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间下肢痛性痉挛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01

NEWS

夜间下肢痛性痉挛定义

夜间下肢痛性痉挛(NLC)是夜间无意识的、突然发生的下肢痛性收缩,俗称抽筋,经常发生于下肢小腿肌肉。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加,38%~50%的老年人患有夜间小腿痉挛。但目前关于下肢肌肉痛性痉挛的机制尚未明确,临床诊疗时医生对此病不重视,且由于目前没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NLC患者就诊时常得不到有效治疗。

02

NEWS

发病机制

肌肉系统起源学说

肌肉系统起源机制是最早被研究的机制,常用的治疗方式:如拉伸、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等,均是依据肌肉系统起源机制进行的。研究表明,与正常肌肉相比,在痉挛的肌肉中发现更多的自发收缩,自主活动时肌纤维收缩频率是10~15次/s,在抽筋的肌肉中单根自主肌纤维收缩频率高达300次/分。

老年人由于缺乏运动,下肢肌肉缩短,是NLC一个危险因素。

而现代人习惯坐位休息或上厕所,而不是像先前那样蹲着,会导致下肢肌肉和肌腱的缩短及伸展不充分,这些都会增加个人发生NLC的风险。

神经受累起源学说

运动神经自发放电又可分为2种,包括运动轴突末端分支的异常兴奋和脊髓水平神经的过度兴奋。

肌肉痉挛是由运动神经的自发放电或运动轴突末端分支的异常兴奋引起的?这表明周围神经系统可能是其发生的起源。

脊髓受累在肌肉痉挛的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而外周机制可能并不是原因,通过γ-氨基丁酸介导的持续内向电流,在脊髓水平上产生放大的感觉输入,传导至运动神经元后产生肌肉痉挛。临床发现,腰椎椎管狭窄患者患有下肢痉挛的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间接证明脊柱受累可能是NLC的起源。

药物因素

药物会导致下肢痉挛:包括利尿剂、硝苯地平、β受体激动剂、类固醇、吗啡、西咪替丁、青霉胺、他汀类药物和锂。

与肌肉痉挛有关的疾病包括:尿毒症、糖尿病、甲状腺疾病、低镁血症、低钙血症和低钾血症。

因此。下肢痉挛患者有必要检查尿素、肌酐、钾、镁和钙浓度以及血糖和甲状腺功能。

03

NEWS

临床表现

NLC具有7个典型临床特征:

①剧烈疼痛;

②持续时间从数秒到最长10分钟;

③位于小腿或足部位置;

④很少位于大腿或腘绳肌位置;

⑤持续的后遗疼痛;

⑥睡眠中断;

⑦痛苦;

这种痉挛常发生于单侧,可以自发性缓解,缓解后常伴有半小时左右的残痛残余痛可以通过拉伸痉挛的肌肉得以缓解。

1分钟了解小腿抽筋

04

NEWS

鉴别诊断

需与不宁腿综合征(RLS)和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相鉴别。还应与其它神经过分兴奋类型的肌肉痉挛?如肌强直、肌纤维颤搐、肌张力亢进、肌张力失调、肢强直综合征鉴别诊断。

05

NEWS

治疗

常规措施

改善睡眠可以使NLC患者从中获益,告知患者可以改善睡眠的一般措施,如舒适的睡眠环境、睡前避免饮酒及喝咖啡、睡前不要过早躺倒床上等。由于剧烈运动和久站可能与NLC有关,所以建议避免这些行为,蹲位时可以使下肢肌肉和肌腱充分伸展,因此建议患者可以增加下蹲动作。

拉伸

肌肉拉伸是药物治疗的一种替代疗法。它是使用交互抑制反射来中止痉挛,在这种反射中,收缩一组肌肉可以迫使拮抗组放松,因此采用强迫背屈伸直膝盖可以缓解小腿痉挛。

药物治疗

临床上用来治疗NLC的药物有奎宁、加巴喷丁、镁剂、钙通道阻滞剂等,但这些药物均尚无显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奎宁是一种生物碱,它降低了运动终板对神经刺激的兴奋性,增加骨骼肌收缩的不应期,自1940年以来一直被用于治疗下肢痉挛。但存在潜在致命的免疫介导作用,如溶血性尿毒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心律失常,2004年,奎宁因存在血小板减少的风险被澳大利亚医疗用品管理局取消治疗痛性肌肉痉挛的审批。

虽然补镁对孕妇下肢痉挛有一定作用,但对于夜间下肢肌肉痉挛和慢性持续性下肢肌肉痉挛的作用并不优于安慰剂。

中医药治疗

下肢肌肉痛性痉挛是由于感受风寒之邪、寒邪凝滞收引侵犯经络,引起筋脉收缩挛急或因年老、妊娠、过劳等导致肝血不足以濡养筋脉?筋脉失养而致挛急。常见经典中药方剂有芍药甘草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芍药散、四逆散等。针灸穴位多选腓肠肌及其附近的足三阳经穴位:如足太阳膀胱经的承山、承筋、委中、束骨;足少阳胆经的环跳、阳陵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等。其它一些方法,如刃针疗法、点刺放血、推拿疗法,也证明对腓肠肌痉挛有效。

肌筋膜触发点MTrPs

MTrPs伤害敏感性的增加,可能是MTrPs与肌肉痛性痉挛联系的基础,且运动终板区潜在的MTrPs是肌肉痉挛的潜在起源之一。灭活MTrPs可以为肌肉痉挛提供治疗性缓解。

腓深神经神经内侧支阻滞

腓深神经支配胫前肌、趾长伸肌、腓肠肌、长伸肌和拇长伸肌。沿着足部胫动脉和静脉走行。在踝关节浅筋膜水平分为外侧和内侧分支,足背内侧终支伴行于足背动脉内侧,在前足?它深入到短伸肌肌腱,并在跖骨中部分叉,支配第一趾间隙和第一和第二趾的相邻两侧感觉。腓深神经远端周围分支阻滞后夜间痉挛频率和严重程度降低的机制尚不清楚。虽然局部麻醉剂不能到达病灶本身,但可以通过干扰细胞膜去极化来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打破外周传入和α运动神经元之间的正反馈环,产生有效的长期效应,以减少夜间腿部痉挛程度和频率。

参考文献:

全文下载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mzwc.com/xjby/8523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