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世界帕金森病日。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也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锥体外系疾病。近年来,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不断增高,帕金森病已成为中老年人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的“第三杀手”。
了解它
帕金森病(PD)又名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老年人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40岁以下起病的青年帕金森病较少见。我国65岁以上人群PD的患病率大约是1.7%。帕金森病主要病变在黑质和纹状体。震颤、肌强直及运动减少是本病的主要临床特征。
认识它
帕金森症状因人而异,最为显著的症状就是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和肌强直,中晚期患者出现姿势平衡障碍,发病前后还会伴随一些非运动症状,包括便秘、嗅觉障碍、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精神、认知障碍。最终将导致生活不能自理。静止性震颤通常是帕金森病的首发症状。
通常由以下几点概况:
1、搓丸样震颤
形容帕金森病患者手抖的样子,即抖动的动作像在揉搓一个药丸。其特点为静止时出现或明显,能为意识暂时控制但不持久,主动运动时停止或减轻,疲劳、激动、紧张或焦虑时加重,入睡后消失。
2、面具脸
由于帕金森病患者面部活动迟缓、面部肌肉僵硬,导致表情减少,整个脸部看起来好像戴面具一样,因此叫“面具脸”。
3、路标手
当我们将手肘放在桌面上,前臂与桌面垂直,前臂及腕的肌肉尽量放松时。帕金森病患者却因为肌张力增高,手臂无法弯曲依旧保持伸直位置,俨如铁路边竖立的路标,称为“路标手”。
4、慌张步态
典型的帕金森病患者走路的姿势称为“慌张步态”。帕金森病患者存在姿势异常、平衡障碍,在行走过程中重心前移,起步后即以极小的步态向前冲,且越走越快,以致收不住脚,不能及时停步或转弯,好像一个人慌慌张张的样子,所以叫“慌张步态”。
5、冻结步态
是指帕金森病患者试图行走时或前进过程中,步伐短暂、突然终止或明显减少。通俗地说就是:患者突然出现双脚像被粘或被吸在地上,不能抬脚,也不能挪步,原地小碎步踏步、起步犹豫的状态,一旦冻结消除,行走就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
6、症状波动
是指帕金森病患者经过左旋多巴治疗后出现的远期并发症,临床上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剂末现象和开-关现象。
7、异动症
是指帕金森病患者长期应用多巴胺制剂后出现的一种不能控制的异常动作,患者从不能活动(帕金森病患者原有的症状)走向另一个极端:不可控制地乱动,表现为躯干、肢体的不自主或舞蹈样多动或肌张力失常。
8、左旋多巴的“蜜月期”
大多数帕金森病患者经过左旋多巴的补充治疗,会出现症状明显好转,效果往往会持续好几年,被形象地称为“蜜月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左旋多巴的疗效会有所减退,约有50%的患者会产生运动障碍和症状波动,使帕金森病患者的后期治疗更加困难。
拒绝它
想要拒绝它,就要预防它。
1、重视老年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脑动脉硬化等)的防治,增强体质,延缓衰老,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2、避免接触有毒化学药品,如杀虫剂、除草剂、农药等。避免或减少接触对人体神经系统有毒的物质,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锰、汞等。
3、加强体育运动及脑力活动。注意锻炼时,应选变化较多、比较复杂的运动形式,比如让患者多走走弯曲的石子路,这对于延缓运动功能减退,很有好处。
供稿:李薇薇
编辑:黄志雄
审核:陆高峰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