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系统是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心脏是泵血的肌性动力器官,而运输血液的管道系统就是血管系统。它布散全身,无处不至,负责将心脏搏出的血液输送到全身的各个组织器官,以满足机体活动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并且将代谢终产物(或废物)运回心脏,通过肺、肾等器官排除体外。
也就是说作用是递送氧气和营养物质,移走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
1.心脏介绍:心脏位于纵隔腔内,中间有肌肉墙把它隔成左右两边,左上是左心房,左下是左心室,右上是右心室。
处于最前方的是右心室;最后方的是左心房;最左侧的是左心室;最右侧的是右心房。
心脏的作用是推动血液流动,向器官、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以供应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和尿酸等),使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
右心房收集上下腔静脉带来的缺氧血液,再流到右心室,经肺动脉泵至肺部,由肺静脉运送到左心房,再流到左心室,由主动脉送至全身。
心缩排血量-每一次心脏收缩所排出的血容量。安静是普通人为70ml。
心律-每分钟心跳的数量。正常静态心律为男性为75(60~次/分钟,女性为80(70~90次/分)。
心输出量-一分钟内心室收缩所排出的血容量=心缩排血量x心率。
2.血管介绍:血管系统按离开还是返回心脏的特性而分为动脉和静脉。
动脉内血液压力较高,流速较快,因而动脉管壁较厚,富有弹性和收缩性等特点体动脉血中因含氧较多,故颜色鲜红。
输送血液回到心脏的血管叫静脉。与同级的动脉相比,管壁较薄,而管腔较大,数目也较多,四肢和肋间静脉还含有静脉瓣,因为静脉有血压较低、血流缓慢等机能特点。体静脉血中因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所以颜色暗红。
但肺循环与体循环相反,肺动脉中却含不带氧血,而肺静脉中却含带氧血。
在动静脉之间有一种极细的血管称为毛细血管。其管径很细,管壁薄,通透性高,血压低,血流缓慢,彼此连结成网,是血液和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是极细微的血管,连于动、静脉之间,互相连接成网状。数量很大,除软骨、角膜、毛发上皮和牙釉质外,遍布全身。管壁薄,管径较小,血流很慢,通透性大。其功能是利于血液与组织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平时一般仅有小部分毛细血管轮流开放。由于毛细血管壁薄,和有较高通透性,使血液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能通过管壁进入组织,组织中的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也能通过管壁进入血液,从而完成血液与组织间的气体交换和物质交换。
骨骼肌、心肌、肺、肾和腺体,骨、肌腱和韧带哪些含毛细血管多?
瓣膜只存在于静脉和心脏中,主要是保证血液单向流动,防止血液倒流。
静脉里有瓣膜是因为静脉里血液流动动力小,下肢静脉由于有重力易倒流;心脏中瓣膜存在于心房和心室间,右边是三尖瓣,左边是二尖瓣。
血液流动方向为: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循环→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体循环→上下腔静脉。
3.血液介绍:血液由血浆50%,红细胞40%,白细胞和血小板2%。
血浆是浅黄色液体,含水、糖、脂肪、蛋白质、钾盐和钙盐、酶、激素、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
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周缘较厚,这种形态使它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从而能最大限度地携O2和CO2。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即含铁的蛋白质,它具有结合与运输O2和CO2的功能,当血液流经肺时,肺内的O2分压高,CO2分压低,血红蛋白即放出CO2而与O2结合。
白细胞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还能消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
血小板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血液作用。
①运输。运输是血液的基本功能。
②参与体液调节。激素分泌直接进入血液,依靠血液输送到达相应的靶器官,使其发挥一定的生理作用。血液是体液性调节的联系媒介。如酶、维生素等物质也是依靠血液传递才能发挥对代谢的调节作用的。
③保持内环境稳态。由于血液不断循环及其与各部分体液之间广泛沟通,故对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酸碱度平衡以及体温的恒定等都起决定性的作用。
④防御功能。机体具有防御或消除伤害性刺激的能力,血液有免疫和止血等功能。例如,血液中的白细胞能吞噬并分解外来的微生物和体内衰老、死亡的组织细胞,有的则为免疫细胞,血浆中的抗体如抗毒素、溶菌素等均能防御或消灭入侵机体的细菌和毒素。上述防御功能主要靠白细胞实现。此外,血液凝固对血管损伤起防御作用。
4.血压介绍:体循环动脉血压简称血压。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作用于血管壁的压力,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心室收缩,血液从心室流入动脉,此时血液对动脉的压力最高,称为收缩压。心室舒张,动脉血管弹性回缩,血液仍慢慢继续向前流动,但血压下降,此时的压力称为舒张压。
正常收缩压平均为90~mmHg舒张压60~90mmHg)。理想是/80。
运动时、进食后、情绪激动时升高;睡眠时、轻松愉快时血压稍降。
5.低血压介绍:低血压(动脉血压长期低于正常值。)
轻微症状可有:头晕、头痛、食欲不振、疲劳、脸色苍白、消化不良、晕车船等。重症状有由卧位或蹲坐突然快速起立时常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而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昏迷虚脱。导致血液循环缓慢,远端毛细血管缺血以致影响组织细胞氧气和营养的供应,尤其是大脑和心脏的血液供应。
低血压宜食高钠高胆固醇使血容量增加,心排血、量也随之增加,动脉紧张度增强。健身教练在给会员制定训练计划或者是指导会员训练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6.高血压介绍:长期收缩压大于,舒张压大于90为高血压。轻度高血压危害不大,严重的长期高血压会损伤动脉,导致心力衰竭。脑水肿乃至脑溢血,健身教练在给会员制定训练计划或者是指导会员训练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高血压引起原因:
性别、年龄与高血压:女性在更年期以前,患高血压的比例较男性略低,但更年期后则与男性患高血压病的概率无明显差别,高血压患者甚至高于男性。
不良生活习惯与高血压。过多的钠盐、大量饮酒、膳食中过多脂肪的摄入、有熬夜习惯、吸烟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压升高。饮酒量的过量增加,收缩压和舒张压也逐渐升高。
工作压力过重。
性格、情绪的变化。
遗传。父母都有为46%,一方为28%都无为3%。
超重、肥胖者是正常人有高血压几率2~3倍。
高血压训练注意事项:
训练前要量血压,一定要做足够的热身10-15分钟,要循序渐进,避免做头低于心的动作,避免憋气,避免做等长收缩,避免暴发性动作,运动过程要多休息多喝水,不可用卡氏公式算运动强度应该使用自觉运动强度表。
心血管系统在运动中反应:
骨骼肌收缩时,耗氧量明显增加。为满足肌肉组织的氧耗,并及时运走过多的代谢产物,循环系统就会提高心输出量。运动一开始,心输出量就急剧增加,一分钟达到高峰,并维持在该水平。运动时心输出量的增加与运动量或耗氧量成正比。
由于肌肉的节律性舒缩和呼吸运动加强及交感缩血管中枢兴奋,使血管收缩,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回心血量大大增加,增加静脉回流,这是增加心输出量的保证。
心交感中枢兴奋和心迷走中枢抑制,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也就是心缩排血量增加)心血管系统在运动中反应。
概括就是心率和心缩排血量都增加,从而也使心输出量增加。其中心率与运动强度成正比,趋向极限值时平稳,心缩排血量也是随运动量提高而增加,最高点为平原。
心输出量(心率x心缩排血量)血流的重新分配。运动中通过体内的调节机制,使各器官血流量重新分配。使心脏和进行运动的肌肉的血流量增加,不参与运动的骨骼肌及内脏的血流量减少。运动开始时,皮肤血流也减少,以后由于肌肉产热增加,体温升高,通过体温调节机制,使皮肤血管舒张,血流增加,以增加皮肤散热。
其生理意义是通过减少对不参与活动的器官的血流分配,保证有较多的血流分配给运动的肌肉。由于阻力血管舒张,肌肉中开放的毛细血管数目增加,使血液和肌肉组织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面积增大,气体扩散的距离缩短,从而能满足肌肉运动时增加的氧耗。
对于心脏机能不健全的人来说,运动时心输出量的增加有限,血流的重新分配显得更为重要。
为什么吃饭与运动要有一定的间隔时间?
血压在运动时的反应,运动时血压的变化,是许多因素改变后的结果。运动时的动脉血压水平取决于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心输出量的增加和外周阻力的降低两者的比例恰当,则动脉血压变化不大。否则,动脉血压就会升高或降低。在有较多肌肉参与运动的情况下,如步行时,肌肉血管舒张对外周阻力的影响大于其他不活动器官血管收缩的代偿作用,故总的外周阻力仍有降低,表现为舒张压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心输出量显著增加,故收缩压升高。
也就是说心缩压上升而舒张压不变或者降低。
增加最大摄氧量(身体最多可吸收和利用氧气的能力)。
运动性心脏增大。以静力及力量性运动为主的投掷、摔跤和举重运动员心脏的运动性增大是以心肌增厚为主;而游泳和长跑等耐力性运动员的心脏增大却以心室腔增大为主,也有报道心肌厚度也增加,但心腔内半径与心壁厚之比维持在正常范围。
增加左心室之收缩力,也就增加心缩排血量。
降低心率。
增加毛细血管数量,增加线粒体数量及体积,促进氧化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