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论前沿先天性肌强直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治癜风好方法 http://m.39.net/pf/a_7288900.html
先天性肌强直在诊断中主要与以下3种强直性肌病相鉴别:先天性副肌强直(ParamyotoniaCongenita)

先天性副肌强直症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与先天性肌强直有类似临床表现,亦有强直现象,肌电图可见肌强直放电,但是由钠离子通道基因(SCN4A)突变所致。症状以眼外肌、咀嚼肌和手部肌肉受累为主,在活动和反复动作后加重(无“热身”现象,先天性肌强直则是在反复动作后症状减轻),遇冷时强直现象亦明显加重。运动员体型一般不明显。患者常伴有发作性无力,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以上特点有助于与先天性肌强直相鉴别。先天性副肌强直症同样多为非进行性,成年后病情趋于稳定或好转。

钾加重型肌强直(Potassium-AggravatedMyotonia)

钾加重型肌强直亦由钠离子通道基因(SCN4A)突变所致。部分患者与典型氯离子通道相关先天性肌强直临床表现一致,难以区分。有助于鉴别的特点包括:摄入钾盐或补钾后症状加重,可能合并高钾性周期性麻痹,反复运动后延迟出现肌强直现象,肌强直常伴有疼痛,眼外肌强直症状更常出现等。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MyotonicDystrophy)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又称Steinert病,分为1型和2型,分别由DMPK基因CTG重复数增多和ZNF9基因CCTG重复数增多所致,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与先天性肌强直多发于早年婴幼儿期不同,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春期后。平均起病年龄约25岁。本病患者也有明显肌强直现象,但同时伴随很多其他临床表现,如骨骼肌进行性无力萎缩、早发白内障、逐渐加重的房室传导阻滞、额秃及内分泌与生殖系统障碍等,这些都不会在先天性肌强直患者中出现。本病缓慢进展,病程20~25年,多数于45~50岁死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mzwc.com/xjhl/851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