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筋膜张肌劳损的治疗
卢鼎厚
阔筋膜张肌位于骨盆侧面,起于髂嵴外侧唇前部,在大转子水平以下止于髂胫束。它有使骨盆前倾、使股骨外展和旋内的作用。阔筋膜张肌和臀大肌的对抗作用起着稳定骨盆前后位置的作用。但是,如果阔筋膜张肌发生结构改变,其中的某些肌束缩短僵硬,就可以使骨盆前倾而导致躯干前倾。有一位七十多岁的女性患者,就是由于一侧阔筋膜张肌的结构改变使骨盆前倾导致躯干前倾而使走路发生困难。斜刺阔筋膜张肌条索可以从下方进针向上刺入,用合谷刺针法促使僵硬肌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骨盆就会恢复到正常的位置,躯干也就会恢复直立姿势,走路也不再困难了。另外一位男性中年人,也是由于阔筋膜张肌出现条索导致躯干前倾,这位中年人学过人体解剖学,他自认为自己的问题出在髂腰肌上,是髂腰肌的收缩使他躯干前倾。但却在斜刺两侧阔筋膜张肌的条索后,他的身体姿势和步态都恢复了正常。
上述的病例使我们再一次看到:对肌肉劳损的诊断,我们不仅要了解肌肉的解剖和肌肉的正常功能,还要了解肌肉的结构和功能改变时对人体的正常姿势和运动有什么影响。前者我们可以在解剖学书籍里学到;后者需要我们在学习中思考和在实践中的积累。
我在前面涉及阔筋膜张肌的起止点和功能的内容时,只是说“阔筋膜张肌位于骨盆侧面,起于髂嵴外侧唇前部,在大转子水平以下止于髂胫束。它有使骨盆前倾、使股骨外展和旋内的作用”,而年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运动解剖学》的作者就已经提到:“阔筋膜张肌是起于髂前上棘,向下移行于髂胫束而止于胫骨外侧髁”,阔筋膜张肌的功能不仅有“使股骨外展和旋内”,还有“近固定时使阔筋膜紧张并使大腿屈”的记载;也让我联想到:直到现在(年2月25日)才发现我的书稿还只是“臀中肌可以使大腿外展”“臀小肌的前部纤维可以使大腿旋内”;《运动解剖学》的作者明确地写道:“臀中肌和臀小肌······二肌肌束均呈放射状排列,分为前、后两部分。”“近固定时,使大腿在髋关节处外展;前部使大腿在髋关节处屈和旋内;后部使大腿在髋关节处伸和旋外。”使我深切地感受到:及时了解相关科学的新进展的重要。
一侧阔筋膜张肌、臀小肌、臀中肌过度劳累形成紧缩僵硬条索,导致骨盆和躯干向同侧倾斜的病例:
我的一位同窗好友,男性。34岁时曾患腰椎间盘突出症,63岁时又患腰椎管狭窄。此后,约每半年发作一次。年10月30日发作后,经治疗,至年3月1日症状完全消失。同年5月24日,他为了考验自己心脏的工作能力,步行走上第十层楼回家。由于很久没有步行上楼,当登上第五层楼时已经有些吃力,到第七层楼时感到很累,到第八层楼时已经走不动了,但他仍勉强坚持走上十楼。到达十楼已感到两腿发软,但心脏并没有异常反应,当晚腰部感觉有些不适。第二天上午腰痛加重,躯干明显向右倾斜。由于没有出现腰椎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症状,因而推断症状可能由于肌肉引起。当时观察到患者左髋高于右髋、左侧竖脊肌有明显压痛,经斜刺左侧腰方肌和竖脊肌有关痛点后,躯干恢复正常位置,疼痛消失。但延至当晚,躯干右倾和腰部疼痛症状又重复出现,只是程度略有减轻。第二天上午,患者在站立时躯干仍明显向右倾斜;用力抬起右髋使骨盆处在水平位时躯干位置可以恢复正常,但这时患者右脚却被提起只能用前脚掌触地,显示右腿似乎比左腿短;让患者坐在椅子上时躯干位置也可保持正常。根据患者躯干姿势异常的情况分析:患者站立时右髋低于左髋,两脚同时触地出现躯干向右侧倾斜,而坐位时躯干位置正常,这一现象反映了站立时左髋高于右髋并不是由于左侧腰方肌缩短把左髋提起,躯干右倾是由于右侧髋骨位置降低所致。而右侧髋骨位置降低则是由于右侧阔筋膜张肌、臀小肌以及臀中肌在远固定条件下牵拉右侧髋骨的结果。触诊右侧臀中肌、臀小肌以及阔筋膜张肌果然发现这三部分肌肉明显僵硬。斜刺右侧阔筋膜张肌、臀小肌以及臀中肌以后,症状消失,患者站立时躯干姿势恢复正常。第二天以及日后随访,患者反映,疗效巩固。
这一病例说明:患者左侧竖脊肌和腰方肌的症状可能是代偿右侧阔筋膜张肌、臀小肌以及臀中肌所引起的骨盆和躯干向右侧倾斜的后果,这是我第一次遇到由于一侧阔筋膜张肌、臀小肌以及臀中肌在远固定条件下牵拉同侧髋骨向右侧倾斜导致躯干向同侧倾斜的病例。这一病例也说明了进行人体运动或姿势出现功能障碍时的肌肉工作分析对于准确诊断的重要作用。写在这里,供大家参考。
阔筋膜张肌刺法演示
以上内容节选自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体骨骼肌劳损阿是穴治疗与预防》
/卢鼎厚著
长期反复骨骼肌劳损引发的疼痛常规治疗有其明显的局限,卢鼎厚先生从年起致力于此病的研究,在学习中医经典文献基础上,结合山西民间老中医经验和现代精细解剖,拓展了阿是穴斜刺疗法,配合阿是穴指针、静力牵张等进行治疗和预防,并在临床中进行了40余年的验证,收效快捷、机制明确,值得推广。本书系统介绍了卢鼎厚先生的相关理论建树和治疗措施(附操作视频25段),对针灸工作者有重要参考价值。
目录/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