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平衡发展,个体才能顺利成长,因此身心相互影响的关系是不容忽视的。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感觉是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但事实上人类生存所需要的最基本且最重要的感觉却是触觉、前庭平衡觉及运动觉。
所谓感觉是人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触觉是指人利用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来接收外界的温度、湿度、压力、痛痒及物体质感等刺激。前庭平衡觉是利用内耳的三个半规管与耳石刻侦测地心引力并控制头部在活动时的方位,以抗御地心引力及保持身体平衡;运动觉是透过骨骼与骨骼相接处关节面周围的神经接收器,使个体在骨骼肌收缩或伸张,关节弯曲或伸直,关节面拉大或压缩时,能了解肢体的位置与动态。
感觉器官的缺陷和感觉活动的障碍将给人们带来诸多问题,如聋哑人、盲人由于视听等感觉器官的缺陷,引起认识世界的能力远远不能与正常人相提并论,其心理上的问题也是有目共睹的。
感觉的产生是分析器的结果。分析器是人感受和分析外界刺激的整个神经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外周感受部分(感受器),中间传导部分(传递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
简单的解释机体的传导是这样的:
外界刺激物(作用于)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到达)神经中枢(也就是大脑,在其中进行组织、分析、归纳、判断等做出正确抉择并下达命令),(再通过)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接受感觉并执行命令)。
在这里也要提一下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在传统的观念中,人类的智慧发展与人格是天生而无法改变的,但是根据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智慧与人格除可受遗传的影响之外,环境塑造的力量也很大。二十世纪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及教育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根源,是来自幼儿期的感觉及运动发展。美国行为学派也认为,性格的形成与个体所处的环境和学习的经验有密切的关系,而近代解剖学家及神经学家也证实,个体在环境中如接受大量的感觉刺激,则其脑部功能可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让孩子在环境中有充分的探索及操作机会,使神经、肌肉及骨骼均获得正常的发展,才能形成开朗的个性、稳定的情绪及适当的行为;以后进入学校,才能顺利地适应团体生活和课业学习。
现将6岁前儿童统合能力的发展进程归纳如下以供参考:
一、大运动:
1个月宝宝仰卧时,头转向一侧,脸侧贴在床上。手臂两膝关节均屈曲。
2个月仰卧时能无意识磴踢悬掉在上方的大彩球。
3个月仰卧时双手在胸前,将玩具放入口中探索或用嘴啃。
4个月俯卧时头可抬高90度,并用手撑胸。
5个月仰卧时会伸起双腿,双手可抓住两脚。
6个月用玩具逗引时,可自行熟练翻滚。
7个月拉孩子的双手或手臂,能站立片刻。
8个月可扶物站起,并由卧位转成坐位。
9个月可自由改变体位,由坐至卧,由卧到坐。
10个月扶物可行走二至三步。
11个月可独自站立10秒钟。
12个月拉一只手能走,放手可独走二三步。
13—15个月可独自走稳,示范后会抛球。
16—18个月可独自站立踢球,可以倒退走路2~3步。
19—21个月会用脚尖走3~4步。
22—24个月单脚独站片刻。
25—27个月可跟着成人做类似的动作,如做广播体操。
28—30个月会骑三轮车,会双足用力蹬,使车前行。
31—33个月成人拉一只手可平稳走马路沿达3米。
34—36个月单脚原地跳2~4次。
37—42个月会拍球3下左右。
43—48个月可接住从2米外抛来的球,三试一成。
49—54个月能跳过30厘米宽的距离。
55—60个月连续跳绳达5次以上。
61—66个月用单脚连续跳跃1米以上。
67—72个月可边跑边拍球数个。
二、精细动作
1个月手呈握拳式。
2个月将细长物体碰到婴儿手心,可握片刻。
3个月手可举到头部的上方,或在身体两旁挥动拍打。
4个月可用手够取静止不移动的物品或玩具。
5个月自己会学着扶奶瓶,并可将奶嘴放入口中。
6个月双手会传递玩具,并可抓取较小的玩具。
7个月会抓住滚动较慢的小球及粗绳。
8个月会用食指深入洞内取小物品。
9个月将小珠子放在桌子上,孩子能用食指和拇指捏起来。
10个月将毛线、细绳放在桌上,能用食指和拇指捏起。
11个月可打开包装物体的包装纸。
12个月看成人示范后能模仿积木积高2块。
13—15个月可以将笔插入笔桶内。
16—18个月可以将两个杯中的豆子相互倒。
19—21个月模仿成人可以将手工纸对折(能将有折痕的手工纸对折)。
22—24个月可模仿贴图(如脸谱)。
25—27个月正确的使用小勺吃饭。
28—30个月用穿线板会作缝的工作。
31—33个月会剥鸡蛋壳,能持笔画出简单的图形。
34—36个月会给布娃娃穿衣服。
37—42个月会自捏面团或橡皮泥进行简单造型。
43—48个月会做手影游戏。
49—54个月会削苹果皮,但不是太好。
55—60个月会折较复杂的手工,如:千纸鹤。
61—66个月会玩翻绳游戏。
67—72个月会写自己的名字。
如果您觉得文章有价值
请转发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