部去甲肾上腺素递质系统D.黑质多巴胺递质系统

E.脑干5-羟色胺递质系统

42.在痛觉传入通路中,调控痛觉信号的“闸门”位于

A.脊髓后索B.脊髓后角C.延髓薄束核和楔束核

D.脑干网状结构E.丘脑髓板内核群

43.下列关于脊髓α运动神经元的描述,正确的是

A.是躯体骨骼肌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

B.大α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肌纤维组成大的运动单位

C.小α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肌纤维组成小的运动单位

D.轴突末梢释放的递质是谷氨酸

E.兴奋性较高,常以较高的频率持续放电

44.下列关于脊髓γ运动神经元的描述,正确的是

A.支配骨骼肌梭外肌纤维B.轴突末梢释放甘氨酸递质

C.兴奋性较α运动神经元低D.活动随α运动神经元活动增强而减弱

E.可调节肌梭对牵张刺激的敏感性

43.γ运动神经元发出的γ传出纤维属于

A.Aα类纤维B.Aβ类纤维C.Aγ类纤维D.Aδ类纤维E.C类纤维

44.γ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A.乙酰胆碱B.去甲肾上腺素C.甘氨酸D.谷氨酸E.5-羟色胺

45.下列哪一部位或神经元受损可导致舞蹈病?

A.大脑皮层内胆碱能能神经元

B.大脑皮层-新纹状体谷氨酸能投射神经元

C.新纹状体内γ-氨基丁酸能中间神经元

D.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投射神经元

E.弓状核-正中隆起γ-氨基丁酸能投射神经元

46.截去猴的一个手指后,该被截手指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将

A.无任何变化,但从此被废用B.发生一定程度萎缩,功能丧失

C.由神经胶质细胞增生而取代D.被邻近手指代表区蔓延过来而占据

E.转变为非特异感觉代表区

47.如果切除猴大脑皮层某个手指的感觉代表区,其结果是

A.代表区不能再造,因而该手指将永久丧失其感觉功能

B.由神经胶质细胞增生填补缺损,并部分恢复其感觉功能

C.原代表区由邻近手指代表区的神经元蔓延过来而占为己有

D.该手指的感觉投射移向原代表区的周围皮层

E.该手指的感觉投射移向感觉区以外的皮层联络区

48.大脑优势半球在下列何种功能或能力上占优势?

A.空间辨认B.深度知觉C.语言活动D.触觉认识E.音乐欣赏

49.非特异投射系统不能引起特定感觉的原因是

A.接受感觉传导道的侧支联系B.与丘脑第二类细胞群无纤维联系

C.进入大脑皮层各层D.通路失去各特定感觉的专一性

E.易受环境因素和药物的影响

50.下丘脑是皮层下

A.重要的感觉中枢B.重要的运动中枢C.较高级的交感中枢

D.较高级的副交感中枢E.较高级的内脏活动调节中枢

51.日周期生物节律的控制中心位于

A.下丘脑前核B.视上核C.下丘脑外侧核

D.视交叉上核E.弓状核

52.下丘脑内防御反应区主要位于

A.视前区B.腹内侧区C.背内侧核D.外侧区E.室旁核

53.下列关于小脑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A.前庭小脑主要调节肌紧张B.脊髓小脑主要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

C.皮层小脑主要协调随意运动D.脊髓小脑接受大量本体感觉冲动

E.皮层小脑接受外周感觉传入信息

多选题(14选10题)

1.下列关于神经纤维传导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纤维直径越大,传导速度越快B.有髓纤维较无髓纤维传导速度快

C.髓鞘越薄,传导速度越快D.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升高,传导加快

2.下列哪几项是神经纤维传导兴奋时的特征?

A.全或无式B.绝缘性C.双向性D.易疲劳

3.基底神经节的功能是:

A.与随意运动的稳定有关

B.感觉的高级中枢

C.与肌紧张的控制有关

D.与本体感觉传人信息的处理有关

E.与内脏活动有关

4.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包括

A.稳定随意运动B.参与运动的设计

C.调节肌紧张D.处理本体感觉信息

5.关于突触后抑制正确的叙述有:

A.可分为回返性抑制和传人侧支性抑制两种

B.是由突触前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的

C.突触后膜产生IPSP

D.突触后膜产生EPSP

E.一个兴奋性神经元不能直接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6.在突触前抑制中,引起突触前末梢Ca2+内流减少的原因有

A.末梢膜上GABAA受体激活,引起Cl?内流

B.末梢膜上GABAB受体激活,引起K+外流

C.其他递质通过G-蛋白抑制Ca2+通道功能

D.其他递质通过G-蛋白增强K+通道功能

7.与经典的突触传递相比,非定向突触传递的特点是

A.无突触前膜和后膜的特化结构B.作用部位较分散,非一一对应

C.递质扩散距离较远,且远近不等D.传递所需时间较长,且长短不一

8.中枢神经元的连接方式有:

A.单线式联系

B.辐散式联系

C.聚合式联系

D.环状联系

E.链锁状联系

9.下列哪些神经递质和调质有助于学习和记忆?

A.乙酰胆碱B.γ-氨基丁酸C.催产素D.血管升压素

10.下列哪些神经递质和调质有损于学习和记忆?

A.去甲肾上腺素B.脑啡肽C.催产素D.多巴胺

11.与本能行为和情绪调节关系最为密切的脑结构是

A.脑干网状结构B.下丘脑C.边缘系统D.大脑新皮层

12.下列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与下丘脑有关的是

A.体温的恒定B.水平衡C.觉醒的维持D.垂体激素的分泌

13.小脑的主要功能包括

A.发动随意运动B.协调随意运动C.调节肌紧张D.维持姿势

14.下列关于神经胶质细胞生理作用的描述,哪几项是正确的?

A.支持、修复和再生作用B.产生神经营养性因子

C.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D.产生可扩布性电位波动

看图填空(两个图,二选一)

5.外侧裂(Sylvius氏外侧裂)6.中央前回7.中央沟8.中央后回9.颞上回

10.颞叶11.额叶12.顶叶13.枕叶14.脑岛

1.听皮层(41区、42区)2.颞下叶皮层3.前额叶皮层4.运动前区(6区)

5.辅助运动区(6区)6.初级运动区(4区)7.躯体感觉皮层(3区、1区、2区)

8.后顶叶皮层(5区、7区)9.视皮层(17区、18区、19区)10.味觉皮层(43区)

名词解释(12选10)

1.灰质和白质

灰质: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聚集的部位,有丰富的血管,其新鲜标本呈暗灰色,故称灰质

白质:脑和脊髓的白色部分,主要由神经细胞所发出的神经纤维组成。

2.神经元轴突与神经纤维

神经元轴突:自神经元发出的一条突起。

神经纤维:神经元的突起和突起外膜结构的统称,因细长如纤维而得名。

3.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通常所指膜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即处于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称为静息膜电位,或简称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4.阈刺激与阈电位

阈刺激:能使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

阈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就出现膜上的Na﹢通道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

5.自发脑电活动与脑电图

自发脑电活动:在无明显刺激的情况下,大脑皮质能经常地和自发地产生节律性的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称为自发脑电活动。

脑电图:用脑电图机记录下的大脑皮层由于电位变化而出现的脑电波图形。

6.皮层诱发电位

皮层诱发电位:感觉传入系统或脑的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在皮层某一局限区域引出的电位变化。

7.局部回路神经元与局部神经元回路

局部回路神经元: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大量短轴突和无轴突的神经元,它们的轴突和树突不能投射到远隔部位,仅在某一中枢内部起联系作用,这些神经元称为局部回路神经元。

局部神经元回路:由局部回路神经元及其突起构成的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联系通路,称为局部神经元回路。

8.突触与突触可塑性

突触:指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传到另一细胞间的相互接触的结构。

突触可塑性:指神经细胞间的连接,即突触,其连接强度可调节的特性。

9.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指由兴奋性突触的活动,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去极化性质的膜电位变化。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改变,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10.全或无现象

全或无现象:即当所加刺激较弱时,心脏上看不到任何反应,当刺激超过一定强度时,便引起一定的收缩,再增强刺激强度,则并不引起更大的收缩。(也就是说根据刺激的强或弱,只能产生收缩或不收缩两种反应,收缩的大小并不随着刺激的增强或减弱而发生改变)

11.神经递质与受体

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如肌肉细胞、腺体细胞等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受体:指任何能够同激素、神经递质、药物或细胞内信号分子结合并能引起细胞功能变化的生物大分子。

12.长时程增强LTP

长时程增强:是发生在两个神经元信号传输中的一种持久的增强现象,能够同步的刺激两个神经元。

问答题(可能会合并,一共5题)

1.简述突触传递的过程。

当突触前的神经细胞兴奋时,动作电位传至突触前膜,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打开,钙离子内流,钙离子促使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小泡膜与突触前膜融合后,小泡内神经递质释放,递质在突触间隙中以扩散的形式到达突触后膜,与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这个化学刺激是对突触后膜的细胞的有效刺激,使该细胞兴奋,从而完成兴奋的传递。

2.何谓突触可塑性?突触可塑性的意义是什么?

突触可塑性是指突触在神经元活动的影响下改变其传递能力的特性,包括突触结构可塑性和突触传递效能可塑性两个方面。

突触可塑性在人类学习和记忆方面有重要作用。

3.何谓电突触传递?与经典的突触传递相比电突触有哪些特点?

电突触传递是机体的一种兴奋传递方式。

神经冲动传递不需化学物质作为递质,冲动扩布较快。结构类似间隙连接。突触间隙较窄,其间电阻较低,离子易通过。

4.下丘脑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机体调节:下丘脑是大脑皮层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它把内脏活动与其他生理活动联系起来,调节着体温、摄食、水平衡和内分泌腺活动等重要的生理功能。主要生理功能:体温调节.摄食行为调节.水平衡调节.调节腺垂体激素分泌.影响情绪反应.控制生物节律。

5.说出陈述性记忆与非陈述性记忆的区别;如果给一个从来没有骑过自行车的人一份详细的骑车说明,他是否可以在细心地阅读说明后,跳上自行车快乐地骑行吗?如果不是,为什么?

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回忆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而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不能,因为程序性记忆往往需要多次尝试才能逐渐获得;在利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陈述性记忆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

6.何谓视觉系统的枕-颞通路与枕-顶通路?这两条通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腹侧(枕颞)通路专门用于物体知觉和识别,常被称为“什么”通路。

背侧(枕顶)通路专门用于空间知觉,常被称为“哪里”通路。

“什么”通路对于确定物体的身份必不可少;“哪里”通路对于确定不同物体的位置并指导与物体互动不可或缺。

7.说出大脑皮层的分叶以及各叶皮层的主要功能。

额叶:在大脑半球的前部,主管运动、语言、智能、情感等。

顶叶:在大脑半球的后顶部,主管感觉、阅读等。

颞叶:在大脑半球的外侧,人们感受声音、确认自己的空间位置的最高中枢就在这里

枕叶:在大脑半球的后部,主管视觉、阅读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mzwc.com/xjhl/8521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