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理学简答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四、简答题

1.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有哪些方式?

答: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三种:⑴神经调节:神经系统对机体生理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称为神经调节。其特点是迅速、精确、短暂,具有高度的协调和整合功能,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调节方式。⑵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对机体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⑶自身调节:是指机体某些器官组织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自身独立对刺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其特点是作用范围局限,灵敏度较低。

2.何谓刺激、反应和兴奋性?三者之间有何关系?

答:刺激是指活的机体或组织细胞感受到的内外环境的任何变化。反应是指当环境发生改变时,机体内部的代谢和外表的活动发生的变化。刺激和反应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刺激是因反应果。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产生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刺激和反应是兴奋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第二章

四、简答题。

简述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答:当可兴奋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首先是受刺激的局部细胞膜上的Na+通道开放,膜外Na+内流,使细胞膜局部去极化,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导致细胞膜上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Na+大量、快速地内流,形成上升的去极相。当达到峰电位时,细胞膜的Na+通道迅速关闭,而K+通道迅速开放,K+的通透性增大,于是细胞内的K+顺其浓度梯度向细胞外扩散,导致细胞膜内负电位增大,直至恢复到静息时的数值,形成下降的复极相。

第三章

四、简答题

1.简述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其生理意义。

答:血浆渗透压包括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晶体物质(主要是氯化钠)形成,其作用是调节细胞内外水的分布,对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及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大分子有机物(主要为血浆蛋白,特别是白蛋白)形成,其作用是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的分布,对维持正常的血浆容量具有重要意义。

2.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

答:血液凝固(凝血)是一系列酶促反应的结果,其本质是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凝血分为三个基本步骤:⑴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⑵凝血酶的形成;⑶纤维蛋白的形成。

3.简述ABO血型系统的分型。

答:ABO血型系统是根据红细胞膜上存在的A、B两种血型抗原(凝集原)的种类和有无来分型的,共分为四型:⑴红细胞膜上只含有A抗原者称为A型血(血浆中含抗B抗体);⑵只含有B抗原者称为B型血(血浆中含抗A抗体);⑶含有A、B两种抗原者称为AB型血(血浆中不含抗A抗体、抗B抗体);⑷不含A、B两种抗原者称为O型血(血浆中含抗A抗体、抗B抗体)。

第四章

四、问答题:

1.简述心动周期中心房、心室活动的规律及心率变化对心动周期的影响。

答:每个心动周期中均包涵心房的舒缩和心室的舒缩,且房室舒缩一次所用的时间相等,都等于一个心动周期。正常情况下,无论房、室均是收缩的时间短、舒张的时间长。在一个心动周期中,总是心房先收缩,心室后收缩,且二者不同时收缩,但二者却有一段共同的舒张时期(全心舒张期)。当心率加快时,心动周期缩短,心舒期和心缩期都缩短,但心缩期缩短的更明显。

2.简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答: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前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后负荷和心率。⑴前负荷:即心舒期末心室的血液充盈量,在一定范围内,前负荷越大,心肌初长越长,其收缩力越大,搏出量增多,心输出量增多。⑵心肌收缩能力:心肌收缩能力增强,搏出量增多,心输出量增多。⑶后负荷:即动脉血压,当动脉血压升高时,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搏出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⑷心率:在一定的范围内,心率越快,心输出量越多,但心率过快或过慢,则会导致心输出量下降。

3.简述心肌兴奋性的周期变化及其意义。

答: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心肌的兴奋性都要经历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然后恢复正常的周期性变化。心肌兴奋性的周期变化的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其时间持续到心室舒张期的早期,也就是心肌在收缩期和舒张期的早期这段时间,都处于心肌兴奋性的有效不应期内,因此,不会产生第二个兴奋和收缩。心肌兴奋性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使心肌不会象骨骼肌那样产生完全强直收缩,而是收缩和舒张交替发生,以实现其泵血的功能。

4.简述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及其听诊部位。

答:第一心音发生在心室收缩期,标志着心室收缩的开始。房室瓣突然关闭引起的振动是产生第一心音的主要原因。第一心音的特点是音调低沉、持续时间长。二尖瓣产生的第一心音在心尖搏动处听诊最清楚;三尖瓣产生的第一心音在右侧第六胸肋关节处听诊最清楚。

第二心音发生在心室舒张期,标志着心室舒张的开始。动脉瓣突然关闭引起的振动是产生第二心音的主要原因。第二心音音调高亢、持续时间短。主动脉瓣产生的第二心音右侧第二肋间胸骨右缘处听诊最清楚;肺动脉瓣产生的第二心音左侧第二肋间胸骨左缘处听诊最清楚。

5.简述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

答:动脉血压形成的前提是心血管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量。在此前提下,心脏射血提供的血流动力与外周阻力相互作用,才能形成正常的动脉血压。而主动脉与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在动脉血压形成中起缓冲收缩压、维持舒张压的作用。

第五章

四、简答题

1.胸膜腔负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

答:胸内负压主要是由肺的弹性回缩力造成的。其生理意义主要是维持肺泡的扩张状态,并在呼吸运动与肺通气之间起耦联作用。其次是使腔静脉和胸导管扩张,促进静脉血和淋巴回流。气胸时可造成肺萎缩,使呼吸运动与肺通气之间脱耦联;同时,还累及循环功能,使静脉血和淋巴回流受阻,甚至危及生命。

2.试述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的部位和它们的敏感刺激。

答:外周化学感受器位于颈动脉体(小球)和主动脉体(小球)内,能感受动脉血中Pco2和Po2以及H+浓度的变化。当Pco2升高、Po2下降以及H+浓度升高时,其传入冲动增多。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可感受脑脊液和局部脑组织中H+浓度的变化。血液中的H+不易通过血-脑屏障,故动脉血中H+浓度变化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作用较小;血液中的CO2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与水结合生成H2CO3,H2CO3进一步解离出H+可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一般认为:中枢化学感受器不能感受缺氧刺激。

3.吸入气中Pco2增加时,呼吸运动有何变化?试简述其机制。

答:二氧化碳对呼吸具有很强的刺激作用,是调节呼吸运动最重要的生理性因素。动脉血中一定水平的Pco2是维持呼吸节律和呼吸中枢正常兴奋性的必要条件。吸入气中Pco2升高,可导致呼吸兴奋,但过高则会抑制呼吸,产生二氧化碳麻醉。二氧化碳对呼吸的刺激作用是通过作用于中枢化学感受器和外周感受器实现的,其中,以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为主。

第六章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胰液是最重要的消化液?

答:胰液是由胰腺外分泌部分泌的无色碱性液体。胰液的主要成分为碳酸氢盐、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等。胰液中含有的消化酶种类多且较全面,是消化力最强、也是最重要的消化液。

2.为什么说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

答:小肠内有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等多种消化液;在紧张性收缩的基础上,小肠还存在分节运动和蠕动等多种运动形式,所以,小肠是消化的主要部位。同时,⑴小肠有巨大的吸收面积。⑵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有充分的吸收时间。⑶小肠内食物已被消化成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⑷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加上小肠的运动和绒毛活动,可加速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有助于吸收。所以,小肠也是吸收的主要部位。大部分营养物质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回肠主要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12。

3、糖、蛋白质和脂肪的吸收形式和途径如何?

答:食物中的糖类(主要是淀粉)经消化分解为单糖后才能被吸收。小肠内的单糖主要是葡萄糖,通过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蛋白质的主要吸收形式是氨基酸,其吸收方式与单糖吸收相似,几乎完全是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脂肪(甘油三酯)的消化产物包括甘油、脂肪酸、甘油一酯等,脂肪的吸收需要胆盐的参与。其中,短链脂肪酸和甘油一酯是水溶性的,可直接吸收进入血液;而长链脂肪酸与甘油一酯则在上皮细胞内重新合成脂肪,并与细胞内的载脂蛋白结合成乳糜微粒,然后进入毛细淋巴管。由于食物中长链脂肪酸多,所以,脂肪的吸收以淋巴途径为主。

第七章

四、简答题

1.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是什么?

答:能量代谢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⑴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为显著,肌肉活动增强,能量代谢率增加。⑵精神活动:当人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时,如烦恼、恐惧或情绪激动时,能量代谢率增高。⑶环境温度:安静时,能量代谢率在环境温度20~25℃时最为稳定,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均可使能量代谢率增加。⑷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人在进食后的一段时间内,即使在安静状态下,能量代谢率也会增加,这种由于进食而刺激机体额外消耗能量的现象,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2.人体散热的方式有哪些?

答:机体的散热方式有四种。⑴辐射散热:是指人体以热射线(红外线)的形式将体热传给外界较冷物质的散热方式。是环境温度适宜时,机体在安静状态下散热的主要方式。⑵传导散热:是指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与之接触的温度较低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⑶对流散热:是指通过气体流动带走体热的一种散热方式。⑷蒸发散热:是水分从体表汽化时吸收热量而散发体热的一种方式。蒸发散热有不感蒸发和发汗两种形式,其中,发汗是人体在高温环境中唯一有效的散热方式。

第八章

四、问答题

1.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答:尿的生成是在肾单位和集合管中进行的。尿生成包括三个基本过程:⑴肾小球的滤过;⑵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选择性重吸收;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

2.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出现多尿?

答:糖尿病人血糖浓度升高,超过肾糖阈,进入小管液中的葡萄糖不能全部被近端小管重吸收,导致小管液的渗透压升高,阻碍了水的重吸收,结果使尿量增多。这种由于小管液渗透压升高导致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

3.大量饮清水后尿量有何改变?试述其机制。

答: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加的现象,称为水利尿。大量饮清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的ADH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下降,水的重吸收减少,导致尿量增多。

4.简述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

答:抗利尿激素的主要作用是,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使水的重吸收增多,尿量减少,发挥抗利尿作用。调节抗利尿激素释放的主要因素是血浆晶体渗透压和循环血量的改变。

第九章

四、简答题

1.眼看近物时需要做哪些调节?

答:正常人视近物时,睫状体内环形睫状肌收缩,睫状小带松弛,晶状体变凸,折光能力增强,物像前移。同时,瞳孔缩小;双眼视轴向鼻侧会聚。通过上述调节,近处物体即可清晰、对称地成像于视网膜。

2.试述眼折光异常的种类、产生原因及矫正方法。

答:眼的折光异常分三种。⑴近视: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眼的折光能力过强,使远处平行光聚焦在视网膜的前方,导致视物不清,需将物体近移方能看清。可戴适当度数的凹透镜校正。⑵远视: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眼的折光能力过弱,导致远处平行光聚焦在视网膜的后方,需要增加调节能力,而当视近物时调节能力达到最大程度亦不看清,需将物体远移方能看清。可戴适当度数的凸透镜校正。⑶散光:通常是由于角膜经纬线曲率半径不一致,导致物像不能聚焦于同一平面,出现视物不清或视物变形。可戴适当度数的柱面镜校正。

第十章

四、简答题

1.简述突触传递的过程。

答: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动作电位传导到轴突末梢,使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开放,Ca2+进入突触小体,作用于囊泡,以出胞的方式释放囊泡内的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经过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产生突触后电位,从而改变突触后膜的兴奋性,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2.什么是特异性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何特点?

答:各种感觉(除嗅觉外)经脊髓或脑干上传至丘脑换元后,由丘脑发出的特异性神经纤维投射到大脑皮质的特定感觉区,产生特定感觉,这一感觉传导系统称为特异性投射系统。其特点是:⑴传导通路一般包括三级神经元;⑵传导通路是专一的,即一种传导通路只能传导一种特定的感觉;⑶外周感受器所在位置与大脑皮层投射区之间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

各种感觉(除嗅觉外)传入纤维经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经多次换元后到达丘脑的非特异投射核,换元后发出非特异性投射纤维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这一感觉传导系统称为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其特点是:⑴传导通路包括多级神经元;⑵传导通路不专一,是不同感觉的共同上传途径。⑶外周感受器所在位置与大脑皮层投射区之间不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该系统不产生特定的感觉,主要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使人体保持觉醒状态。

3.大脑皮质运动区对躯体运动调节的特点有哪些?

答:⑴交叉支配:即一侧大脑皮质运动区支配对侧躯体的骨骼肌,但对头面部肌肉的支配多数是双侧性的,只有下部面肌及舌肌受对侧皮质控制;⑵倒置分布:运动区在中央前回总的安排是倒置的,但头面部内部的安排是正立的;⑶运动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呈正相关。

4.简述自主神经的受体类型、分布及与递质结合后的生理效应。

答:自主神经的受体主要分为两类:胆碱能受体和肾上腺素能受体。⑴胆碱能受体:指能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又分为毒蕈碱受体(M受体)和烟碱受体(N受体)两类。M受体分布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和交感神经胆碱能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其效应分别是副交感神经兴奋的效应和汗腺分泌、骨骼肌血管舒张。N受体分布于自主神经节和骨骼肌接头后膜(终板膜)上。其效应分别为自主神经节后神经元兴奋和肌肉收缩。⑵肾上腺素能受体:指能与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结合的受体。又分为α受体和β受体两种。α受体效应以兴奋(α1)为主,包括血管、子宫和瞳孔开大肌收缩;但也有抑制(α2)的,如小肠平滑肌舒张。β受体效应以抑制(β2)为主,包括支气管、子宫、血管、小肠平滑肌舒张;但β1受体效应是兴奋的,如心肌兴奋。

5.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及其意义。

答:

器官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循环器官

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皮肤内脏血管收缩,骨骼肌血管收缩(肾上腺素能)或舒张(胆碱能)

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部分血管(如软脑膜动脉和分布于外生殖器的血管)舒张

呼吸器官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

消化器官

抑制胃肠运动,促进括约肌收缩;抑制胃液、胰液、胆汁的分泌

促进胃肠和胆囊运动;促进消化液的分泌

泌尿生殖器官

尿道内括约肌收缩,逼尿肌舒张;未孕子宫舒张,已孕子宫收缩

膀胱逼尿肌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

瞳孔放大

瞳孔缩小,泪腺分泌

皮肤

汗腺分泌,竖毛肌收缩

代谢

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和肝糖原分解

促进胰岛素分泌

第十一章

四、简答题

1.描述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答:⑴促进机体新陈代谢: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内的生物氧化,使机体的耗氧量和产热量增加,基础代谢率提高。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分泌过多时促进蛋白质分解;促进小肠对糖的吸收和肝糖原的分解,同时也促进组织对糖的利用;促进脂肪酸和胆固醇的分解,也可促进胆固醇的合成,且分解作用大于促成作用。⑵维持机体正常生长发育:是机体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激素,特别是对骨和神经系统尤为重要。⑶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⑷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多。⑸维持正常月经和泌乳以及增强消化功能。

2.简述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答:胰岛素是促进机体合成代谢的激素。⑴可促进糖原合成和全身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血糖去路;抑制糖原分解及糖异生,减少血糖的来源,故可降低血糖。⑵促进脂肪合成与贮存,抑制脂肪分解。⑶促进细胞对氨基酸的摄取利用和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有利于生长。⑷对生长素促进蛋白质合成起允许作用,与生长素协同,可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⑸促进K+进入细胞,使血钾浓度降低。

第十二章

四、简单题

简述雄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答:人体内雄激素主要是睾丸酮,其作用为:⑴促促进睾丸曲细精管的发育和精子的成熟;⑵促进男性附属性器官的发育并维持其功能;⑶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骨骼生长与钙磷沉积;⑷促进红细胞生成;⑸维持正常的性欲。

人体内雌激素主要是雌二醇,其作用为:⑴促进女性副性器官的生长发育;⑵激发女性副性征的出现,并维持其正常状态;⑶使醛固酮分泌增多,促进肾对钠和水的重吸收,有保钠保水作用;⑷促进肌肉蛋白质的合成,加强骨中钙盐沉着,对青春期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⑸维持女性正常性欲。

人体内孕激素主要是孕酮,其是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发挥作用的,主要为:⑴保证胚泡着床和维持妊娠⑵促使乳腺腺泡发育,为产后泌乳准备条件⑶促进机体产热,使基础体温在排卵后升高。









































能治好白癜风的医院
白癜风特征



转载请注明:http://www.dmzwc.com/xjcs/841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