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病防治最常见的职业病介绍下

年的《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时间是4月25日至5月1日,宣传的主题是“共创健康中国共享职业健康”,为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树立职业健康理念,推动用人单位、政府有关部门落实责任,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职业健康处联合广西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拍摄制作了有关职业病防治及《职业病防治法》的相关公开课,课程涵盖了职业病基础知识、中国职业病防治发展史、职业病防治法解读、最常见的职业病介绍、职业病防护工程技术、个体防护用品六个方面,课程以公益的形式免费供市民学习。

4月30日起,我们开始连载《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系列公开课。

第四节最常见的职业病介绍(下)本节公开课由广西医科大学韦小敏教授主讲,对尘肺病、生产性噪声聋、高温中暑等常见的职业病进行解读,指出引起这些常见职业病的因素、诊断、危害以及我国对常见职业病的预防措施等。下半节聚焦到“生产性噪声聋及高温中暑”,噪声对人体有什么危害、如何诊断噪声性耳聋、噪声对人体有什么影响,什么是高温作业、中暑分为几种、防暑措施有什么,都在本节得到一一解答。

▲点击学习第四节课程:最常见的职业病介绍(下)

一、生产性噪声聋(一)噪声对人体的危害1.听觉系统危害(1)暂时性听阈位移。是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听阈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恢复到原来水平。根据变化程度不同分为听觉适应和听觉疲劳。??听觉适应。指短时间暴露在强烈噪声环境中,感觉声音刺耳、不适,停止接触后,听觉器官敏感性下降,脱离接触后对外界的声音有“小”或“远”的感觉,听力检查听阈可提高10dB(A)~15dB(A),离开噪声环境1分钟之内可以恢复。??听觉疲劳。指较长时间停留在强烈噪声环境中,引起听力明显下降,离开噪声环境后,听阈提高超过15dB(A)~30dB(A),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2)永久性听阈位移。是指噪声引起的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听阈升高。根据损伤的程度,永久性听阈位移又分为听力损伤及噪声性耳聋。??听力损伤。听力曲线在高频段Hz~Hz出现“V”型下陷。此时患者主观无耳聋感觉,交谈和社交活动能够正常进行。??噪声性耳聋。是人们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进行性的感音性听觉损伤。随着损伤程度加重,高频听力下降明显,同时语言频率(Hz~Hz)的听力也受到影响,语言交谈能力出现障碍。??爆震性耳聋。在某些生产条件下,如进行爆破,由于防护不当或缺乏必要的防护设备,可因强烈爆炸所产生的振动波造成急性听觉系统的严重外伤,引起听力丧失,称为爆震性耳聋。根据损伤程度不同可出现鼓膜破裂,听骨破坏,内耳组织出血,甚至同时伴有脑震荡。患者主诉耳鸣、耳痛、恶心、呕吐、眩晕,听力检查严重障碍或完全丧失。2.听觉外系统危害噪声还可引起听觉外系统的损害。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如易疲劳、头痛、头晕、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一系列神经症状。高频噪声可引起血管痉挛、心率加快、血压增高等心血管系统的变化。长期接触噪声还可引起食欲不振、胃液分泌减少、肠蠕动减慢等胃肠功能紊乱的症状。也有人报道噪声可使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女工可出现月经失常,男工可出现精子数量减少、活动能力下降。(二)噪声性耳聋的诊断噪声性耳聋属我国法定的职业病,其诊断的依据有:强噪声的职业接触史、耳鸣症状和自觉听力下降及电测听的听力下降资料、结合工作现场的卫生学资料、排除其它致聋原因(中耳炎、药物、老年聋、外伤等)。其分级:1.听力损伤。高频纯音3kHz、4kHz、6kHz任一频率永久性听力下降≥30dB为听力损伤,列为观察对象。2.噪声性耳聋。语言频率Hz、1kHz、2kHz永久性听力下降三者之平均值≥25dB为噪声性耳聋。其分级:听力下降25dB~40dB为轻度耳聋;41dB~55dB为中度耳聋;56dB~70dB为重度耳聋;71dB~90dB为严重度耳聋;90dB为全聋。(三)噪声对人体作用的影响因素1.强度和频谱特性。噪声的强度越大、频率越高则危害大。2.接触时间和方式。同样的噪声,接触时间越长危害越大,噪声性耳聋的发生率与工龄有密切的关系;缩短接触时间有利于减轻噪声的危害;持续接触方式的危害高于间断接触。3.噪声的性质。脉冲声的危害高于稳态声,窄频带噪声高于宽频带噪声。4.其他有害因素同时存在。有振动、高温、寒冷和毒物存在时加重危害。5.机体健康状况和个体敏感性。有听觉系统疾患者或对声音敏感的人,易受损害。6.个体防护。个人积极防护,配用防护耳罩、耳塞可有效减轻噪声危害。(四)噪声危害的控制1.制定工业噪声卫生标准。年我国公布的《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试行)是A声级标准,以语言听力损伤为主要依据,参考其它系统的改变制订的。此标准规定:工作地点噪声8小时加权接触限值为85dB(A)(每天8小时暴露),对暂时达不到这一标准的企业,可以放宽到90dB(A)。根据等能量原则,如果接触时间减半,标准可放宽3dB(A),但最高不能高于dB(A)。2.消除、控制噪声源。这是噪声危害控制的根本措施。采用无声或低声设备代替高噪声的设备,如无梭织布机、无声液压机的应用;将噪声源移到车间外;提高机器的精密度,减少摩擦和撞击;合理配置声源,避免高、低噪声源的混合配置。3.控制噪声的传播。采用吸声、隔声、消声、减振的材料和装置,阻止噪声的传播。如隔声防护林带、隔声室、隔声带、用吸声材料装修车间等措施。4.个人防护。对生产现场的噪声控制不理想或特殊情况下高噪声作业,个人防护用品是保护听觉器官的有效措施。如防护耳塞、防护耳罩、头盔等,其隔声效果可高达20dB至40dB。5.健康监护。对上岗前的职工进行体格检查,检出职业禁忌证,如听觉系统疾患、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心血管系统疾患等。对在岗职工则进行定期的体检,以早期发现听力损伤。二、高温中暑

高温作业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

(一)高温作业的类型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如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铁、轧钢等车间;机械铸造工业的铸造、锻造、热处理等车间;陶瓷、玻璃、搪瓷、砖瓦等工业的炉窑车间;火力发电厂和轮船的锅炉间等。这些场所的气象条件是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而相对湿度较低,形成干热环境。2.高湿作业。其特点是高气温、气湿,而热辐射强度不大。主要是由于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水蒸气或生产上要求车间内保持较高的相对湿度所致。如造纸、印染、纺织工业中的蒸煮作业。3.夏季露天作业。南方的夏季露天作业,如建筑、搬运、露天采矿以及各种农田劳动等。(二)中暑中暑是高温环境下发生的急性职业病。环境温度过高、湿度过大、风速小、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是中暑的主要致病因素。一般临床上将中暑分为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三种类型。(1)热射病(heatstroke)。人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紊乱所致。其临床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可高达40℃以上,开始时大量出汗,以后无汗,并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2)热痉挛(heatcramp)。由于高温过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其临床特点是骨骼肌突然痉挛,并伴有收缩痛。痉挛以腓肠肌等四肢肌肉和腹肌为多见。痉挛发作多对称性,自行缓解,患者神志清醒,体温正常。(3)热衰竭(heatexhaustion)。发病机制不明确。多数认为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皮肤血流的增加不伴有内脏血管收缩或血容量的相应增加,导致脑部暂时供血减少而晕厥。发病一般迅速,先有头昏、头痛、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继而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休息片刻即可清醒,一般不引起循环衰竭。(三)防暑降温措施(1)技术措施。合理工艺设计,疏散、隔离热源,通风降温等。(2)卫生保健措施。合理饮水、饮食,一般每人每天供水3L~5L、盐20g,以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膳食为主,加强个人防护(白色帆布工作服、草帽等)、医疗预防(上岗前查体、入暑前查体),凡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持久高血压、溃疡病、活动性肺结核、肝肾疾病、甲亢等患者,均不宜从事高温作业。(3)组织措施。严格执行高温作业卫生标准,合理安排作息,进行高温作业前热适应锻炼。推荐阅读点标题可获取内容●感谢有你

劳动最光荣医者最美丽!向坚守一线的医护人员致敬!●职业病防治

最常见的职业病介绍(上)●党史学习

历史上的5月3日●紧急通知

加强全区托育机构安全防范工作确保在园师生生命财产安全!来源: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广西安科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mzwc.com/xjby/8521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