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检查:
一、甲基硫酸新斯的明试验
二、肌电图检查
三、相关血清抗体的检测:
1.骨骼肌AChR抗体:
为诊断MG的特异性抗体,50%~60%的单纯眼肌型MG患者血中可检测到AChR抗体;85%~90%的全身型MG患者血中可检测到AChR抗体,结合肌无力病史,如抗体检测结果阳性则可以确立MG诊断。如检测结果为阴性,不能排除MG诊断。
2.MuSK抗体:
在部分AChR抗体阴性的全身型MG患者血中可检测到抗MuSK抗体,其余患者可能存在抗LRP4抗体以及某些神经肌肉接头未知抗原的其他抗体,或因抗体水平和(或)亲和力过低而无法被现有技术手段检测到。抗MuSK抗体阳性率欧美国家患者较亚洲国家患者高。
3.抗横纹肌抗体:
包括抗titin抗体、抗RyR抗体等。此类抗体在伴有胸腺瘤、病情较重的晚发型MG或对常规治疗不敏感的MG患者中阳性率较高,但对MG诊断无直接帮助,可以作为提示和筛查胸腺瘤的标志物。抗横纹肌抗体阳性则可能提示MG患者伴有胸腺肿瘤。
四、胸腺影像学检查
20%~25%的MG患者伴有胸腺肿瘤,约80%的MG患者伴有胸腺异常;20%~25%胸腺肿瘤患者可出现MG症状[7]。纵隔CT检出胸腺肿瘤的阳性率可达94%,部分MG患者的胸腺肿瘤需行增强CT扫描或核磁共振检查才能被发现。
一般治疗一、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
此类药物是治疗所有类型MG的一线药物,用于改善临床症状,特别是新近诊断患者的初始治疗,并可作为单药长期治疗轻型MG患者[8]。不宜单独长期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其剂量应个体化,一般应配合其他免疫抑制药物联合治疗。胆碱酯酶抑制剂中溴化吡啶斯的明是最常用的胆碱酯酶抑制剂。不良反应包括:恶心、腹泻、胃肠痉挛、心动过缓和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等。国内一般最大剂量为mg/d,分3~4次口服。
二、免疫抑制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
是治疗MG的一线药物,可使70%~80%的MG患者症状得到显著改善。糖皮质激素由于其强大的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被广泛应用于MG的治疗[9]。目前常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糖皮质激素包括:醋酸泼尼松、甲泼尼龙、地塞米松。使用方法:醋酸泼尼松0.5~1.0mg/kg,每日晨顿服;或20mg/d晨顿服(糖皮质激素剂量换算关系为:5.0mg醋酸泼尼松=4mg甲泼尼龙=0.75mg地塞米松),每3天增加醋酸泼尼松5.0mg直至足量(60~80mg)。通常2周内起效,6~8周效果最为显著。如病情危重,在经良好医患沟通并做好充分机械通气准备下,可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其使用方法为:甲泼尼龙mg/d,连续静脉滴注3d,然后改为mg/d,静脉滴注2d;或者地塞米松10~20mg/d,静脉滴注1周;冲击治疗后改为醋酸泼尼松或者甲泼尼龙,晨顿服。视病情变化调整药物剂量,醋酸泼尼松或甲泼尼龙减量需要根据患者病情改善情况个体化,如病情稳定并趋好转,可维持4~16周后逐渐减量;一般情况下逐渐减少醋酸泼尼松用量,每2~4周减5~10mg,至20mg左右后每4~8周减5mg,酌情隔日服用最低有效剂量。过快减量可致病情反复、加剧。成年全身型MG和部分眼肌型MG患者,为尽快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或停止使用、获得稳定而满意的疗效、减少激素不良反应,应早期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等。
甲泼尼龙与醋酸泼尼松相比较起效快,无须肝脏转化直接发挥抗炎作用。抗炎作用是醋酸泼尼松的1.25倍,可迅速改善MG临床症状;甲泼尼龙与受体亲和力高,免疫抑制作用是醋酸泼尼松的18倍;不良反应较少,对肝功能不全及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的MG患者比较安全,疗效可靠;药物清除率不会因时间延长而增加,从而药物在体内可维持恒定浓度,避免因其在体内维持剂量不足而影响疗效。
使用糖皮质激素期间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40%~50%的MG患者肌无力症状会在4~10d内一过性加重并有可能促发肌无力危象,因此,对病情危重、有可能发生肌无力危象的MG患者,应慎重使用糖皮质激素;同时应注意类固醇肌病,补充钙剂和双磷酸盐类药物预防骨质疏松,使用抗酸类药物预防胃肠道并发症。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食量增加、体重增加、向心性肥胖、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白内障、青光眼、内分泌功能紊乱、精神障碍、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消化道症状等,应引起高度重视。
2.硫唑嘌呤:
是治疗MG的一线药物。眼肌型MG和全身型MG皆可使用,可与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短期内有效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部分儿童(3岁)和少年MG患者经胆碱酯酶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效果仍不佳者,可慎重考虑联合使用硫唑嘌呤。因可致部分患者肝酶升高和骨髓抑制,服用硫唑嘌呤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多于使用后3~6个月起效,1~2年后可达全效,可以使70%~90%的MG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初始阶段通常与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其疗效较单用糖皮质激素好;同时可以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单独使用硫唑嘌呤,虽有免疫抑制作用但不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使用方法:儿童每日1~2mg/kg,成人每日2~3mg/kg,分2~3次口服。如无严重和(或)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可长期服用。开始服用硫唑嘌呤7~10d后需查血常规和肝功能,如正常可加到足量。不良反应包括:特殊的流感样反应、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消化道症状、肝功能损害和脱发等。长期服用硫唑嘌呤的MG患者,在服药期间至少2周复查血常规、4周复查肝、肾功能各1次。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议在用硫唑嘌呤前筛查嘌呤甲基转移酶基因缺陷,以减少硫唑嘌呤诱导的不可逆性骨髓抑制的风险。
3.环孢菌素A:
用于治疗全身型和眼肌型MG的免疫抑制药物。通常使用后3~6个月起效,主要用于因糖皮质激素或硫唑嘌呤不良反应或疗效欠佳,不易坚持用药的MG患者;环孢菌素A也可早期与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可显著改善肌无力症状,并降低血中AChR抗体滴度。如无严重不良反应可长期和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疗效和硫唑嘌呤相当,但不良反应较硫唑嘌呤少。使用方法:每日口服2~4mg/kg,使用过程中注意监测血浆环孢菌素A药物浓度,并根据浓度调整环孢菌素的剂量。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肾功能损害、血压升高、震颤、牙龈增生、肌痛和流感样症状等。服药期间至少每月查血常规、肝和肾功能各1次,以及监测血压。
4.他克莫司:
为一种强效的免疫抑制剂。本药适用于不能耐受糖皮质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剂不良反应或对其疗效差的MG患者,特别是抗RyR抗体阳性的MG患者;也可与糖皮质激素早期联合使用,以尽快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减少其不良反应。他克莫司起效较快,一般2周左右起效。使用方法:口服3.0mg/d,有条件时检测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并根据血药浓度调整药物剂量。快代谢型MG患者需要加大药物剂量,直到疗效满意为止。如无严重不良反应,可长期服用。不良反应包括:消化道症状、麻木、震颤、头痛、血压和血糖升高、血钾升高、血镁降低、肾功能损害等。服药期间至少每月查血常规、血糖、肝和肾功能1次。
5.环磷酰胺:
用于其他免疫抑制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MG患者及胸腺瘤伴MG的患者。与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可以显著改善肌无力症状,并可在6~12个月时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使用方法为:成人静脉滴注~mg/周,或分2次口服,mg/d,直至总量10~20g,个别患者需要服用到30g;儿童每日3~5mg/kg(不大于mg)分2次口服,好转后减量为每日2mg/kg。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脱发、恶心、呕吐、腹泻、出血性膀胱炎、骨髓抑制、远期肿瘤风险等。每次注射前均需要复查血常规和肝功能。
6.吗替麦考酚酯(MMF):
MMF为治疗MG的二线药物,但也可早期与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使用方法:0.5~1.0g/次,每日2次。MMF与硫唑嘌呤和环孢菌素相比,较安全,对肝、肾不良反应小。常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服用本药第1个月1次/周查全血细胞计数,第2、3个月每个月2次,3个月后每个月1次,如果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时,应停止或酌情减量使用本药。不能与硫唑嘌呤同时使用。
7.抗人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rituximab):
利妥昔单抗可用来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10]。在治疗MG时,适用于对糖皮质激素和传统免疫抑制药物治疗无效的MG患者,特别是抗MuSK抗体阳性的MG患者。作为成年MG患者单一治疗药物,推荐剂量为mg/m2体表面积,静脉滴注,每周1次,22d为一疗程,共给药4次。利妥昔单抗的治疗应在具备完善复苏设备的病区内进行。对出现呼吸系统症状或低血压的患者至少监护24h,监测是否发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对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特别是有严重呼吸困难、支气管痉挛和低氧血症的患者应立即停止使用。不良反应包括:发热、寒战、心脏毒性、支气管痉挛、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等。
在使用上述免疫抑制剂和(或)免疫调节剂时应定期检查肝、肾功能、血和尿常规等。如果免疫抑制剂对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和尿常规影响较大,或者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则应停用或者选用其他药物。对抗乙型肝炎抗原抗体阳性且肝功能不全的MG患者,应慎重应用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性药物治疗,一般在治疗前2~4周应该使用核苷(酸)类似物进行预防性治疗。
三、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11]
主要用于病情急性进展、手术术前准备的MG患者,可与起效较慢的免疫抑制药物或可能诱发肌无力危象的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多于使用后5~10d左右起效,作用可持续2个月左右。与血浆置换疗效相同,不良反应更小,但两者不能并用。在稳定的中、重度MG患者中重复使用并不能增加疗效或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使用方法为:每日mg/kg,静脉注射5d。不良反应:头痛、无菌性脑膜炎、流感样症状和肾功能损害等。
四、血浆置换[12]
主要用于病情急性进展期、出现肌无力危象患者、胸腺切除术前和围手术期处理以及免疫抑制治疗初始阶段,长期重复使用并不能增加远期疗效。血浆置换第1周隔日1次,共3次,若改善不明显则其后每周1次,常规进行5~7次。置换量每次用健康人血浆1ml和代血浆ml。多于首次或第2次血浆置换后2d左右起效,作用可持续1~2个月。在使用丙种球蛋白冲击后4周内禁止进行血浆置换。不良反应:血钙降低、低血压、继发性感染和出血等。伴有感染的MG患者禁用。宜在感染控制后使用,如血浆置换期间发生感染则要积极控制感染,并根据病情决定是否继续进行血浆置换。
五、胸腺摘除手术治疗[7]
疑为胸腺瘤的MG患者应尽早行胸腺摘除手术,早期手术治疗可以降低胸腺肿瘤浸润和扩散的风险。胸腺摘除手术可使部分MG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而部分MG患者可能在手术治疗后症状加重。对于伴有胸腺增生的MG患者,轻型者(Osserman分型Ⅰ)不能从手术中获益,而症状相对重的MG患者(Osserman分型Ⅱ~Ⅳ),特别是全身型合并AChR抗体阳性的MG患者则可能在手术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胸腺摘除手术后通常在2~24个月病情逐渐好转、稳定,用药剂量亦减少。部分MG患者经胸腺摘除手术治疗后可完全治愈;也有部分MG患者胸腺摘除术后几年甚至数年后MG症状复发,但总体来说多数胸腺异常的MG患者能从手术中获益。一般选择手术的年龄为18周岁以上。MG症状严重的患者,除非怀疑高度恶性胸腺瘤,可以先药物治疗,如丙种球蛋白冲击等,待病情改善、稳定后再行手术治疗,有助于减少、防止手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需要紧急手术的患者,为防止患者手术后出现肌无力危象,术前可予丙种球蛋白等药物。
六、胸腺放射治疗[13]
随着放射治疗设备改进,治疗技术日益成熟,MG胸腺放射治疗重新受到重视。此疗法适用于胸腺增生、全身无力、药物疗效不佳、浸润性胸腺瘤不能手术、未完全切除胸腺瘤或术后复发的患者。分次日量1~2Gy,每周5次,一般总量50~60Gy,可获疗效。
七、其他
进行呼吸肌训练和在轻型MG患者中进行力量锻炼,可以改善肌力。建议患者控制体重、适当限制日常活动、注射季节性流感疫苗等均有益于病情的控制。
治疗MG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MG患者慎用的药物包括:部分激素类药物,部分抗感染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喹诺酮类等以及二性霉素等抗真菌药物),部分心血管药物(如利多卡因、奎尼丁、β–受体阻滞剂、异搏定等),部分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乙琥胺等),部分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碳酸锂、地西泮、氯硝西泮等),部分麻醉药物(如吗啡、度冷丁等),部分抗风湿药物(如青霉胺、氯喹等)。
其他注意事项包括:禁用肥皂水灌肠;注意休息、保暖;避免劳累、受凉、感冒、情绪波动等。
预后眼肌型MG患者中10%~20%可自愈,20%~30%始终局限于眼外肌,而在其余的50%~70%中,绝大多数患者可能在起病3年内逐渐累及延髓和肢体肌肉,发展成全身型MG。约2/3的患者在发病1年内疾病严重程度达到高峰,20%左右的患者在发病1年内出现MG危象。肌无力症状和体征在某些条件下会有所加重,如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甲状腺疾病、怀孕、体温升高、精神创伤和用影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药物等。
广泛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治疗之前,MG的病死率高达30%,而随着机械通气、重症监护技术以及免疫抑制剂广泛应用于MG的治疗,目前病死率(直接死于MG及其并发症的比例)已降至5%以下。
参考文献:
[1]常婷.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版)[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01:1-12.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