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动节律性: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心肌组织具有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或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心肌的自律性来源于特殊传导系统的自律细胞。
(1)心脏的起搏点:窦房结P细胞为起搏细胞,是正常起搏点。由窦房结起搏而形成的心脏节律称为窦性节律。在正常情况下,心脏其他部位的自律组织仅起兴奋传导作用,而不表现出它们自身的自律性,故称为潜在起搏点。在某些病理情况下,由窦房结下传的兴奋可因传导阻滞而不能控制其他自律组织的活动,或窦房结以外的自律组织的自律性增高,心房或心室就受当时自律性最高的部位所发出的兴奋节律支配而搏动,这些异常的起搏部位称为异位起搏点(异位起搏)。
窦房结控制潜在起搏点的机制:
1)抢先占领;
2)超速驱动压抑;
(2)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1)最大复极电位水平:与阈电位之间差距减小时,自律性高;反之,则自律性降低。
2)4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速度加快时,从最大复极电位达到阈电位所需时间缩短,自律性增高(如儿茶酚胺);反之,则自律性降低。
3)阈电位水平;
2.传导性:传导性是指心肌细胞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或特性。传导性的高低可用兴奋的传播速度来衡量。
(1)心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和特点
1)传播的顺序:窦房结→心房肌组成的优势传导通路→房室交界→房室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网→心室肌。
)传导的特点:①窦房结中心的P细胞发出的自动节律由其周边的过渡细胞传向周围心房肌。②优势传导通路由排列方向一致、结构整齐的心房肌纤维构成,传导速度快于心房肌,可使左、右心房几乎同时收缩并迅速传到房室交界。③房室交界处传导速度慢,特别是结区,传导速度最慢(0.02m/s),形成约0.1s的房-室延搁,以保证心房、心室的顺序活动和心室有足够的血液充盈。④浦肯野纤维网在心室内分布广泛,传导速度快(4m/s),从而保证左、右心室的同步活动(功能合胞体),利于泵血。
(2)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1)结构因素:①心肌细胞的直径。直径愈大,细胞内的纵向电阻愈小,兴奋传导的速度愈快;反之,传导速度减慢。②细胞间缝隙连接的数量和功能。缝隙连接多而功能正常,兴奋传导的速度愈快。
2)生理因素
①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是影响传导速度的最重要因素。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愈大,则形成的局部电流愈大,传导速度愈快。而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受膜电位的影响。
②邻旁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取决于邻旁未兴奋部位所处的状态,包括膜的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差距以及决定0期去极化的离子通道所处的状态(处在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或超常期)。
3.收缩性
(1)心肌收缩的特点
1)同步收缩:因为心肌细胞之间存在缝隙连接,兴奋可以在细胞之间迅速传播,使左、右两心室作为功能上的合胞体,一旦刺激强度达到阈值使心肌兴奋后,可以使所有心室肌细胞几乎同步收缩,称为“全或无”式收缩。同样,左、右两心房也是“全或无”式收缩。
2)不发生强直收缩:心肌细胞的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因此不会发生强直收缩。
3)对细胞外Ca2+有依赖性:心肌细胞的肌质网不发达,Ca2+的储存量少,有赖于动作电位平台期的Ca2+内流。即钙触发钙释放:借助平台期的Ca2+内流,再触发肌质网释放大量Ca2+,才能达到引发心肌收缩所需的Ca2+升高倍的要求。若细胞外Ca2+不能内流入心肌细胞,将发生“兴奋-收缩脱耦联”或称“电-机械分离”,即心肌只可产生动作电位,但不能发生收缩。
(2)影响心肌收缩的因素:包括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以及细胞外Ca2+浓度等都可以影响心肌的收缩。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