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巴胺输注时惊现静脉炎8大预防措施你了

输液有风险,而这个风险很容易被忽视!

病例分享

多巴胺所致静脉炎1例

基本信息:患者,男,71岁。拟“肺恶性肿瘤”收入院。

入院诊断:1.左肺癌多发淋巴转移2.高血压病3.类风湿关节炎

诊治经过:

-06-25-13:10,患者在输液过程中突发畏寒、寒战,体温高达39℃,血压80/50mmHg。

急查血常规:白细胞1.3*/L,单核细胞0.01*/L;全程C反应蛋白26.19mg/L。请ICU会诊后考虑感染性休克,予加强补液抗休克,改美罗培南抗感染,以及血管活性药物等治疗。为了排除原输液途径(颈内静脉置管)引起的感染,医嘱要求经外周静脉留置针泵入多巴胺(多巴胺mg+生理盐水至34ml,5ml/h)。

为预防输注多巴胺引起的并发症,在留置针置入同时,在穿刺静脉上方用水胶体透明贴(10cm*10cm)预防。见下图。

-06-27-08:00,查房时医嘱停用多巴胺维持。其他输液经右侧留置针途径输入。至10:00左右,发现水胶体透明贴下隐约可见静脉呈暗红色。

局部处理:

1.拔除留置针,按压5分钟后穿刺点局部用碘伏消毒,周围皮肤用酒精棉片消毒,待干;

2.取水胶体透明贴(10cm*10cm)4个,在穿刺局部及沿静脉走向固定;

3.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发生原因及注意事项(家属曾是乡村医生,表示理解)。

后续追踪:

-06-28-14:00,局部处理28小时后,左手背水胶体有部分起脱(出汗、活动),但敷贴下静脉红肿已明显消退,患者也未诉疼痛等不适。

剪去手背起脱部分的水胶体透明贴,可见局部红肿现象已消退。

静脉炎处理前后对比

处理:取水胶体透明贴(5cm*10cm)补在手背局部,未起脱部分的水胶体继续保留。

案例小结

1、多巴胺是拟交感神经药物,主要激动α、β和外周多巴胺受体,对α受体的作用主要是收缩皮肤黏膜和骨骼肌血管。由于多巴胺的主要血流动力学作用是收缩血管,易出现穿刺周围皮肤苍白,因血管对缺氧耐受性差而易坏死。

如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由于毛细血管收缩,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细胞水肿,轻者可使局部发红肿胀、疼痛,重者局部静脉炎出现条索状硬结或局部组织变黑坏死。

2、本案例患者,由于怀疑与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相关,故只能经外周静脉留置针泵入多巴胺。尽管已经采用了水胶体透明贴进行预防,但由于该静脉持续泵入多巴胺时间已近24小时。因此,静脉炎仍无法避免地发生。

需引起重视的是,由于已经采取了预防措施,责任护士容易忽略局部评估。通过本案例,警示临床工作中责任护士务必加强局部评估,只要仔细观察,依然能及时发现静脉炎等并发症。另外,医嘱已经停用多巴胺维持,建议及时将该留置针拔除。

文献复习

多巴胺输注并发症处理

一、静脉炎

1.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一旦出现静脉炎,立即停止输液,并更换输液部位。

2.在患处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沿静脉走向轻轻按摩,直至药膏完全吸收。

3.抬高患肢、制动,加强保暖,改善局部血供,促进局部组织炎症的吸收,加快消退进程,必要时配合理疗。

二、局部外渗

1.一般处理:一旦发现多巴胺渗漏到血管外,须立即停止注射,利用原针头接无菌注射器进行抽吸,尽可能将针头内及皮下药液吸出。对于肿胀特别严重的部位,可在局部消毒后用无菌针刺破表皮,使皮下药液能从穿刺孔中渗出以进行局部减压,然后局部外敷的药物。抬高患肢,以利于静脉回流促进局部外渗液的吸收。

2.局部外敷

酚妥拉明:采用原液湿纱布敷于注射部位,外裹塑料薄膜,每隔2h更换1次,直至肿胀消退。或酚妥拉明稀释液(酚妥拉明10mg加生理盐水20ml)局部湿敷4h。如呈暗红色或水泡形成,表明渗漏严重,在无菌操作下,抽吸水疱内渗液,给予酚妥拉明局部封闭(方法:酚妥拉明5mg+生理盐水5ml,采用4.5~5.5号针头15°~20°进针,进针长度针尖在肿胀正中处和肿胀部位边缘呈放射状封闭,范围尽可能大于苍白区),使药物均匀向四周扩散,并阻断药物继续向深层组织扩散。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颜色变化,禁止热敷,以免造成皮肤更大的损害。

山莨菪碱(-2):用2~3层纱布浸透-2稀释液(以不滴液为度)后外敷,每约2~3分钟更换敷料1次,一般湿敷持续时间约20min。

水胶体敷料:研究显示,在防治多巴胺引起的静脉渗透性损伤方面,水胶体敷料的效果优于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值得注意的是,水胶体敷料应该在静脉输注多巴胺的同时即开始使用。

3、心理护理:由于局部疼痛,药物渗漏于皮下后患者往往存在焦虑恐惧情绪,应加强患者心理护理,通过心理疏导稳定患者情绪,告知其通过处理,局部症状会得到缓解。

可防可控

八大措施预防在先

1.静脉选择:留置针穿刺时需避开静脉瓣、局部水肿和溃烂的部位,以粗、直、弹性好的血管为佳,利于固定且便于观察。在关节部位留置静脉套管针也应尽量避免,指背静脉及下肢静脉也是避免选择的静脉。前臂头静脉是外周静脉最佳选择通路,其较大的血流量使高渗性及强刺激性的药物得以及时稀释。

2.穿刺技术:一次穿刺成功是减少多巴胺静脉损伤的有效途径。输注前热敷血管,可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留置针穿刺时应避免不必要的皮下滑行,有落空感后观察是否有回血,如果有则再进0.5cm,然后退出针芯0.5cm,进软管,进至预定长度后拔出针芯,尽量避免因针芯可能造成的血管内膜损伤。

3.合理稀释:多巴胺要充分稀释后方可使用,可使用5%葡萄糖等渗溶液稀释,不得在多巴胺液体中加入高渗液体,防止因稀释液高渗而使组织间液渗透压升高,加重局部肿胀。

4.多条通路:多巴胺在一个部位持续泵入的时间可根据患者局部血管情况安排,不宜超过6h。根据实际情况安排2条及以上静脉交替使用,以避免血管处于持续收缩状态使局部组织缺少血液供应而坏死。皮肤颜色变苍白,皮温降低是更换血管的指征,如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一般2h内能恢复。

5.留置时间:我国行标规定留置针留置时间为72~96h,因此,在输注多巴胺期间留置针局部不管有无不良反应均不得超期,避免静脉炎的发生。

6.知情告知:在输注药物前要向患者及家属交待多巴胺的作用及不良反应,告知输液期间减少活动。对需要固定的肢体,绷带、胶布不宜缠得太紧,避免压迫,必要时可抬高输液肢体。

7.加强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输入部位皮肤改变及导管固定是否妥当等。注意延长管是否扭曲,衔接部位加强固定。翻身时避免导管脱落。除观察生命体征外,应特别注意局部有无红肿疼痛,输液部位有无漏液。如有上述情况发生,应立即更换血管,重新穿刺。

8.后续追踪:对泵药结束后仍需使用的血管,需应用3~5mL生理盐水缓慢冲管,再用肝素盐水封管。用药结束后应采用正确的拔针方法,拧紧调节器,关闭微泵开关,除去胶布,快速拔针。对拔针后注射点及周围区域应加强观察2h,防止多巴胺渗漏后的迟发性局部反应。

参考文献:

1.卢洪斌.经外周静脉泵入多巴胺的护理和并发症处理.中国医药科学,,2(20).

2.孙玉连.经外周静脉泵入多巴胺的护理.全科护理,,9(2).

3.胡晨红.新生儿静脉输注多巴胺的风险与管理.全科护理,,13(2).

本文首发:医学界护理频道

本文作者:董明芬

责任编辑:李小荣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End-

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hl

yxj.org.cn

注明:医院+科室+姓名

投稿要求:word格式;原创;拒绝一稿多投!

稿费:-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mzwc.com/xjby/851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