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颈椎疼痛的区别真的那么大吗

1.何谓颈椎综合症?颈椎综合症又称“颈椎症候群”或“颈椎骨软骨病”,是一组临床症候群,是指由于颈部脊椎骨、韧带、椎间盘的慢性劳损、外伤或老年性脊柱退化性病变,而导致周围或临近的脊髓、神经根、血管及组织损害,并由此而引发的一组症候群,中医学把颈椎综合病归属于痹证范畴。

2.颈椎综合症的病因?颈椎解剖学构造相当复杂,虽然只有七节脊椎骨,却有35个大小关节,包括6个椎间盘、寰枕关节、寰枢关节、钩椎关节和后关节,共同负担着头部频繁活动。在解剖研究与临床患者症状、X光片的比较中,颈椎综合症的病因归纳为:(1)椎间盘退化性病变。(2)骨质增生。(3)椎间盘突出。(4)颈椎周围和肩部软组织慢性劳损。(5)先天性畸形等原因。3.颈椎综合症的分型?由于病理改变的部位和程度不同,被累及的组织也不同,故其所产生的临床症状也不尽相同,因此临床上将颈椎综合症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及混合型六种类型。今分述于下:(A)颈型:又称“韧带关节囊型”,急性发作时常被俗称“落枕”。此型多因睡眠时头颈部位置不当、受寒或颈部骤然扭转等原因诱发。1.临床表现:颈部疼痛、抬头困难、颈部活动受限、头颈部呈强迫体位、活动时疼痛加剧、疼痛时表现持续性疼痛、疼痛部位较深,少数病人可出现反射性肩、臂、手部疼痛,以及胀麻等症状,但咳嗽或喷嚏时无上肢放射性疼痛加剧现象。此型病程较长,可持续数月乃至数年,且常反复发作或时轻时重,慢性病程患者主诉头部转动时发出声音。2.临床鉴别:患者头部常偏向患侧,以缓解疼痛及不适。患侧颈部肌肉僵硬、活动受限,常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乳突后下方、斜方肌、肩胛提肌外缘肌腱附着点、肌筋膜等部位有明显、局部压痛点。3.X光片显示:颈椎生理弧度改变不明显或有轻度变直及轻、中度退行性变化。(B)神经根型:此型是颈椎综合症中最常见的一型。其病因主要为颈椎椎间盘突出、颈椎骨质增生、脊椎关节退化性病变,因而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引起,尤以中下段颈椎为常见。1.临床表现:急性期呈剧痛,且痛如刀割,慢性期可呈持续性隐痛或酸痛,亦可呈阵发性加剧状态。出现明显神经根型症状,如疼痛由颈部放射至肩、上臂、前臂乃至手指部,多局限于患侧。当咳嗽、喷嚏、深呼吸、上肢伸展、颈部过屈或过伸时,均可诱发或加剧疼痛。除疼痛外,患肢常感上肢无力深重、部分手指麻木或蚁走感,症状严重者可于患侧上肢出现肌肉痉挛及肌肉萎缩。2.鉴别诊断:患者颈部强直、活动受限,严重者头部处于强迫体位。于相对应的颈椎横突尖部有明显局部压痛点,深压时出现向肩、上臂、前臂呈放射痛,受压神经支配区域皮肤感觉减退、肌力减弱、肌腱反射异常。3.X光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病变颈椎椎体有骨刺形成,椎间孔狭窄、缩小。(C)椎动脉型:此型约占颈椎综合症的1/4,又称颈性偏头痛,临床上亦有诊断为“颈性眩晕症”或“椎动脉压迫症候群”。其病因主要为颈椎钩椎关节退行性变化、椎体半脱位、上关节突向前方滑脱,因而压迫椎动脉或刺激椎动脉周围之交感神经丵,造成椎动脉痉挛、官腔狭窄,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形成一系列临床症状所致。亦有可能由于椎间盘因退化萎缩,致使颈椎总长度缩短,造成椎动脉与颈椎长度平衡被破坏所致。1.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系列症状,其中最常见是头痛、眩晕和视觉障碍。头痛-发作时可呈阵发性及持续性,常起自颈部僵硬、疼痛,迅速扩展至耳后及枕顶部、或向眼眶区和鼻根部放射,有时发作前出现眼前发黑、闪光等视觉症状,疼痛严重有恶心、呕吐、出汗、流涎以及心慌、闷气及血压改变等现象,头痛性质呈跳痛(搏动性痛)或灼痛,而且局限一侧颈枕部或枕顶部,同时伴有酸、胀感觉。眩晕-也是本症最常见症状之一,呈发作性眩晕,常因变换体位、头部过度旋转或屈伸时诱发或加剧。其性质为旋转性,患者常感“天旋地转”或“站立不稳”的晕眩感,发作时间可为瞬间,亦可长达数小时或更久,有时伴有耳鸣和听力减退,故又称“颈性眩晕”。本症常与“耳性眩晕”(美尼尔氏综合症)相混,本症无美尼尔氏综合症的特性——眼球震颤,故可与之区别。在视觉障碍表现为发作性视力减退、眼痛、眼结膜充血、眼肌痉挛等症状,造成视觉障碍原因大都是反射性视网膜动脉痉挛而招致眼底血管张力变化所致。此外,部分患者出现一时性晕厥、意识消失等短暂性症状,极少数患者出现猝倒、突然四肢麻木、无力而跌倒等暂时症状。2.鉴别诊断:患者有颈性眩晕症,严重者曾有晕倒发作。触诊检查发现在颅骨之乳突和下方的椎动脉点有明显的压痛点(枕后三角),颈部牵引试验时疼痛减轻或有症状缓解出现。3.X光片显示:颈椎钩椎关节骨质增生形成,亦可发现因椎体半脱位引起上关节突向前滑脱现象。椎动脉摄影术,可确诊因椎动脉压迫所致的脑缺血症状,亦可确诊椎动脉狭窄、闭塞的程度和部位,也可排除血管畸形性病变。但因此法操作复杂,较易引起合并症,除非于手术之前检查,一般不常用。(D)交感神经型:颈椎因退行性改变,直接或间接压迫或刺激颈部交感神经纤维,引起一系列反射性症状,包括患侧头部、上肢及颈部交感神经所分布的区域,引起如疼痛、感觉异常、瞳孔散大、视力模糊、平衡失调、头晕、头疼、呼吸短促、心悸、恶心、呕吐及心前区痛(常误诊为冠状动脉心脏病)。1.临床表现:疼痛性质为压迫性或灼性痛、部位深、界限不具体,具有弥散性扩散的倾向,但不沿神经干(周围神经或躯体神经)的路径放射,常出现颈动脉型的头痛症状。此型临床特征为心区疼痛,又称颈性心绞痛,主要是颈丵神经之膈神经压迫引起,心区疼痛特征是长时间持续性、压迫性痛往往持续1~2小时,发作时疼痛起自肩及肩胛部,再转至心区。与冠状动脉心脏病不同于头颈部转动、手臂高举或用力咳嗽、喷嚏时疼痛明显加剧、无心绞痛之恐慌感,而且服硝酸甘油类药物并不能缓解症状,心电图检查无缺血性改变,均能与心绞痛相区别。若长期的交感神经功能失调,致使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组织纤维化,致使关节僵硬、骨质疏松或钙化,进而引起肩周炎、肩及手的系列症状。2.鉴别诊断:临床检查可在患侧的颈肩部肌腱、韧带附着点、肩关节周围,有较深的压痛区,并伴有肌肉痉挛、僵直反应。患侧上肢的表皮温度降低、发凉、发绀、水肿、汗腺分泌异常、皮肤变薄等血管营养障碍现象。3.X光片显示:颈椎或上胸椎有退化性变化。(E)脊髓型:此型发病率较低,居于各型颈椎综合症之后,主要病因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病因大都是重力、车祸受挫伤引起,发病较快,常因椎间盘碎片或供血不足造成脊髓空洞。慢性病因大都由于①颈椎椎体后缘骨质增生。②颈椎间盘向中央脊髓处突出。③后纵韧带、黄韧带肥厚。④反射性硬脊膜周围炎等原因,使脊椎管变窄,对脊髓构成直接的压迫,或因脊髓前动脉受损,引起积水供血不足,而间接影响脊髓的正常功能。1.临床表现:此型致残率较高。轻者可丧失部分劳动能力,重者可出现四肢瘫痪、完全丧失劳动力。慢性症状初期颈部仅有轻微异常,甚至完全没有症状,因此患者往往无法得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效果。此型发病缓慢,可持续数年至十几年,亦可能因突然颈部挫伤而诱发急性期。此病初期常呈间歇性症状,每当走路过多或疲劳时出现缓慢的进行性双下肢麻木、发冷、疼痛和无力、步态不稳、易跌跤,随着病程发展,症状可逐渐加重,并转为持续性。2.鉴别诊断:临床上有脊髓受压表现,分中央及周围两型。症状从上肢开始,波及全身的称中央型;症状从下肢开始,波及全身的称周围型。病程长、发展缓慢为本型特点。在运动障碍表现为下肢无力、膝腱反射及跟腱反射亢进。直觉障碍表现在上肢和胸段有感觉障碍。3.X光片显示:在电脑断层扫描(CT)及核磁共振摄影术(MRI)对本型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可显示颈椎椎管狭窄、骨刺、椎间盘压迫之影像,可明确诊断脊髓受压的部位和程度。(F)混合型:此型发病的原因是颈椎及邻近组织的退行性改变,致使压迫或刺激周围的脊髓、神经根、椎动脉和交感神经而出现一系列综合症状。而且这些组织往往不是单一受累,而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组织同时受累。因此,在临床所见的颈椎综合症中,除颈型外,多数病例是既有神经根型又伴有交感神经型(或其他二型),只不过其中某一型的症状表现更为突出而已,这种病例称为混合型。此型在临床上最为多见,其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与上述各型相同。(图文来自网络)

赞赏

长按







































汇聚中西治疗白癜风
急性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mzwc.com/xjyf/8483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