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hemiluminescenceimmunoassay,CLIA)是将化学发光(高灵敏度)与免疫反应(高特异性)相结合,用于检测各种微量抗原或抗体的一种标记免疫分析技术。主要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试剂稳定且有效期长、方法稳定快速、检测范围宽、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而被临床普遍接受。
临床应用:肿瘤筛查,激素,传染病(乙肝),甲功等临床项目监测。
简单来说,化学发光即为了使不可见的免疫反应可见,可以被检测,用化学的方法产生光,然后检测产生光的多少来反映被测物的量。
免疫检测的基本原理
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抗体结合反应,是所有免疫类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具有特异性,规律性,可逆性的特点,有抗原抗体的物质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检测,而检测方法的不同仅仅在于信号的实现和放大。
PS:特异性:一种抗体只针对一种抗原,反过来不是。
化学发光免疫系统的抗原抗体结合反应实现方式
抗原抗体反应的实现方式有三种
化学发光免疫检测系统的检测流程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试过程(一步法):
开始—仪器复位—供应反应杯—加注样本—加注试剂(磁珠试剂,酶标试剂等)—混匀—孵育(抗原抗体结合反应)—清洗+磁分离—加入发光底物—孵育—测光—抛杯—仪器自清洗—待机
PS:不同厂家,不同仪器,测试流程不同;项目不同,孵育时间不同,出结果时间也略有差异。
化学发光名词解释
磁珠:使用微米级别的磁珠作为基质l包被物:包被在磁珠上的物质,可以为抗体或抗原,根据反应使用的方法不同,包被的物质不同
l标记物:即发光物(直接发光)或者酶(间接发光)l磁分离:清洗步骤引入磁分离,利用磁场使磁珠不被清洗液(分离液)带走,与磁珠上包被物反应物的标记物
也被保留
激发物:被测物发光的启动条件;即特定的化学环境
PS:激发物:酶促化学发光免疫/直接化学发光(CLIA)-特定的化学环境;电化学发光(ECLIA)-直流电场;酶荧光免疫测定法(MEIA)-光
最终检测信号:可见光强度
PS:信号:CLIA/ECLIA-可见光强度;MEIA-荧光强度;
l底物液:即发光底物液,厂家不同,底物液成分不同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中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
在发光分析过程中,因为抗原的多态性和仪器以及运行环境的复杂性,有时会存在一些干扰发光测试结果的因素,总体来说,分为内源性干扰和外源性干扰:
*内源性干扰:体内类似物干扰,如胰岛素和胰岛素原,雌二醇与雌三醇、雌酮等,严重肝病、肿瘤患者的异常蛋白、类风湿因子等;
*外源性干扰:
采血管因素:分离胶、促凝剂、抗凝剂、塑料管中的抗氧化剂等;
标本处理因素:样本的采集污染、混匀凝固不充分即强行离心、溶血、乳糜、黄疸、纤维蛋白、血清分离后反复冻融等都可造成测试结果不准或假阳性;
环境因素:金属离子、温度、灰尘、稀土离子、磁场(特别提示MRI)等;
PS:假设发光仪附近有MRI时,可以利用当磁珠试剂混匀后放置在发光安装场地多个位置静置,观察是否会有磁珠自然沉降时间(例如:设试剂混匀后磁微粒自然沉降时间为25min)明显固定方向缩短来判断是否存在MRI的磁场干扰可能。
试剂因素:试剂厂家生产技术已经日趋成熟,但生产的试剂仍然存在瓶间/批间差的问题,特殊情况下也会出现质劣的试剂,必然导致结果的假阳性或假阴性。因此,高质量的试剂和标准的冷藏措施是保证结果准确的关键之一;
操作技术因素:用户添加仪器运行耗材时疏忽大意引起的清洗液污染,反应杯脏污;对仪器的日常维护保养缺乏;样本液面气泡未处理,校准品顺序错误等都会间接的导致测试结果的异常。
仪器的因素:机械位置不佳,注射器步进不准或密封垫老化导致的加样量不准,反应杯脏污或有划痕,混匀不良(反应混匀或试剂磁珠混匀),清洗磁分离不彻底,孵育温度异常,测光位置不佳或光子计数仪异常等;
项目校准不通过的因素:校准品的质量,操作技术,环境因素,试剂质量,仪器因素都可能存在。
综上所述,对临床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中出现的假阳性,假阴性和异常结果,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排除干扰作用,从而为临床提供正确可靠的检测结果。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试剂项目临床意义肿瘤标志物类
甲胎蛋白(AFP)定量检测试剂盒
临床意义:甲胎蛋白(AFP)由胚胎肝细胞合成,是血清α球蛋白,分子量68kD。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卵黄囊和胎儿肝产生,当妊娠13周期时,胎儿血中的AFP值达最高峰且大部分集中在肝组织中。此后,AFP含量逐渐下降,胎儿出生后,含量急剧下降,第二年末达最低量,直到成年。当发生原发性肝癌和胎儿重大畸形时,AFP含量会升高。测定血清中AFP含量,是诊断原发性肝癌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对判断胎儿畸形及先天愚型也有一定价值。
癌胚抗原(CEA)定量检测试剂盒
临床意义:癌胚抗原(CEA)属于肿瘤细胞表面的结构抗原,是一种具有人类胚胎抗原特异决定簇的酸性糖蛋白,分子量约kD,它存在2~6月龄的胎儿胃肠道组织和直、结肠癌细胞组织中,胃癌、胰腺癌、卵巢癌、食道癌等组织中也有微量存在。组织细胞分泌的CEA进入体液和血液。它是一种非特异性,广谱的肿瘤相关抗原。正常人群体液中也有少量存在。测定血清中的CEA含量,对恶性消化道肿瘤治疗前、后和定期连续性的动态含量变化的观察及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定量检测试剂盒
临床意义: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产生并储存于前列腺管上皮细胞,分子量33kD,属于糖基化的单链多肽。它是前列腺的一种特殊物质。在正常情况下,血清中的含量甚微,但从正常前列腺到良性增生直至前列腺恶性肿瘤,血清中的PSA呈有规律的上升趋势。测定血清中的PSA含量,其指标为前列腺癌筛查、疗效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糖类抗原定量检测试剂盒
临床意义:糖类抗原(CarbohydrateAntigen,CA-)是与卵巢癌相关的一种粘蛋白型糖蛋白,分子量kD~kD以上。测定血清或血浆中的CA-含量,可作为妇科肿瘤常规检测项目之一,是卵巢癌的筛查、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糖类抗原15-3定量检测试剂盒
临床意义:糖类抗原15-3(CA15-3)是与乳腺癌相关的一种粘蛋白型糖蛋白,分子量约为kD,由癌细胞向血循环释放。测定血清或血浆中的CA15-3含量,对乳腺癌的筛查、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均有一定的价值。本试剂盒主要用于定量测定人血清中CA15-3的含量。
糖类抗原19-9(CA19-9)定量检测试剂盒
临床意义:糖类抗原19-9(CA19-9)是一种低聚糖类肿瘤相关抗原,分子量≥kD。在消化道肿瘤病人血清中其浓度可明显升高,特别是胰腺和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更明显。测定血清中CA19-9含量,与血清CEA、铁蛋白含量联合分析,对消化道恶性肿瘤,尤其是胰腺癌的筛查及对患者治疗和预后的判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β2-微球蛋白诊断试剂盒
临床意义:本试剂盒通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测定人血清、血浆及尿液或生物液中的?2-微球蛋白(β2-MG)含量。?2-MG是HLA类I中的一种轻链蛋白质。它位于含核细胞的细胞膜上。对患有多发性骨髓瘤,霍奇金氏病,慢性淋巴性白血病,非霍奇金氏病及艾滋病感染的患者而说,?2-微球蛋白对监测治疗和疾病的发展过程可以起到非常敏感的指示作用。由于细胞性免疫系统的活性而引起的其它一些疾病诊断治疗时,也常常判断血清中的?2-微球蛋白。另外,?2-微球蛋白也可作为一种标记物,用于评估肾小球滤过率,肾损伤的诊断与进一步治疗,以及评估肾脏移植后的肾功能。
铁蛋白定量检测试剂盒
临床意义:铁蛋白(Ferritin)为人体含铁最丰富的蛋白质,由一个含铁的蛋白核心和24个结构相同的亚单位构成的蛋白质外壳组成,每个铁蛋白分子可结合个铁原子,分子量为kD。所有细胞均能合成并含有铁蛋白。许多疾病可影响血清中铁蛋白浓度,在缺铁性贫血相关病例中其血清含量降低,多种癌症患者血清中其含量升高。铁蛋白与游离铁结合使之无毒性,防止游离铁蓄积中毒,并为合成血红素及血红蛋白供铁,对人体铁的存储和造血功能有重要意义。测定血清中铁蛋白含量,用于诊断缺铁性贫血和与其他类型贫血的鉴别诊断,对肝癌、肺癌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试剂盒定量测定人血清中铁蛋白的含量。
甲状腺功能类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诊断试剂盒
临床意义: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包括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血液循环系统甲状腺激素的水平,常常反映甲状腺的功能。测定血清中总T3含量,对甲状腺功能检查具有重要意义,通常作为诊断甲状腺机能亢进的首选指标,同时对甲亢的疗效观察及判断预后也很有价值。也是甲状腺各种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研究常用的参考指标之一。
甲状腺素(T4)诊断试剂盒
临床意义: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包括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血液循环系统甲状腺激素的水平,常常反映甲状腺的功能。测定血清中总T4含量,是判断甲状腺功能最常用的检查指标,通常作为诊断甲状腺功能低下最好的单项指标,与TSH联合使用是目前诊断新生儿先天性甲低的唯一方法。
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诊断试剂盒
临床意义: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释放入血液后,大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仅约0.3%的T3呈游离状态(FT3)存在于血液中。FT3进入靶细胞发挥作用,它是反映甲状腺功能最确切的指标之一。测定血清中FT3含量,是甲状腺功能亢进与低下,以及亚临床型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最灵敏的指标之一。在甲亢的诊断上,FT3较FT4灵敏。对危重的非甲状腺疾病的甲状腺功能判断也有重要价值。
游离甲状腺素(FT4)诊断试剂盒
临床意义:甲状腺素(T4)释放入血液后,大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仅约0.03%的T4呈游离状态(FT4)存在于血液中。FT4进入靶细胞发挥作用,它是反映甲状腺功能最确切的指标之一。测定血清中FT4含量,是评价甲状腺功能最灵敏的指标之一。在甲低的诊断上,FT4较FT3灵敏。对妊娠妇女或危重的非甲状腺疾病如肝硬化、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判断很有价值。尤其在中枢神经甲状腺功能低下时,FT4含量测定更有价值。
高灵敏人促甲状腺激素(TSH)诊断试剂盒
临床意义: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分泌受血清中T3和T4浓度的负反馈调节。TSH主要作用于甲状腺,它能增加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T3和T4。测定血清中TSH的含量,是诊断甲状腺功能和研究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重要指标之一。在甲状腺功能评估中,可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垂体性或下丘脑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并可作为对甲低症疗效观察的指标。此外,可观察垂体TSH的储存功能,进一步区别下丘脑和垂体的病变;与T4联合使用是目前诊断新生儿先天性甲低的唯一方法。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诊断试剂盒
临床意义:测定血清中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的含量,对诊断和鉴别桥本氏甲状腺炎、Graves病、原发性粘液水肿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本试剂盒定量测定人血清中TPO-Ab的含量。
生殖激素类
人促黄体生成激素(hLH)诊断试剂盒
临床意义:人促黄体生成激素(hLH)是由垂体前叶分泌的糖蛋白激素,其分子量大约为30,,由两条多肽链(即α和β亚单位)组成,LH的α亚单位由8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并与LH、TSH和hCG的α亚单位的结构相同,β亚单位在上述激素之间是不同的,从而赋予各激素各自的生物及免疫学特性。在女性中,LH在卵泡期与LH一起促进卵泡的成熟、雌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促进排卵和使排卵后的卵泡转变为黄体,促进间质的生长;并促进黄体合成和孕激素与雌性激素的分泌,男性LH促进睾丸间质细胞增生,促进其合成和分泌睾丸酮,由于LH和LH的作用是互相协同的,故二者常同时测定。
促卵泡生成激素(FSH)诊断试剂盒
临床意义:促卵泡生成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Hormone,FSH)可刺激睾丸支持细胞发育,并促进产生一种能结合雄性激素的蛋白质,通过这种蛋白质,可使发育的生殖细胞获得稳定的高浓度的雄性激素,促进生殖细胞发育,并分化成为成熟的精子。FSH对女性有促进卵泡生成、成熟,促进颗粒细胞增殖、引起卵泡分泌,与LH协同作用促进排卵等作用。它是研究和判断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的检查方法,用于预测排卵时间,对分泌治疗的监测,对不孕症的诊断都有重要的意义。本试剂盒主要用于定量测定人血清中FSH的含量。
人垂体泌乳素(PRL)诊断试剂盒
临床意义:人垂体泌乳素(PRL)是由垂体前叶产生的,由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多肽,分子量22kD,其结构与生物学方面与生长激素、胎泌乳素属同类激素。PRL直接作用于体细胞,促进乳腺生长、发育和乳液形成。此外,尚有促进卵巢分泌甾体激素、黄体形成与溶解的作用。非妊娠妇女与男性PRL水平相当,妊娠后PRL水平逐渐增加,至分娩前达到高峰,哺乳期进一步增加。PRL测定对垂体疾病,特别是垂体瘤和各种原因引起的高泌乳素血症及月经异常和不孕症的病因诊断与鉴别有重要意义。
雌二醇(E2)诊断试剂盒
临床意义:雌二醇是女性雌激素中生物活性最强的一种甾体激素,主要来源于卵巢、黄体和胎盘,少量由肾上腺分泌。男性主要由睾丸产生。测定血清雌二醇浓度,是卵巢及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的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雌二醇降低,常见于无脑儿、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轻度糖尿病、垂体卵巢性不孕、卵巢囊肿、皮质醇增多症、垂体卵巢性闭经、葡萄胎、胎儿宫内死亡等。雌二醇增高,常见于正常妊娠尤其是多胎妊娠、糖尿病孕妇、肝硬化、卵巢癌、系统性红斑狼藏、心脏病、肥胖、肾上腺肿瘤等。男子女性型乳房和睾丸肿瘤等。另外还可用于生育治疗中的疗效监测以及体外受孕中排卵时间的确定。
孕酮(Pro)诊断试剂盒
临床意义:孕酮是一种21碳类甾体激素,分子量为D。在女性月经期的卵泡期主要由肾上腺皮质网状带分泌的孕烯醇酮经外周转化而成;黄体期与妊娠期前由颗粒黄体细胞分泌;妊娠期由胎盘合成,其量可达黄体期的10~20倍。在男性,孕酮系雄性激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的一种中间产物。孕酮为孕卵着床和维持妊娠所必须。因此,测定人血清中的孕酮含量,对妇女卵巢排卵功能、妊娠妇女胎盘功能、孕激素治疗监测、黄体功能的评估及某些内分泌疾病的诊断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睾酮(Tes)诊断试剂盒
临床意义:睾酮是雄性激素中活性最强的一种激素,其主要功能是促进男性第二特征的发育和维持正常性腺功能,维持女性性欲及促进蛋白质合成代谢等。血清睾酮降低常见于:男性性功能低下、高PRL血症、原发性睾丸发育不全性幼稚、垂体功能减退、系统性红斑狼疮、部分男性乳房发育、外伤后性功能减退、阳痿、骨质疏松、垂体性矮小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等。血清睾酮增高常见于:睾丸良性间质细胞瘤、真性性早熟症、皮质醇增多症、女性男性化肿瘤、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女性特发性多毛症、注射睾酮或促性腺激素、肥胖及中晚期孕妇、多囊卵巢综合症等。
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诊断试剂盒
临床意义: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是人胎盘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素,其蛋白部分由个氨基酸构成α和β两个亚基,α亚基与FSH、LH和TSH相同,只有β亚基具有特异的结构,两者通过非共价键连接,分子量为36.7kD。某些肿瘤如肺癌细胞也可异位分泌HCG。HCG主要是维持妊娠,包括维持黄体功能、刺激黄体细胞与滋养层细胞产生孕酮等甾体激素,降低淋巴细胞活力以防止母体对胎儿的排斥反应。在胚胞植入子宫内膜后,胚胞滋养层生长叶HCG分泌量聚然增高,这种变化同时反映在孕妇的血液和尿液中。所以测定血液和尿液中HCG的含量可在受孕一周后诊断怀孕,在妊娠前三个月测定HCG特别重要,在此期间HCG显著升高提示绒毛膜癌、葡萄胎、多胎妊娠。此外,血清中HCG升高还可见于生殖细胞、卵巢、膀胱、胰腺、胃、肺和肝脏肿瘤病人;HCG降低提示流产、宫外孕、死胎。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诊断试剂盒
临床意义: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是人胎盘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素,其蛋白部分由个氨基酸构成α和β两个亚基,α亚基与FSH、LH和TSH相同,只有β亚基具有特异的结构,两者通过非共价键连接,分子量为36.7kD。某些肿瘤如肺癌细胞也可异位分泌HCG。HCG主要是维持妊娠,包括维持黄体功能、刺激黄体细胞与滋养层细胞产生孕酮等甾体激素,降低淋巴细胞活力以防止母体对胎儿的排斥反应。在胚胞植入子宫内膜后,胚胞滋养层生长叶HCG分泌量聚然增高,这种变化同时反映在孕妇的血液和尿液中。所以测定血液和尿液中HCG的含量可在受孕一周后诊断怀孕,在妊娠前三个月测定HCG特别重要,在此期间HCG显著升高提示绒毛膜癌、葡萄胎、多胎妊娠。此外,血清中HCG升高还可见于生殖细胞、卵巢、膀胱、胰腺、胃、肺和肝脏肿瘤病人;HCG降低提示流产、宫外孕、死胎。本试剂盒主要用于定量测定人血清或尿液中HCG的含量。
糖尿病类
胰岛素(INS)诊断试剂盒
临床意义: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合成其前体,经加工后分泌的蛋白质激素,它由51个氨基酸组成A、B两条肽链,通过两个二硫键连结在一起,分子量为D。胰岛素是促进合成的代谢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和糖原生成,抑制糖原异生,从而维持血糖恒定。胰岛素缺乏时,血糖浓度升高,可超过肾糖阈,发生依赖胰岛素糖尿病。测定血清中胰岛素含量,主要用于对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和糖尿病的研究,确定糖尿病的类型;对胰岛素瘤的诊断,研究某些药物对糖代谢的影响以及各种内分泌紊乱疾病都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胰岛素抗体(INS-Ab)诊断试剂盒
临床意义:研究表明,接受外源性胰岛素治疗的病人,几乎都产生了浓度不同的胰岛素抗体(InsulinAntibody,INS抗体)。当机体内有胰岛素抗体存在时,胰岛素和抗体结合,形成自身免疫复合物,而使血液中原有的胰岛素失去生物学活性,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建立准确、快速、灵敏的INS抗体检测方法,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体外测试法能够检测出患者血清中的抗人INS自身抗体,但确诊IDDM需要结合临床诊断。
C肽诊断试剂盒
临床意义:C肽是由31个氨基酸组成的直链多肽,分子量为D,由胰岛素原在转化酶的作用下,生成等克分子的C肽和胰岛素,由β细胞释放。C肽无生物活性,具有很强的种属特异性,与胰岛素抗体无交叉反应,也不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测定血清中的C肽含量,可间接地反映机体胰岛β细胞的功能状态。对于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更能精确地判断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对糖尿病的分型、治疗以及对糖代谢有关疾病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代谢类
总25-羟基维生素D(VD-T)
维生素D是人体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其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紫外线辐射、膳食补充、年龄和肥胖、种族和民族因素等。维生素D主要有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两种形式,其中维生素D3占人体总量的90%~95%,维生素D2只能从食品中获得,人体不能合成。维生素D本身不具有生物活性,需要发生2次羟基化转化为生物活性形式。第1次羟基化发生在肝脏,产生25-OHVitaminD,第2次羟基化主要发生在肾脏,产生具有生物活性代谢物1,25-(OH)2VitaminD。当1,25-(OH)2VitaminD足量时,它可进一步在肾脏转化为24,25-(OH)2VitaminD,最后发生分解代谢。25-OHVitaminD是维生素D的主要储存形式,通过检测它可以确定总维生素D的情况。
维生素D缺乏与很多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包括骨骼疾病、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因此及时了解人体的维生素D的状态,实现维生素D的个体化补充具有重要的意义。
甲状旁腺素(PTH)
来源:是在甲状旁腺内合成的一种肽类激素,含有84个氨基酸的单个直链多肽。全段PTH经蛋白水解为多种片断。(1)PTH1-84:占5%-20%,具有生物活性,半衰期短。(2)N端PTH(PTH-N):也具有生物活性,量很少,半衰期短。(3)C端PTH(PTH-C):可分为若干不同长度片断,较多,半衰期长。(4)中段PTH(M-PTH):较多,半衰期长,无生物活性。
生理功能:和维生素D、降钙素联合作用,维持体内血钙水平稳定性。
(1)直接作用于骨组织:刺激骨吸收,促进钙的释放,升高血钙。
(2)直接作用于肾脏:刺激钙的重吸收,升高血钙;抑制磷的重吸收。
(3)间接作用于小肠:PTH升高肾25羟维生素D羟化酶活性,促进高活性的1,25-(OH)2-D3的生成,后者可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升高血钙。
临床应用:PTH应用于原发性或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旁亢)、高钙血症、低钙血症、甲状旁腺切除术、慢性肾衰等。
1、高钙血症鉴别诊断:对高钙血症鉴别诊断最重要的单项检查为血清PTH的检测。低PTH浓度,为非甲状旁腺依赖的高钙血症;高PTH浓度,主要原因是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例外情况有FHH、三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正在进行锂治疗的某些患者、以及极为罕见的异位分泌PTH的恶性新生物。
2、低钙血症鉴别诊断:通过测定PTH、维生素D进行鉴别诊断。低钙血症最常见的原因是PTH或1,25-(OH)2D3缺乏。PTH降低或测不出,为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相关的低钙血症。PTH水平升高,维生素D水平低,为维生素D相关的低钙血症
3、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HPT):
(1)PTH配合血钙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筛查
(2)PTH与血钙用于PHPT诊断
(3)PTH用于术前定位诊断方法:当术前影像学定位不清及PHPT复发需再次明确手术病灶时,通过超声引导细针穿刺抽吸液PTH测定有助于确定病灶是否为甲状旁腺来源。
(4)术中PTH监测:在切出后5、10、15min时分别取外周血测定PTH水平,术后10min内PTH下降50%以上,预示功能亢进组织已切除。
(5)术后PTH监测:术后定期复查,3-6个月1次,稳定者延长至每年1次。
4、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CKD-MBD):
(1)骨的评价:对于CKD3-5期患者,建议使用血清iPTH和碱性磷酸酶来评价骨病严重程度,上述指标的显著升高或降低可以预测可能的骨转化类型。
(2)SPHT治疗中的iPTH监测:CKD-MBD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是继发性甲旁亢(SPHT)。CKD患者iPTH升高或过低均增加全因死亡风险。各时期iPTH目标值、监测频率如下:
iPTH目标值
iPTH监测频率
CKD3-5期
CKD3-5期非透析患者iPTH尚不清楚。CKD患者iPTH水平超过目标值后首先应评估是否存在高磷血症、低钙血症、维生素D缺乏,优先考虑控制血磷和血钙失衡。需要早期监测CKD患者的iPTH,并动态观察,需要充分重视CKD患者iPTH的轻度升高。
血iPTH水平监测在开始使用前6月至少每三月一次,以后每三月一次。
CKD5D(CKD5期透析患者)
CKD5D期患者控制iPTH水平于正常值上限的2-9倍范围。
血iPTH水平每月监测一次至少持续3个月,以后每三月一次。
备注
以上监测中如果iPTH水平低于正常上线的2倍,或出现高钙、高磷血症时,建议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或拟钙剂减量或停用。
(3)SPHT治疗中的甲状旁腺切除指征之一:iPTH持续大于pg/mL
(4)慢性肾脏病患者骨质疏松中监测的生化指标之一,根据iPTH基线水平和CKD进展情况决定iPTH检查间隔时间。
(5)肾移植受者相关骨病的诊断:iPTH水平的监测平率取决于其异常程度以及CKD的进展,建议的检测间隔为:
?CKD1-3T期患者:在第一次检测iPTH之后根据iPTH基线水平和CKD进展情况决定iPTH的检查间隔;
?CKD4T期患者:每隔6-12个月检查iPTH水平
?CKD5T期患者:每隔3-6个月检查iTPH水平。
?CKD3-5T期患者:如存在iPTH水平升高,则可增加检测频率。
贫血类
VitaminB12(VB12)
维生素B12是一种重要的辅酶,缺乏维生素B12将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和神经损伤。维生素B12水平与巨幼细胞贫血之间关系并不明确:在一些巨幼细胞贫血的患者中,维生素B12的含量正常;而维生素B12缺乏的个体却未发生巨幼细胞贫血。在临床诊断中,维生素B12水平在参考范围下限附近不能说明是健康的,对于有贫血症状的患者应检测血清甲基丙二酸、同型半胱氨酸等,以进一步评估维生素B12是否缺乏。
维生素B12与叶酸代谢密切相关。维生素B12缺乏时,5’-N-甲基四氢叶酸转变为四氢叶酸的过程受阻,导致叶酸缺乏,造成DNA合成障碍,最终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发生。因此,在临床检查中有必要同时检测这两种维生素,判断导致巨幼细胞贫血的原因。
许多因素会导致维生素B12水平低下,包括素食、胃肠切除手术、胃肠疾病、妊娠、口服避孕药、质子泵抑制剂、年龄增长,自噬性抗体以及基因突变。研究表明,65岁以上的人群中,维生素B12缺乏的个体占15%。维生素B12水平升高与多种疾病相关,包括肾功能衰竭、肝脏疾病和骨髓增殖性疾病等。
叶酸(Folate)
叶酸是人体一碳单位转移酶系的辅酶,主要参与嘌呤、嘧啶核苷酸的合成和转化,氨基酸代谢,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和成熟,促进婴幼儿神经细胞和脑细胞的发育。在人体中叶酸存在多种代谢活性形式,其中5-甲基四氢叶酸是主要形式。
叶酸主要用于贫血病因的诊断。
血清叶酸:血清叶酸浓度反映近期叶酸情况和摄入水平。红细胞叶酸:红细胞叶酸浓度反映长期叶酸水平。
英国指南文件对血清叶酸和红细胞叶酸在临床应用中的建议:
(1)常规的红细胞检测不是必需,因为在大部分情况中,单独的血清叶酸检测已经足够了。
(2)当临床上明显怀疑叶酸缺乏,而血清叶酸在正常水平,并已经排除了VB12缺乏时,进行红细胞叶酸检测。
心肌标志物类
肌钙蛋白I(TnI)
心肌钙蛋白I是肌钙蛋白复合物(I、T、C)三个亚单位中的一个,它能和肌钙蛋白C、肌钙蛋白T或者同时与肌钙蛋白C和肌钙蛋白T形成复合物。心肌钙蛋白I在没有钙离子的情况下抑制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复合物中ATP酶的活性,以阻止肌肉收缩。心肌坏死时心肌细胞膜完整性被破坏,常常伴有结构蛋白和其他细胞内大分子释放到心肌间质。这些心肌坏死的生物标志物包括心肌肌钙蛋白I和T(TnI和TnT)、肌酸激酶同功酶MB(CK-MB)、肌红蛋白(MYO)等。
临床应用
1、心肌肌钙蛋白对于心肌损伤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组织特异性,是检测心肌损伤的首选标志物。
2、临床上可以辅助诊断心肌梗死(MI)和对急性冠脉综合症(ACS)进行危险分层。
3、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例中,胸痛开始后的3-6小时血清TnI的水平升高,12-16小时达到最高值,并且持续4-9天。
4、有文献报道TnI水平在不稳定心绞痛(UAP)和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情况下也升高。患有UAP病人以及没有ST段抬高现象的病人,可检测到的肌钙蛋白I水平与死亡发生率相关,因此,肌钙蛋白I的测定也可用于对病人进行危险分层。
肌红蛋白(MYO)
肌红蛋白(myoglobin)是一种血红素蛋白,由一条个氨基酸多肽链组成。肌红蛋白大多存在于骨骼肌、横纹肌和心肌横纹肌。它占总肌肉蛋白的2%,每克心脏组织中约有2.8mg肌红蛋白。
临床应用:
1、血液中肌红蛋白含量增加提示有横纹肌(心肌和骨骼肌)损伤。
2、MYO相对分子量仅为17.8kDa,非心肌特异性,但由于分子量小,故AMI时,肌细胞膜完整性被破坏,MYO直接进入血中,最早可在梗死后1.5小时开始升高,5~12小时达到高峰,24小时恢复正常。
3、MYO升高,6小时内心肌梗死阳性率75%,12-24小时阳性率59%。急性胸痛6-10小时MYO阴性可基本排除AMI。
4、MYO升高还常见于急性骨骼肌损伤(挤压综合征)、肾功能衰竭、心功能衰竭和某些肌病。
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
在磷酸肌酸存在的条件下,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催化ADP磷酸化,生成ATP和肌酸。因而对胞内化学能的储存和转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肌酸激酶是二聚体酶,包括骨骼肌CK-MM,脑组织CK-BB,心肌CK-MB和线粒体肌酸激酶等四种同工酶形式。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组织,占CK总活性的20%,骨骼肌中也有微量分布。
临床应用:
1、CK-MB的相对分子量为86kDa,在AMI发病4~6h开始升高,12~24h达高峰,可为正常的20倍,窗口期约为3d,对AMI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其阳性率在90%以上。
2、CK-Mbmass测定较CK-Mbactivity检测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CK-Mbmass结果优于CK-Mbactivity。未开展cTnI或cTnT检测时,CK-Mbmass测定用于诊断ACS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接近肌钙蛋白。
3、AMI发病后CK-MB一直升高不下降,说明心肌梗死在继续;若下降后又再次升高,常表明原梗死部位在扩展或有新的梗死发生。
4、CK-Mbmass高峰出现时间是否提前有助于判断溶栓治疗是否成功。
5、其他心肌损伤:心绞痛、心脏手术、冠状动脉造影等;某些肌病和骨骼肌损伤: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肌肉注射等都可能导致CK-MB升高。
B型脑钠肽(BNP)
B型脑钠肽(BNP)是尿钠肽家族成员之一,最初由deBold等人发现。心脏发生容量超负荷或其它引发心室牵张的情况时,机体合成的BNP释放入血,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相互作用,调节水和电解质平衡。前BNP前体(pre-proBNP,个氨基酸)在心肌细胞内合成并转化为BNP前体(proBNP,个氨基酸),proBNP随后被剪切成具有生理活性的BNP(32个氨基酸)和无活性的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76个氨基酸)。BNP通过特定细胞受体,在中性肽链内切酶的作用下从血液循环中清除,其半衰期大约为23分钟。
临床应用:
1、BNP可用于心力衰竭患者诊断、预后和治疗监测,心功能不全患者体内BNP水平升高。
2、血浆BNP水平可为左心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有用的临床信息,可以作为其它诊断性检查方法(如心电图、胸部X射线和超声心电图)的补充。
3、左心室射血分数或运动耐量评估表明,血浆BNP水平会随着心脏功能储备的生理性下降而升高。
4、BNP水平可用于评估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BNP水平与NYHA心功能分级存在良好的相关性,欧洲心脏病学会已经把尿钠肽(如BNP)监测纳入到心力衰竭诊断或排除诊断指南中。
5、BNP可以用于对心力衰竭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心力衰竭患者体内BNP值升高,提示疾病恶化及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增加。另外,BNP值升高的ACS患者发生心脏并发症的概率和心肌梗死后的死亡率也相应增高。
心肌类项目临床测试组合
相关疾病
检测项目
心肌梗死(AMI)
TnI、MYO、CK-MB
心衰(HF)
BNP
特殊声明:以上所用内容和数据均来自网络,小编只做摘抄整理,不保证其专业性,请只做了解参考使用,勿作为专业资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