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帕金森病存在认知误区,有的人认为手抖就是帕金森病,有的认为帕金森病的症状就是手抖。
这不,张阿姨就是其中一个:
“啊,我家老伴得了帕金森病?那为什么他的手一点也不抖?”面对医生的诊断,王大爷的老伴张阿姨有点不敢相信。
王大爷是名退休会计,年轻时工作风风火火,性子很急。最近一年,老伴张阿姨发现他像是转了性子,干什么事都慢吞吞的,反应很慢。家里人一商量,怀疑王大爷是不是得了“老年痴呆症”,赶紧让他到医去看门诊。
张阿姨告诉医生,王大爷平时身体健康,每年体检各项指标都很正常。医生问了王大爷的嗅味觉情况才知道原来,王大爷几年前就有嗅觉减退,家里的菜烧焦了,他都闻不出来,五官科检查了好多次都是正常,也就没在意了。夜间睡眠也有问题,王大爷夜间经常大喊大叫,拳打脚踢,有一次还把张阿姨踢伤了。
医生诊断:王大爷是得了“帕金森病”!“可是我们家老王手可一点都不抖啊?”张阿姨有点不敢置信。
“这是个认知误区!”宁医院神经内科翁秋燕主任医师解释说:
手抖不一定就是帕金森病,
而帕金森病也不一定就会手抖。
大多数手抖不是帕金森病
生活中很多人会遇到手抖,比如穿针引线时,用筷子夹菜时……但某些因素可能导致手抖加重,如情绪波动、紧张、害怕等,也有因为药物因素或饮酒、吸烟、喝咖啡等情况引起的手抖。如果手抖只是单纯的震颤,减少诱发因素后,手抖能够消失,则多数情况下属于“生理性震颤”,并不算是病,一般不影响正常生活,通常是不需要治疗的。
如果手抖持续存在,而且比较严重,影响了正常工作和学习,则需要及时诊治。可能是特发性震颤、甲亢、帕金森病等。
而帕金森病的临床症状不仅只有手抖。帕金森病,又名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患病率约1.7%。目前我国约有万帕金森病的患者。帕金森病致残率高,病程长,严重影响了患者及家庭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帕金森病的发展是个非常缓慢的过程,起病隐匿,早期无特异性表现,临床症状复杂。很多人对于帕金森病的印象就是手抖,殊不知帕金森病还有很多其他的临床症状……
帕金森病的症状可分为
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
运动症状主要表现为?
慢——运动迟缓。走路慢,行动慢。患者走路比以前明显减慢,一侧手臂无法自然摆动。精细活动不灵活,系鞋带、纽扣、刷牙不灵活。很多患者或家属常常认为是老年人正常的退化现象,从而延误了早期诊断及治疗的时机。
僵——肌强直。肌肉僵直感,活动时患者感觉肢体沉重,不灵活。
面部肌肉活动减少,眨眼减少,表情减少,像戴了面具,称为“面具脸”。
抖——静止性震颤。帕金森病患者抖动早期往往从一侧上肢远端起病,表现为“搓丸样”震颤,指的是手指像在搓丸子或者数钞票。逐渐累及同侧下肢及对侧肢体。晚期抖动可见于头、下颌、口唇、舌等。肢体静止时出现抖动,活动后减轻,睡眠后消失。
非运动症状表现?
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常常出现在前驱期,可以是在运动症状出现前的5年、10年甚至20年。主要包括:嗅觉减退、睡眠障碍、便秘、焦虑抑郁等。
嗅觉减退,可能是帕金森病的警示症状。在运动症状出现的5-10年,但是不是所有嗅觉减退的患者都会发展成帕金森病。
睡眠障碍,失眠、白天过度嗜睡、睡眠呼吸障碍。
不宁腿综合征,夜间睡眠时,双下肢出现极度不适感,患者需要不停地移动下肢或者下地走动才能缓解,导致严重睡眠障碍。
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RBD),睡眠中拳打脚踢,从床上滚落。RBD可能是帕金森病等一些神经变性疾病的先兆。
帕金森病该如何预防?
翁秋燕主任医师说,有帕金森病家族史的建议定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