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晚报全媒体记者罗凯通讯员高兆玉
今天是第28个世界帕金森病日,今年的主题是“livingwithbest——和谐共生,美好生活”。
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许莉提醒,帕金森病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如果发现身边的人变得“懒散”,做事变磨蹭,可能是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也常被称为震颤麻痹,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具有显著的老年高发特性。其主要影响中老年人,多在55岁至60岁以后发病。男性发病率稍高于女性。
典型的帕金森病患者,常常表现出四种症状: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平衡和姿势障碍。
静止性震颤,常为帕金森病首发症状,多始于一侧上肢,静止时出现或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情绪紧张时加剧,典型表现是手指不自主地进行“搓丸样”运动。
肌强直,即走路时姿势异常,头部前倾,膝关节弯曲;或由坐位转换站位时感到异常费力,起步困难;或运动时肢体运动不灵活,僵硬感等症状。
运动迟缓,即系扣子、鞋带等精细动作完成差或面部表情减少,酷似“面具脸”;或语速变慢,书写字体变小;或出现随意动作减少,动作缓慢、笨拙等症状。
姿势障碍,即在行走时出现下肢拖曳,或呈为小步态,起步后前冲,愈走愈快,不能及时停步或转弯的慌张步态;或行走时全身僵住,不能动弹等症状。
所以,很多帕金森病患者其实不是真的“懒散”,而是身体僵硬、行动迟缓,随着病情发展,反应也变得迟钝。
此外,帕金森病还具有很多非运动症状,包括嗅觉失灵、情绪低落、睡眠问题、智能减退、小便频急、顽固性便秘等。有些非运动症状是在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出现之后发生的,例如智能减退;有些则早在帕金森病运动症状出现之前就表现出来,例如便秘、情绪低落、嗅觉失灵。
根据目前应用的治疗手段,无论药物或手术,只能改善症状,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更无法治愈。此外,帕金森病的治疗有时还会引发一些并发症,所以治疗需长期管理。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运动可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进而起到预防帕金森病发病的作用。跳舞、打太极拳、慢跑、健身操等,不仅可以延缓衰老,还可以改善姿势稳定性和步行能力。也有研究发现,常喝茶和咖啡,可能降低患帕金森病的危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维持血压、血脂、血糖在健康水平,也非常重要。
和谐共生,美好生活。积极的心态、适当的运动、合理的饮食、规律的生活、定期的检查,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