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M植入技术和作用机制简介
慢性心力衰竭人群医疗费用
高死亡率的恶性疾病
1.在几乎所有的慢性疾病中生活质量最差
2.预后比许多肿瘤都更差
3.40%的患者在12个月内死亡
4.65%的患者在60个月内死亡
针对心衰的新型非药物治疗-CCM
CCM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局部效应至全身效应
临床试验中的作用机制
1.对患有心力衰竭的人受试者和动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CCM治疗响应的多个重要的钙调蛋白的mRNA表达显著提高,与胎儿基因程序逆转相一致
动物实验结果
2.随着时间的推移,局部改变可导致跨心肌远端区域应力的卸荷和基因表达的正常化。这些均可中断“重塑级联”,并诱导全身逆向重塑和心脏功能的改善。对人的3D回声研究和动物心室造影研究表明,CCM治疗3个月内进行逆向重塑。
人体实验结果
12年深入的临床研究-最终揭开奥秘
适用于CCM治疗适应证
1.强烈推荐的候选者:
心功能II~III级;
LVEF35%;
窄QRS间期(ms);
2.可以考虑的候选者:
心功能II~III级;
LVEF35~45%;
窄QRS间期;
3.不合适的候选者:
有缓慢型心律失常起搏指征的患者;
宽QRS有CRT治疗指征的患者;
心功能I级;
2CCM临床试验解读心衰治疗新疗法
1.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
2.脊髓刺激
3.颈动脉窦神经刺激
4.颈迷走神经刺激
5.心脏房室结迷走神经刺激
6.植入式血流动力学监测装置
“然而,除了CCM,没有可供参考的基于随机研究数据,并且以上所有设备均无临床数据,尤其是死亡率数据可供参考”
随机对照研究
1.FIX-CHF-4
(1)FIX-CHF-4试验设计
纳入:EF≤35%、II类或III类、优化的药物治疗
排除:峰值VOml/min/kg、活动性心肌缺血、持续性心房颤动、适用于CRT
主要疗效指标:峰值VO2,MLWHFQ
次要指标:NYHA,6分钟步行设计:交叉RCT
(2)FIX-CHF-4CCM提高运动耐受和生活质量
(第二个研究周期结束时的结果)
2.FIX-HF-5II
(1)
主要疗效指标:24周VAT增加20%
次要指标:24周时的pVO2,MLWHFQ
主要疗效指标:全因死亡率;50周时的全因住院率
(2)FIX-HF-5II–实验设计
(3)FIX-HF-5II–基线统计学
(4)FIX-HF-5II–研究结果
(5)FIX-HF-5II–安全性结果
主要安全指标符合:全因死亡率和全因住院率组成的非劣效性;
1年研究CCM组和OMT组类似的不良反应;
(从随机化到研究开始日期,CCM组的不良反应时间略多);
(6)FIX-HF-5II亚组分析
纳入标准:NYHAIII,EF≥25%
纳入患者:CCM:,OMT:97
(7)FIX-HF-5II亚组分析–基线特征
(8)FIX-HF-5II亚组分析–结果(24周)
-OMT和CCM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较低,且两组之间无差异(p=0.)
(9)临床数据综述
(10)从CRT的角度看CCM的临床效果
3CCM真实世界长期临床应用效果长期数据(德国Mannheim)
自年-年入选81例接受CCM治疗的患者,平均随访34.2±28月(6-月),CCM治疗的死亡率与MAGGIC评分预测的死亡率进行比较
长期数据(n=81)–效应参数
表2基线及随访时的效应参数(平均值和SD)
长期数据(n=81)–死亡率
表4采用病因学对长期死亡率进行分类
死亡率的改善与下列指标的长期改善相关:NYHA-NT-proBNP-运动耐受、EF-QOL
长期数据(Mannheim)–存活率
图1观察Kaplan-Meier生存曲线(蓝色)与MAGGIC分值提供的1年和3年生存点评估的比较结果。(关于附图说明中的颜色参照说明,读者参照的是文献的在线版本)
香港CCM6年随访
晚近,香港中文大学MingLiu团队针对LVEF<40%的中重度心衰患者进行CCM术后长达6年的随访,结果发表在InternationalJournalofCardiology上。
研究方法
研究类型:病例对照研究
试验组:41例LVEF<40%心衰患者
对照组:41例年龄、性别、LVEF、心衰病因与试验组匹配的心衰患者
研究方法:
主要终点:全因死亡
次要终点:心源性死亡;心衰恶化住院;复合终点:死亡+心衰恶化住院
研究结果:全因死亡
研究结果:次要终点
图a次要终点两组对比:CCM组明显低于对照组(58%vs78%,p=0.)
图b、c:亚组分析提示,在LVEF<25%的心衰人群中,两组次要终点发生率差别不大。但对于LVEF在25%-40%之间的患者,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别仍然明显(CCM组vs对照组52%vs88%,p=0.)
4CCM大陆临床应用经验中国大陆临床应用分析
目前在国内四家中心申请了新技术应用,目前植入8例患者,其中1例患者进行了心脏移植,其余6例临床研究终点设计为6个月,进行长期随访。
第一例植入CCM患者情况
男性,58岁,扩张型心肌病,病史15年;药物治疗10余年,仍反复发作心衰症状,目前NYHA心功能III级;超声示LVEF20.3%(LVEF35%);ECG示:窄QRS间期ms;无缓慢型心律失常起搏指征;无CRT治疗指征。
治疗策略:植入CCM
于年12月30医院局麻下植入CCM(型号为OPTIMIZERTMIVsIPG)
术程顺利,患者平卧12小时后下床活动,一周后出院。
随访3个月数据对比
第3例:ICD+CCM
植入时间:年5月27日
植入位置:右胸部锁骨下
导线置入位置:心房导线置于右心耳。两根右心室导线置于右心室中位和低位间隔部,用于心脏收缩力调节信号发放。
对于植入ICD的患者,需确保心脏收缩力调节导线与ICD导线之间留有足够的间距(至少2cm)
术后随访三个月LVEF
生活质量评分改善86%
6分钟步行距离提高%
CCM弥补CRT治疗空白
适用人群:QRS窄波,药物疗效不佳,左室射血分数小于等于35%的慢性心律衰竭患者
END得白癜风有什么症状专业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