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老年人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40岁以下起病的青年帕金森病较少见。我国65岁以上人群PD的患病率大约是1.7%。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为散发病例,仅有不到10%的患者有家族史。帕金森病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由此而引起纹状体DA含量显著性减少而致病。导致这一病理改变的确切病因目前仍不清楚,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老化、氧化应激等均可能参与PD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过程。
“运动症状”临床表现
1、静止性震颤
2、姿势步态异常
3、肌强直
4、运动迟缓
“非运动症状”临床表现
很多时候,这些非运动症状症状都比运动症状来得要早。可惜的是,很多人都会忽略这些“帕金森非运动症状”。他们大多采取鼻子失灵看耳鼻喉科、便秘看消化科、失眠看心身科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
“三管齐下”,综合治疗
1、药物治疗,对症处理
然而药物与帕金森病的“亲密期”并不长久,通常服药四五年后,部分患者会出现“运动并发症”。在运动并发症的早期,医生会通过调整药物的种类、剂量和服药时间等来解决这些问题。但随着患病时间越久,症状只会越来越重,病人对药物的反应性下降,调药也就越来越困难。
2、手术治疗,结合抗病
当帕金森病患者出现明显疗效减退或异动症,经单纯药物调整已经不能很好的改善症状者便需要考虑进行手术治疗。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DBS)术,就是利用微创手术,在脑部安装一个电极,通俗说就是“脑起搏器”。对于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而言,手术与药物相结合,可以让患者的用药量减少,甚至使相应的并发症也随之减轻。不过,DBS手术并不能“一劳永逸”。病人仍需要进行定期随访,调整脑起搏器的脉宽、频率、电压等参数,同时根据病情的改善程度来调整药物剂量。
3、康复治疗,不可轻视
所谓“三分治疗,七分锻炼”。帕金森病患者在疾病早期即开始针对性的康复功能锻炼,将对患者生活质量的维持和提高起到重要而实际的作用。疏导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饮食要规律、合理,多食富含纤维素和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多食含酪胺酸的食物如瓜子、杏仁、芝麻、脱脂牛奶等可促进脑内多巴胺的合成,适当控制脂肪的摄入。长期坚持面部动作锻炼、躯干的锻炼、手部的锻炼、步态锻炼、语言障碍的训练、唱歌练习、唇和上下颌的锻炼等康复锻炼方法对帕金森病患者的恢复有非常大的帮助。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