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近视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了。
记得我上小学和初中时,我们班上只有2个同学戴眼镜,现在呢?你随便到一所中小学去看看,事情颠倒过来了,是只有一两个孩子不戴眼镜。
我的学生时代,没有手机,没有平板,只有小人书。有时候看书也很痴迷,到了黄昏的时候就在外边看,妈妈就说,别看了,再看就成“鸡毛眼”了。
什么是鸡毛眼?后来我才知道,鸡毛眼就是近视眼,因为鸡到了黄昏的时候要进笼子,那个时候光线特别昏暗,如果看书时间长最容易近视。
如今,很少有鸡毛眼这个说法了,都说近视眼。那么近视眼是如何生成的呢?
实际上,近视眼还与“机”有关,不是大公鸡的鸡,而是手机的机。是手机、平板以及各种电子产品生出了一群一群的近视娃。
我听到过一个眼科大夫对近视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近视是身体节能减耗的结果。
为什么说是节能减耗的结果呢?
说我们的身体很聪明,它每个部件都有记忆,身体是全智能化的。会想尽一切可能减少能量的消耗,节能减耗。
我们的眼睛也是一样的,眼睛在看近处的时候,眼睛的肌肉会收缩,就像举哑铃肌肉收缩一样,眼睛肌肉收缩是要消耗能量的。
如果我们老是往近处看,长时间看近处,一直在消耗能量,出现的结果是,身体就会出动去适应,最后索性让这一块的肌肉僵硬算了,直接让你的远点模糊,让你看近处清晰,你不是喜欢看近处吗?身体记住了,把远点给忽略了,你就越来越看不清楚远处了,于是近视发生了。
假性近视和真性近视是怎么区分的呢?
这就像是打羽毛球,今天运动两个小时,第二天一早起来就会感觉到胳膊疼、腿疼,这叫“假性近视”。
为什么呢?因为你那个肌肉因打羽毛球痉挛了,歇上几天就恢复回来了。但是,如果你是健美远动员,就算几天不锻炼,肌肉仍然比别人的肌肉硬,那一块肌肉已经僵硬了,这就是“真性近视”。
这个比喻也就是说,假性近视可以恢复过来,真性近视回不去了。
我们了解了这个近视的原理,就要减少长时间过强地近距离用眼,防止肌肉僵硬。
在我小时候,说近视的高峰期有两个阶段,即7岁至11岁和14岁至17岁,其实差不多就一个是初中,一个是高中,大概就是初二、初三、高中。因为那时候没有电子产品,大家都看书,到了初中和高中,因为面临中考、高考,所以学习压力大,那个时候就容易出近视眼。
现如今不是这样了,又出现一个高峰,即3岁至8岁。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有很多“鸡娃”的父母,孩子很小就给他们报班,接触各种电子产品,导致近视端口提前了。
那么,如何预防近视呢?
第一、“3个20”法则。
所谓“3个20”法则,即每用眼20分钟,就向20英尺也就是6米远处眺望,眺望20秒钟,这样做是为了打乱眼睛肌肉想僵硬的这个过程。
第二、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
过去有人说打乒乓球可以预防近视,有道理。因为乒乓球的台子不近,所谓近距离就是一尺,一尺就叫近距离。
孩子看手机、平板电脑、躺着看书、趴着看书这都不到一尺的距离,近距离容易导致近视。
第三、注意用眼卫生。
比如坚持做眼保健操、点解除眼疲劳的药水等一些传统的预防近视方法。
我曾经在女儿身上有个实验,效果很好,在这里分享给朋友。
我女儿小学5年级时,突然说眼睛看东西发昏,看不清黑板。我吓了一跳,马上给她测视力,结果双眼视力都是0.7。
当时大夫说近视了,建议及早戴近视眼镜,不然越来越加重。
我不相信女儿是真性近视,我听从一位眼科医生的建议,每天让她吃煮熟的黑豆,戴度的老花镜调节,还有做眼保健操。
女儿很听话,坚持戴老花镜3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女儿的视力恢复到了1.5,后来她上高中乃至上大学,只要一看书,就戴上老花镜,用这个土办法成功阻止了近视。
如果孩子是真性近视,这个方法很管用,不信你试试,没有一点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