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早期病情较轻,尚未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工作,通常暂缓给予症状性治疗用药。此阶段可鼓励患者继续坚持正常工作,并且参与社会活动以及医学体疗。
如随疾病进展,帕金森病症状已经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可给予症状性治疗。通常首选药物治疗,包括复方左旋多巴、MAO-B抑制剂、金刚烷胺等。但药物治疗不可完全治愈帕金森病,仅能够起到缓解症状、延缓疾病进展的作用。
待疾病发展至晚期,患者除运动症状外,还可伴发运动并发症及非运动症状。此阶段患者由于长期使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效果减退,推荐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对帕金森病患者的肢体静止震颤和(或)肌强直治疗效果相对较好,可使患者恢复部分自理能力。但对躯体性中轴症状,比如姿势异常、步态障碍等症状体征无明显疗效。
手术方法主要有神经核毁损术以及脑深部电刺激术(DBS)。脑深部电刺激术也就是脑起搏器植入,相对微创、安全,具有可调控性,因此被临床广泛使用。
如需进行DBS手术治疗,患者首先需满足适应症,局麻后在头部固定立体定位架,通过CT或MRI进行脑部扫描,确定手术靶点。手术靶点包括苍白球内侧部、丘脑腹中间核和丘脑底核。确定手术靶点后,在颅部微创,利用微电极记录技术探测预定靶点的电生理特征,精准定位电极的最终植入位置。
将电极植入后,在尽可能不引起副作用的前提下术中唤醒患者,以术中刺激来测试患者治疗效果。明确定位后将电极固定于颅部,与锁骨部做小切口放入的神经刺激器相连接。
通常在手术完成后1个月左右进行开机程控。需根据患者手术主要症状,比如震颤、步态不稳等,以及手术靶点进行初次程控。
需要注意,DBS手术、开机后患者仍需定期随访,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刺激强度。并且患者应继续应用药物治疗。这是因为药物及手术治疗均无法解决多巴胺缺递质缺乏问题,无法根治疾病。
除手术治疗外,目前有临床试验显示,如果将异体胚胎中的脑黑质细胞移植于帕金森病患者的纹状体中,可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多巴胺递质缺乏,以改善帕金森病运动症状。
但此项技术目前存在伦理问题,且供体来源有限,因此未作为临床治疗方式。现在的干细胞移植结合神经营养因子基因治疗等有望克服这一障碍,具有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