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太极拳古典经论集注,对“气”解说既混杂又玄虚,毫无章法可言。笔者在练拳之余,查阅《周易》原文,才知“气”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用于八卦成象。易曰:万物不外乎八卦,八卦不外乎阴阳,阴阳虽二而实一气之消息也。气即是构建卦体的材质,主施爻位阴阳之变,立卦成象。
卦名:乾、坤、坎、离、震、巽、艮、兌
卦形:天、地、水、火、雷、风、山、泽(也称卦象)
卦德:健、顺、陷、丽、动、入、止、説(也称卦性)
此处所述卦象和卦性乃自然界的象与性情,其它领域之象以此为准,比类取象而得,此之谓天人合一,如坎水在太极拳取掤象,而后再定性为掤劲就成了拳法。所以说八卦成象、象定吉凶。八卦相错为六十四卦,六爻卦择象,二象博弈超吉避凶,只要选对了拳法便可一招制胜。
前者八卦“气成象”谓之道即理论,后者六爻卦“形效法”谓之器即实践。
作者拳照
一、太极拳八法的生成与应用
1、在太极拳古典经论集注中,谈到太极拳八法要义,其中说太极拳属内家拳种,八法皆对应一定的脏腑、经络、窍位,故意念窍位便能产生劲法。例如,掤在八卦中是坎中满,方位正北,五行中属水,人体对应窍位是会阴穴。此穴属肾经,八法中此字主掤劲。又说在太极运动中,用十二地支应人体窍位,通过六冲六合以应十三势中之八法。例如掤劲之产生,……意念就想命门穴与环跳相合,掤劲就相应而生云云。
上例拳法与经络属不同领域之象,其象对应不等于对等。再来看比类取象,坎在卦象水,解为一阳在二阴之中,刚为阴所掩故陷。坎在身象耳,一阳在二阴之中解为耳轮内陷,阳在内而聪。显然坎象水、象耳虽阴阳大小相等,但性情各异。这就是其象对应不等于对等的道理,故意念穴位产生劲法,错!
2、演练太极拳的游戏规则。易曰:象、形、器者,生物之序也。现依乾坤之德为准,说说太极拳的易理与拳理。
乾坤成列,易之体系立矣,而诸卦皆在其中。易之体源自易之变,其理是气机制导阴阳升降才能变爻变卦,继而八卦成列,象在其中。又因象似性情真,还要给象定性才能成器。故各劲法的表达,应该有阴阳定量、刚柔定性,才能成器。以下仍以掤为例:
掤:卦名坎,卦形中满,一阳在二阴之中,前后柔顺,中间刚健,呈强势无阻之象。作用是展放、向上、对抗,故可定性为掤劲。
八法一经定性,易曰:气以成形,理亦赋物。易中阴阳不再升降出入,即象以气言终止,而法以形言开启。各劲法的阴阳之势就是拳势,演练太极拳可以直接拿来应用。
法以形言,易中对形效法讲到:效此者,效健顺之理。因此,八法只是八种基本劲法,还要辅之以节、拿、抓、闭、引、发、提、沉等诸多劲法的刚柔相济以及手法、身法、步法的动静虚实才能奏效。若是竞技,还要效法粘走制化,以柔克刚以取得四两拨千斤之效。
演练太极拳就是形体运动,效法是关键。八法是利器,无须再捕风捉影说内气。如说:以意行气、按窍运身、意到气到、气到劲到云云。应改成“以意效法、法统身形、意到法到、法到劲到。”
如果旧习难改,仍言气或言地支应窍位,通过六冲六合以应八法或言窍位主劲法等,不但是对易中指出的成象之后“气以成形,理亦赋物”置若罔闻,更意想不到的是还冲撞了乾坤之德。易曰:乾健而动即其所知,便能始物而无所难;坤顺而静便能成物,凡其所能皆从乎阳而不自作。自作一词也许难以承受,但欣慰的是演练太极拳,说点儿形象太极还是可以的,如拳势“动者为阳,静者为阴;分为阳,静为阴;升为阳,降为阴”之类,皆在易理之中。易曰:有形象者,皆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二、太极拳养生
太极拳内功心法中说,气看不到摸不着,但能感觉到,又是能用的东西。它是太极拳真正的内部所生,也就是内功的本质所在。据此,又进一步引出只有打通大小周天才有意义。
笔者认为太极拳不是气功,太极拳对外练內养另有所指,精、气、神也另有所解。在举证之前还是先查阅易理,《说卦》第十一章,在八卦之象中也谈到离火在身为气,坎水在身为血,再次点出气血仅是卦中之象,并非肺呼吸之气、细胞呼吸含氧之血。《黄帝内经》的源头就是《易经》,中医养生旨在扶正气,调平衡,养脏腑。所言气血、脏腑皆为象。《内经》说,“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就是说养生玩的是阴阳平衡。虽然中医有关气的专业术语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仍是“一气之消息也。”故中医所讲的内气是哲理,非人体实有,仅存在于人体易学模型中。
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超乎形而非离乎形。因此,探讨太极拳养生“假象喻意”可以作为理论先导,而在生理上获得健身效应才是第一位的,强调了物、象的一致性,不要只见象不见物。
1、周天功初始筑基,意守丹田,炼精化气。当丹田气满便可导引行气,使坎离交媾通小周天。接下来炼气化神,取坎填离,河车搬运,离火回转到乾金,五行金生水,又可补足坎中之水。再继续导引,行气炼神还虚,就可结成金丹大道,通大周天成就纯阳乾体,这就是练拳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道理讲得挺好,从卦象上看确实达到了水火相济,心肾相交,可祛百病的效果。但单凭演练太极拳能通周天吗?其形而下者又指的是什么?
2、通周天即通任督二脉。据循经传感实验,其中讲到利用同位素示踪,将伽马射线试剂注入人体,发现在组织间隙中组织液沿穴位连线出现低阻流通道,条件是试剂必须注射在穴位上。这项实验同时宣布人体十四经都存在。
查生理学之肌细胞生物电现象可知:经络的生存环境是骨骼肌中的组织间隙,该组织间隙的组织液呈电正性,细胞内呈电负性,组织间隙是一等电位层,是细胞的静息电位。穴位兴奋的标志是产生动作电位,其峰值高于两端穴位的静息电位。故在经络上存在中间高两端低的电位差,从而形成定向离子流。实验表明,只有刺激穴位,穴位才会兴奋,才会产生动作电位,穴位之间才能链接,经络才能导通。若刺激解除,则链路拆线经络不通。
3、通经络就是要营造一个刺激源,随时受意识控制才能达到养生目的。为此仍要求助于生理学。关于躯体运动有这样一番描述:在运动单位神经肌肉接头处,运动神经元末梢释放乙酰胆碱。每次动作之后,乙酰胆碱皆被胆碱脂酶分解失效。否则,释放的乙酰胆碱在接头间隙中积聚起来,将使骨骼肌细胞持续地兴奋和收缩而发生肌痉挛。
这真叫踏破铁鞋无觅处,可立解练内丹千年之谜。只要反其道而行之,肌痉挛便是体内独有的,可由意识控制的刺激源。
4、意动通周天的练功步骤与传统功法相同,仅有形上形下之别,仍是静坐意守丹田。由于丹田这块腹肌不是运动单位,久守此处,由于乙酰胆碱不会被胆碱酯酶分解失效,这块腹肌就会持续收缩而产生肌痉挛。腹部跳动刺激气海穴爆发动作电位,并即时在穴位之间呈现低阻流通道。此时意守转意动,引肌痉挛沿任督二脉继续制痛所有穴位,以取得生理效应。
练功的难点在于要建立起操作式条件反射,当意念到达时腹肌立即起跳。这需要静坐,精神内守,专注丹田。这不是打太极拳能够达到的。
另外,针灸实验证实,刺激穴位引起的生理反应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理论相关,穴位与递质、激素存在对应关系。因此,经络属神经调节,其穴位是反射弧中感受器的组成部分,在穴位背后发挥作用的则是效应器,故通周天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太极拳行功也很少见到有去击打经穴的动作,故太极拳养生与周天功法是两码事,除非在打拳之前已经练成周天功法,可以获得动静双重养生效果。
5、太极拳养生主旨是运动健身,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生理学在微循环一节有如下阐述:
1)骨骼肌收缩对静脉回流起着“泵”的作用,称肌肉泵。
2)呼吸改变胸膜腔负压,使静脉回流加快,也起着“泵”的作用。
3)体位改变时,蹲位血液受挤压而上升;站立时,静脉血受重力影响,血液充盈量增加。
4)人体安静时,循环血量的60~70%容纳于静脉系统内,称血库。
泵的作用是扬出,不会返流,在血管中则是静脉瓣阻挡返流。人在安静时循环靠神经调节,而运动中又有肌肉泵加入,无疑就促进了血液循环。这就不单单是打太极,什么运动都一样。
练拳时俯身下式等动作肌肉收缩,可将静脉血泵出上扬,而仰身弥高等动作肌肉舒张,静脉血又因重力关系,心以下充盈量增加,回心量减少,心输出量随之减少。练功日久,对这一血液增减变化过程能感知充血发胀,缺血发麻,这便是气感的由来。更有甚者,对此加以渲染,也即真气上升过玉枕穴达百会,真气下降过腰膝直达涌泉,大周天就通了。这就言过其实了。
太极拳有屈伸开合、螺旋缠绕、弹抖摩荡以及腹式呼吸等动作,皆可视为肌肉泵促进血液循环。组织器官供血充足,其功能就能正常发挥;机体免疫力增强,就能获得养生效果。
6、太极拳内劲的本质不在气,那它又是何物?
内功的生理构成与功能是:大脑、小脑之间有一个环路(反馈)联系。当大脑皮层接受肌肉、关节本体感觉的投射,就能把感觉与运动信号反馈给小脑,并实施以下的功能:
1)前庭小脑维持人体平衡。
2)脊髓小脑调节肌紧张。
3)皮层小脑协调随意肌运动,并编制动作程序存档备查。
推手练习由招熟到懂劲,就是一个循环往复过程。经数年演练,这一反馈回路就能将感觉性记忆变成长时性记忆。在记忆不断更新的前提下,通过走化相生精通发粘巧劲,再经数年散打演练,就能达到“无法而无不法”的超常功底,胜算就在掌控之中,便可一招致胜。
太极拳竞技虽有舍己从人之说,但只要做到自身协调能力强,劲法变化莫测,处处阴阳相济,即便对方是高手又能奈何?因此,内劲是练出来的,非通周天所能为。
太极拳理论对气的认识可以说颇多似是而非之处,应该对“气成象,形效法”六个字加深理解。只有敬重传统文化,才能弘扬传统文化,还《易经》本来面目。
小编
投稿邮箱:
qq.北京白癜风到底能治好吗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