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病因病理机制诊断

临床上,骨骼肌疼痛、关节功能受限、肌筋膜炎、肌损伤或疲劳等常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有关,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原因是骨骼肌内有活化的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85%的疼痛门诊患者都涉及到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甚至95%慢性疼痛病人也与此关联。在美国大约9百万人患此类疼痛。尽管国内没有这方面的调查,但从国内专家门诊来看,只会比这个高出10-20倍。这种痛症多见于老年人和运动人群,所以大多数运动性疼痛和骨科疼痛也与此相关。

近10年以来,欧美物理治疗师已逐渐将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技术应用于临床康复、疼痛治疗、运动疲劳恢复、慢性疾病预防等研究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性地临床疗效。但在中国,该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对其基础理论研究更是非常欠缺。此外,绝大多数骨科、疼痛科、康复科、运动医学科等科室医生对于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与针灸穴位之间关系等的认识和理解还存在许多偏颇和误解。

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病因、病理机制、诊断和治疗手段等进行系统性的阐述,纠正国内相关专家对于该疾病的某些误解,提高一线医师应用该理论原理治疗临床组织康复的效率,提升临床骨科疑难杂症、运动损伤疲劳、慢性疼痛等的诊断水平,有效预防骨与关节损伤、肌筋膜炎、肌痛、肌疲劳等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1.1概述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是骨骼肌内结节处大量高度异常的敏感小点,并在此处可触摸到一条紧绷的肌带。它最初由美国临床医师JanetTravell于年提出,她发现对肌筋膜炎患者骨骼肌膨大结节处进行针刺或缺血性按压时,可产生躯体局部性疼痛或远处牵涉性疼痛,并伴随肌肉的局部抽搐反应。临床上,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可分为活化触发点和隐性触发点两种。

活化触发点表现为自发性疼痛、局部或远处牵涉性疼痛、关节活动受限、易疲劳和失眠等症状。隐性触发点在没有机械性刺激的情况下,不会产生自发性疼痛。当创伤、疲劳、免疫力降低、营养物质缺乏、人体姿势长期失衡等因素刺激隐性触发点时,它们可以转化为活化触发点,导致触发点疼痛区域的大面积疼痛,并经触发点通路传导致远处牵涉性疼痛和自主神经高度过敏,形成一组疼痛症候群,临床上称其为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是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标志性特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疼痛时,常常伴有自主神经特别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现象,与触发点疼痛有关的自主神经现象主要表现为:血管收缩或舒张、竖毛肌活动、皮肤滚动疼痛、对触摸和温度高敏感性、血流改变、异常出汗、反应性充血、烧灼感和皮肤划痕症等。另外,如果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出现在头颈部时,可能引起流泪、鼻涕和流涎等现象。

1.2流行病学调查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是一种很常见的疼痛症状,几乎每个人在不同时期都会饱受它的折磨。Sola等对名未筛选、无症状的年轻受试者调查中发现,54%的女性和45%的男性上肢带肌肉中存在隐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Couppé等对20名慢性紧张性头痛的患者调查发现,活化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和隐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在上斜方肌出现的概率分别为85%和15%。Bron等对72名单侧非创伤性肩痛的受试者进行调查发现,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均可以在受试者骨骼肌上被找到,且活化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在冈下肌和上斜方肌的发生率分别为77%和58%,隐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在大圆肌和三角肌前束的发生率分别为49%和38%。Roach等对26名髌股关节疼痛患者调查发现,隐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在其臀中肌和腰方肌中出现的几率达92%以上。此外,Partanen等一项临床研究表明,至少40%的骨骼肌疼痛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活化所致。在美国,30%-85%的疼痛人群被诊断为患有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症状。Bonica指出,美国每年因慢性疼痛而丧失劳动力造成的损失数以十亿计。

当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计算机的普及,肌筋膜疼痛触发点造成的慢性疼痛人群更是趋于逐年增高的趋势。因此,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病理机制研究和治疗方式的选择不得不需要引起全世界人们的重视和







































专业治疗白癜风好的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那里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mzwc.com/xjhl/844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