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共涉及种疾病。全球预计有超过3亿名罕见病患者,中国为多万。目前已经明确的罕见病有多种,其中80%为遗传病。
下面就这种罕见病继续进行介绍:
76
多发性硬化症
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是以中枢神经系统(CNS)白质脱髓鞘病变为特点,遗传易感个体与环境因素作用发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MS是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中最常见最主要的疾病。因其有较高的发病率、慢性病程和青壮年易患而备受重视。
临床表现:发作性视神经、脊髓和脑部的局灶性障碍。这些神经障碍可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复发。
77
多系统萎缩
多系统萎缩(multiplesystematrophy,MSA)是成年期发病、散发性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临床表现:多系统萎缩有三大主征,即小脑症状、锥体外系症状、自主神经症状。其中89%出现帕金森综合征,78%出现自主神经功能衰竭,50%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
基因突变位点:COQ2基因2个错义突变(p.LF,p.RH)同义突变(p.A32A)。
78
肌强直性营养不良
肌强直性营养不良(myotonicdyatrophy)肌强直表现受累的骨骼肌收缩后松弛显著延迟,导致明显的肌肉僵硬,肌电图出现特征性连续高频电位放电现象。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春期后,男多于女。
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肌无力、肌萎缩和肌强直。萎缩和无力表现为四肢不灵活,前臂及手部肌肉萎缩,下肢有足下垂及跨阈步态。病人面容瘦长,颧骨隆起,呈斧状脸,颈消瘦而稍前屈。
基因突变位点:染色体19q13.2-19q13.3基因三核苷酸(CTG)重复序列扩增。
79
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缺乏症
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N-acetylglutamatesynthetase,NAGS,OMIM)催化乙酰辅酶A和谷氨酸生成N-乙酰谷氨酸,而N-乙酰谷氨酸(NAG)是尿素循环中的第一个酶(氨甲酰磷酸合成酶)的辅助因子。
发病机制: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缺乏症(OMIM)是由于NAGS基因缺陷,导致NAG合成减少,继而引起CPS1功能降低,最终导致高血氨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临床表现:主要是高氨血症的毒性表现。症状严重程度与酶缺陷程度相对平行。
完全酶缺陷症状严重,起病早,患儿初生时正常,哺乳后出现高氨血症,数日内开始嗜睡、拒哺乳、呕吐。随血氨蓄积增多,出现过度换气,呼吸性碱中毒,体温不升,呼吸暂停,肌张力低下或增高。可有惊厥发作,常有昏迷,进行性脑干功能减弱,颅内压增高,多在婴儿期死亡。
部分性酶缺乏时,多在生后数月起病。儿童期起病的高氨血症,症状较轻,呈间歇性出现。慢性症程,可有发育不良,进行性脑变性症状,智力落后。
基因变异位点: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基因(NAGS)缺陷,位于17q21.31。
80
新生儿糖尿病
新生儿糖尿病(neonataldiabetesmellitus,NDM)是指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的糖尿病。NDM分为暂时性新生儿糖尿病(TNDM)永久性新生儿糖尿病(PNDM)。
基因变异位点:
PNDM相关基因(与胰岛β细胞密切相关)
1.胰腺发育与分化相关基因包括TCF2/HNF1B、PTF1、PDX1/IPF1、GLIS3、NEUROD1、GATA6、RFX6、NGN3等;
2.胰岛β细胞数量相关基因包括INS、EIF2AK3、FOXP3、IER3IP1、WFS1等;
3.胰岛β细胞功能相关基因包括GCK、KCNJ11、ABCC8、GLUT2等。
TNDM相关基因
70%与常染色体6q24印迹区有关,如父源的单亲二倍体型(uniparentaldisomy,UPD)、父源性染色体异常复制、母源的等位基因甲基化缺陷等。
其余20%~25%的TNDM基因突变是由KCNJ11、ABCC8和HNF1B基因杂合突变引起。
81
视神经脊髓炎
视神经脊髓炎(NMO)又称Devic病,是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的免疫介导的脱髓鞘疾病。
临床表现:主要为视力障碍和脊髓炎,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失明,双下肢瘫痪和尿潴留及感觉障碍。
约15%NMO有视神经和脊髓以外症状,如脑病表现、下丘脑和脑干症状。部分NMO患者可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情进展迅速,NMO亦可伴有血清其他自身免疫抗体增高。
基因变异位点:HIA区域存在易患基因位点,可能与DRBl*03及DQBl*04基因相关,而与DRBl*以及DPBl*等位基因无关。NMO-IgG抗体在NMO发病中起关键作用,而NMO-IgG抗体针对的抗原是星形胶质细胞足突表面的AQP4蛋白。AQP4基因突变可能导致AQP4蛋白分子结构改变,从而导致NMO发生。
82
尼曼匹克病
尼曼匹克病(NiemannPickdisease,NP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脂质沉着疾病。尼曼匹克病于年由Niemann首先报道,年Pick将其列为独立性疾病,分为五类。
其中AB型是由于神经鞘磷脂酶缺乏所致(第11染色体基因缺陷),c型则由胆固醇转运障碍引起(第18染色体基因缺陷)主要涉及基因有SMPD(a/b型)、NPC1(c1、d型)、NPC2(c2型)。
83
非综合征性耳聋
非综合征性耳聋(NSHI)是一种高度遗传异质性疾病,NSHI耳聋患者大多仅表现为听力损失。
疾病相关基因:共定位了个座位,其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座位64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基因座位95个,X连锁座位5个,修饰基因座位2个,Y连锁座位1个。大部分NSHI由GJB2和线粒体DNA(mtDNA)AG/CT基因突变引起。存在地区、年龄差异。还有一部分与CDH23、COL11A2、GJB6、KCNQ4、SLC26A4、MYO7A、POU3F4、STRC、TECTA、WFS1有关。
84
NOONAN综合
Noonan综合征(Ns)是一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发病机制:NS发病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传导通路(RAS-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RAS.MAPK)的信号上调相关。
疾病相关基因:现已明确8个与NS相关的基因,分别是PTPN11、Sos1、RAF1、BRAF、KRAS.Nras、SHOC2和CBL。
85
鸟氨酸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
鸟氨酸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OrnithineTranscarbamylase)是一种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其遗传方式是X性染色体性连锁遗传方式,OCT结构基因位于X染色体短臂的p11.4,其编码蛋白是尿素循环所需要的5种酶之一,该酶缺陷是人类尿素循环疾病中最常见的原因。
临床表现:主要为食欲低下、呕吐、意识障碍和痉挛等不同症状。男性患者一般是在新生儿期或者是乳儿早期发病.但是也有幼儿期以及成人期发病的病例报道。因为本病属x性连锁遗传性疾病,男患儿临床症状较重,预后较差;女性患儿临床症状表现轻重不同。
基因突变位点:通过OTC基因突变分析,发现突变基因型均为c.G〉A(P.DN)。另外突变基因型为C.G〉C(P.ST),为一种新发现的OTC基因突变。结论p.ST突变影响了OTC蛋白保守氨基酸基序结构,是一种新的致病突变。
86
成骨不全
成骨不全症,又称脆骨病,瓷娃娃,患儿易发骨折,轻微的碰撞,也会造成严重的骨折,是一种罕见遗传性骨疾病,发病率约10万分之3,发病男女的比例大约相同。
临床表现:包括多发骨折、蓝巩膜、进行性耳聋、新生儿肋骨串珠、骨质疏松及颅盖骨闭合异常等,其本质为I型胶原结构异常。
疾病相关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的COLlA1基因和位于7号染色体的COLlA2基因(控制I型胶原前体两条链的合成)。但必须注意这两个基因正常的病例也同样可以出现成骨不全表现。另外,软骨相关蛋白(cartilageassociatedprotein,CRTAP)、prolyl3一hydroxylasel(P3H1/LEPREl)和亲环素B(CyPB/PPIB)也被认为对三联体结构的形成有影响。
87
帕金森
帕金森病又称特发性帕金森病(idiopathicParkinson’sdisease,PD),简称Parkinson病,也称为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也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锥体外系疾病。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0万,随年龄增高,男性稍多于女性。
临床表现:静止性震颤、动作迟缓及减少、肌张力增高、姿势不稳等为主要特征。
疾病相关基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PARKI、PARK3、PARK4、UchL1(PARK5)及PARK8等,其突变导致的PD临床症状与典型的晚发及散发性PD相似。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基因:parkin(PARK2)、PINKI(PARK6)和DJI(PARK7),其突变可导致早发性PD(通常40岁发病)。
8年丰富临床服务经验
分子遗传学检验领导品牌
提供全技术平台解决方案
基于人工智能的生物信息分析体系
内容丰富贴近临床的检测报告
业内最短的报告周期
专业的遗传咨询服务体系
北京康旭医学检验所
海淀区杏石口路益园文创基地C区10号楼
-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