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病学概论一

神经病学概论(一)——运动系统

专业综合-精神、神经系统-神经病学概论-运动系统

神经系统的运动系统由下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即锥体束、锥体外系统以及小脑系统四个部分组成。

一、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1.解剖生理:

(1)来源:上运动神经元起自中央前回运动区(图中枣红色)的大锥体细胞;

(2)分束:其轴突形成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经过放射冠后分别通过内囊后肢和膝部下行;

①皮质脊髓束→内囊后肢→大脑脚底中3/5→脑桥基底部→延髓椎体交叉:

1°大部分:交叉到对侧脊髓侧索→皮质脊髓侧索→对侧脊髓前脚;

2°小部分:不交叉,直接下行→皮质脊髓前束→各平面上陆续交叉→对侧脊髓前脚;

3°极小部分:始终不交叉→同侧脊髓前脚;

②皮质脑干束→内囊膝部→脑干→在各脑神经运动核平面交叉→对侧脑神经运动核;

2.临床表现: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中枢性瘫痪/硬瘫,即大脑皮质运动区或锥体束受损引起对侧肢体单瘫(四肢中某一肢体瘫痪)或偏瘫;

(1)特点:瘫痪肌肉张力↑,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出现病理反射;

①Babinski征:用针在足底部外侧自后向前划过→拇趾背曲,余各趾扇形散开;

②Chaddock征:用针划过足部外踝处→拇趾背曲;

③Oppenheim征:以拇指用力沿胫骨自上而下擦过→拇趾背曲;

④Gordon征:用手捏压腓肠肌→拇趾背曲;

Babinski征提示:1°锥体束受损;2°1岁以下婴儿;3°昏迷、深睡、服用大量镇静剂;

(2)注意:瘫痪肌肉不萎缩,肌电图示神经传导正常,无失神经电位;

3.定位诊断:

(1)皮质:皮质运动区为一长带;

①局限性病变:损伤其一部分,呈单瘫(一个上肢/下肢/面部中枢性瘫痪);

②刺激性病变:对侧躯干出现局限性阵发性抽搐,可按皮质代表区扩散,即Jackson癫痫;

③常见病因:肿瘤压迫、动脉皮质支梗死;

(2)内囊:是感觉、运动等传导束的集中地,内囊后肢锥体束之后为丘脑皮质束(传导对侧半身感觉)、视放射(传导双眼对侧视野);

①内囊本身损伤导致一侧锥体束全部受损→对侧偏瘫;

②内囊后肢锥体束之后丘脑皮质束、视放射损伤→对侧偏麻、偏盲;

③常见病因:急性脑血管病;

(3)脑干:每一平面有同侧脑神经运动核+尚未交叉至对侧的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

①损伤后导致交叉性瘫痪(同侧软瘫、对侧硬瘫);

②常见病因:脑干肿瘤、脑干血管闭塞

(4)脊髓:可以出现横断性损伤和半侧损伤;

①脊髓断性损伤:损伤平面以上支配区域软瘫,平面以下支配区域硬瘫;

1°颈膨大以上损伤:四肢硬瘫;

2°颈膨大(C5~T1):上肢软瘫,下肢硬瘫;

3°胸段脊髓病变:下肢硬瘫;

4°腰膨大(L1~S2):双下肢软瘫;

②脊髓半侧损伤:同侧肢体硬瘫+深感觉障碍,对侧肢体痛温觉障碍→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综合征);

二、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1.解剖生理:

(1)下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

(2)来自锥体束、锥体外系、小脑系统冲动的最后共同通路;

(3)组合各种冲动→周围神经→运动终板→肌肉收缩;

2.临床表现: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周围性瘫痪/软瘫;

(1)特点:瘫痪肌肉张力↓,腱反射减弱/消失,无病理反射;

(2)注意:有肌肉萎缩,肌电图示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有失神经支配电位;

3.定位诊断:

(1)脊髓前角细胞:

①损伤引起节段性软瘫,无感觉障碍;

②常见病因:脊髓前角灰质炎(急性起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慢性起病);

(2)前根:

①损伤引起节段性软瘫,无感觉障碍;

②常见病因:髓外肿瘤压迫、脊髓炎症、椎间孔病变;

(3)神经丛:损伤引起一个肢体的多数周围神经的瘫痪+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4)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神经支配区的软瘫+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三、锥体外系损害

1.锥体外系概念:

(1)狭义:即纹状体系统,纹状体(尾核、壳核、苍白球)、红核、黑质、丘脑底核,总称基底节;

(2)广义:纹状体系统+前庭小脑;

2.锥体外系功能: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维持和调节整体姿势,担负半自动的刻板运动及反射性运动;

3.临床表现:

(1)锥体外系肌张力↑(肌强直):铅管样强直、齿轮样强直;

(2)震颤:静止性震颤、位置性震颤、动作性震颤;

(3)舞蹈样动作;

(4)手足徐动;

(5)肌张力障碍;

(6)抽动症;

4.与疾病联系:

(1)苍白球、黑质病变:运动↓,肌张力↑,如帕金森综合症;

(2)尾状核、壳核病变:运动↑,肌张力↓,如小舞蹈病;

(3)丘脑底核病变:偏侧投掷运动;

四、小脑损害

1.小脑解剖结构与比邻:

(1)小脑有2个半球,通过蚓部连接在一起;

(2)小脑的腹侧有脑桥、延髓,之间有第四脑室;

(3)上中下小脑脚将小脑与中脑、脑桥及延髓联系起来;

2.小脑功能:协调随意运动,但不发出运动冲动;

3.临床表现:

(1)蚓部损害:轴平衡障碍,躯干共济失调;

①站立不稳、闭目难立、醉酒步态,但言语、肌张力正常

②常见病因:儿童小脑蚓部髓母细胞瘤;

(2)半球损害:同侧肢体共济失调;

①患侧上肢比下肢重,远端比近端重,精细动作比粗糙动作影响明显;

②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轮替试验不正确、不灵活或笨拙,水平性、旋转性眼球震颤;

③吟诗状言语;

④常见病因:小脑脓肿、肿瘤、脑血管病、遗传性疾病;

(3)急性小脑病变常出现肌张力↓,兼反射减弱或消失;

(4)小脑展位可发生强直性惊厥(去大脑僵直表现)。

真题

提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最有意义的体征是()

A.瘫痪肌肉不萎缩

B.病理征阳性

C.腱反射减弱

D.浅反射消失

E.肌张力正常

答案:B

解析: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特点:瘫痪肌肉张力↑,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出现病理反射;









































白癜风应该怎样治疗
北京治疗白癜风病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mzwc.com/xjzl/842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