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经反射的分类
小儿神经反射的发育伴随神经系统发育的成熟度,分为5大类:
(1)出生时即有,终生存在的反射:这些反射是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射,由脑干部位的低级中枢控制,同时接受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调控。如角膜反射、吞咽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出生后即有且终生存在。这些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神经系统病变。
(2)出生时即有,暂时存在的反射:原始反射是指小儿出生后即有,随年龄增大在一定的年龄期消失的反射,由脊髓及脑干部位的低级中枢控制,是婴儿初期各种生命现象的基础,也是后来分节运动和随意运动的基础。如吸吮反射、拥抱反射。应该出现时不出现,应该消失时不消失,或两侧持续不对称,都提示神经系统异常。
(3)出生后逐渐稳定的反射:浅反射与腱反射是终生存在的生理反射。①浅反射:腹壁反射要到1岁后才比较容易引出,最初的反应呈弥散性。提睾反射要到出生后4-6个月才明显。②腱反射:从新生儿期已可引出肱二头肌、膝腱和跟腱反射。这些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神经、肌肉,神经肌肉结合处或小脑病变。反射亢进和踝阵挛提示上运动神经元疾患,恒定的一侧反射缺失或亢进有定位意义。
(4)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可存在的病理反射:2岁以下正常小儿巴宾斯基征可呈现阳性,无临床意义,但该反射恒定不对称或2岁后继续阳性时提示锥体束损害。
(5)出生后逐渐建立、终生存在的反射:随着神经系统发育的成熟,原始反射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立直反应及平衡反应。①立直反射的中枢在脑干,多于生后3-4个月逐渐出现,持续终生;②平衡反应的中枢在大脑皮层,多于出生后6个月逐渐出现,持续终生。上述反射出现延迟或不出现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异常。
二、各种反射的检查方法及存在时间
与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密切相关的反射发育包括原始反射、立直反应和平衡反应。由于种族差别、个体差别、抚养方式的差别等因素,各类反射出现和消失的时间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存在较大差别。以下各类反射出现与存在时间为一般现象:
1.原始反射原始反射是新生儿与生俱来的非条件反射,也是婴儿特有的一过性反射,其中枢位于脊髓、延髓和脑桥。众多的原始反射是胎儿得以娩出的动力,是人类初期各种生命现象的基础,也是后来分节运动和随意运动的基础。
(1)觅食反射:正常足月新生儿脸颊部接触到母亲乳房或其他部位时,即可出现“寻找”乳头的动作。该反射缺失提示具有较严重的病理现象,精神发育迟滞、脑瘫可持续存在。
①检查方法:用手指触摸婴儿的口角或上下唇。
②反应:婴儿将头转向刺激侧,出现张口寻找乳头动作。
③存在时期:0-4个月。
(2)手握持反射:又称手把握反射。此反射出生后即出现,逐渐被有意识的握物所替代。肌张力低下不易引出,脑瘫患儿可持续存在,偏瘫患儿双侧不对称,也可一侧持续存在。手握持反射的持续存在,将会影响主动抓握和前臂支撑。
①检查方法:将手指或其他物品从小儿手掌的尺侧放入并按压。
②反应:小儿手指屈曲握物。
③存在时期:0-4个月。
(3)足握持反射:又称足把握反射。此反射出生后即出现,随着独站功能的建立而消失。足握持的持续存在,将会影响小儿站立功能,脑瘫儿童此反射可持续存在。
①检查方法:将手指或其他物品从小儿足掌的尺侧放入并按压。
②反应:小儿足掌屈曲。
③存在时期:0-10个月。
(4)拥抱反射(moro反射):又称惊吓反射。由干头部和背部位置关系的突然变化,刺激颈深部的本体感受器,引起上肢变化的反射。亢进时下肢也出现反应。肌张力低下及严重精神发育迟滞儿童难以引出,早产、低钙、核黄疽、脑瘫等患儿此反射可亢进或延长,偏瘫患儿左右不对称。
①检查方法:小儿呈仰卧位,有5种引出的方法。Ⅰ声法:用力敲打床边附近发出声音;Ⅱ落法:抬高小儿头部15cm后下落;Ⅲ托法:平托起小儿,令头部向后倾斜10°-15°;Ⅳ弹足法:用手指轻弹小儿足底;Ⅴ拉手法:拉小儿双手慢慢抬起,当肩部略微离开桌面(头并未离开桌面)时,突然将手抽出。
②反应:分为两型。Ⅰ拥抱型:小儿两上肢对称性伸直外展。下肢伸直、躯干伸直,拇指及示指末节屈曲,呈扇形张开,然后上肢屈曲内收呈拥抱状态。Ⅱ伸展型:又称不完全型,可见小儿双上肢突然伸直外展,迅速落于床上,小儿有不快感觉,多见3个月以上的婴儿。
③存在时期:拥抱型0-3个月;伸展型4-6个月。
(5)放置反射:又称跨步反射。偏瘫患儿双侧不对称。
①检查力法:扶小儿呈立位,将一侧足背抵于桌面边缘。
②反应:可见小儿将足背抵于桌面边缘侧下肢抬到桌面上。
③存在时期:0-2个月。
(6)踏步反射:又称步行反射。臀位分娩的新生儿、肌张力低下或屈肌张力较高时该反射减弱;痉挛型脑瘫患儿此反射可亢进并延迟消失。
①检查方法:扶持小儿腋下呈直立位。使其一侧足踩在桌面上,并将重心移到此下肢。
②反应:可见负重侧下肢屈曲后伸直、抬起,类似迈步动作。
③存在时期:0-3个月。
(7)张口反射:延迟消失提示脑损伤、脑瘫或精神发育迟滞时延迟消失。
①检查方法:小儿仰卧位,检查者用双手中指与无名指固定小儿腕部,然后以拇指按压小儿两侧手掌。
②反应:小儿立即出现张口反应,亢进时一碰小儿双手即出现。
③存在时期:0-2个月。
(8)上肢移位反射:脑损伤或臂丛神经损伤时难以引出,偏瘫时一侧缺失。
①检查方法:小儿俯卧位,颜面着床,两上肢放于脊柱两侧,稍候观察变化。
②反应:小儿首先颜面转向一侧,同侧的上肢从后方移向前方,手移到嘴边。
③存在时期:0-6周。
(9)侧弯反射:又称躯干内弯反射。肌张力低下难以引出,脑瘫患儿或肌张力增高可持续存在。双侧不对称具有临床意义。
①检查方法:婴儿处于俯卧位或俯悬卧位,用手指刺激一侧脊柱旁或腰部。
②反应:婴儿出现躯干向刺激侧弯曲。
③存在时期:0-6个月。
(10)紧张性迷路反射:也称前庭脊髓反射,头部在空间位置及重力方向发生变化时,产生躯干四肢肌张力的变化。该反射持续存在将影响婴儿自主抬头的发育。
①检查方法:将婴儿置于仰卧位及俯卧位,观察其运动和姿势变化。
②反应:仰卧位时身体呈过度伸展、头后仰;俯卧位时身体以屈曲姿势为主,头部前屈,臀部凸起。
③存在时期:0-4个月。
(11)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当头部位置变化,颈部肌肉及关节的本体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引起四肢肌紧张的变化。该反射是评价脑瘫等脑损伤疾病的重要方法。去大脑强直及锥体外系损伤时亢进,锥体系损伤也可见部分亢进;6个月后残存,是重症脑瘫的常见表现之一。该反射持续存在将影响小儿头于正中位、对称性运动、手口眼协调等运动发育。
①检查方法:小儿仰卧位,检查者将小儿的头转向一侧。
②反应:小儿颜面侧上下肢因伸肌张力增高而伸展,后头侧上下肢因屈肌张力增高而屈曲。
③存在时期:0-4个月。
(12)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意义同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①检查方法:小儿呈俯悬卧位,使头前屈或背屈。
②反应:头前屈时,上肢屈曲,下肢伸展;头背屈时,上肢伸展,下肢屈曲。
③存在时期::0-4个月。
(13)交叉伸展反射:此反射胎儿期已经很活跃。
①检查方法:小儿仰卧位,检查者握住小儿一侧膝部使下肢伸直,按压或敲打此侧足底。
②反应:可见另一侧下肢先屈曲,然后内收、伸直,似要蹬掉这个刺激。
③存在时期:0-2个月。
(14)阳性支持反射:3个月以后仍呈阳性者,提示神经反射发育迟滞。
①检查方法:使患儿保持立位,足底着桌面数次。
②反应:下肢伸肌肌张力增高,踝关节跖屈,也可引起膝反张。
③存在时期:0-2个月。
2.立直反应立直反应又称矫正反应,是身体在空间发生位置变化时,主动将身体恢复立直状态的反射,立直反应的中枢在中脑和间脑。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头在空间的正常姿势、头颈和躯干间、躯干与四肢间的协调关系,是平衡反应功能发育的基础。各种立直反应并不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立直反应出生后可以见到,但多于出生后3-4个月出现,持续终生。脑发育落后或脑损伤患儿立直反应出现延迟,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残存可严重影响立直反应的建立。
(1)颈立直反应:新生儿期唯一能见到的立直反应,是小儿躯干对头部保持正常关系的反射,以后逐渐被躯干立直反应所取代。此反射出生后出现,持续6-8个月。
①检查方法:小儿仰卧位,检查者将小儿头部向一侧转动。
②反应:小儿的肩部、躯干、骨盆都随头转动的方向而转动。
(2)躯干-颈立直反应
①检查方法:小儿呈仰卧位,检查者握住小儿两下肢向一侧回旋成侧卧位。
②反应:此时小儿头部也随着躯干转动,并有头部上抬的动作。
(3)躯干-躯干立直反应
①检查方法:如上述方法,使小儿转成侧卧位。
②反应:小儿主动回到仰卧位的姿势。
(4)迷路性立直反应:当头部位置发生变化时,从中耳发出的信号经过前庭脊髓束,刺激支配颈肌的运动神经元,产生头部位置的调节反应。此反射3-4个月出现,5-6个月明显。
①检查方法:用布蒙住小儿双眼,检杳者双手扶住小儿腰部,使小儿身体向前、后、左、右各方向倾斜。检查时注意不要过分倾斜。
②反应:无论身体如何倾斜,小儿头部仍能保持直立位置。
(5)视性立直反应:是头部位置随着视野的变化保持立直的反射,该反射在人类中相当发达,是维持姿势的重要反射。此反射出生后4个月左右出现,5-6个月明显。该反射缺如多为视力障碍,延迟出现提示有脑损伤。
①检查方法:双手抱起清醒、睁眼的小儿,放于检查者的膝上,然后将小儿身体向前、后、左,右倾斜。
②反应:无论身体如何倾斜,小儿头部仍能保持立直位置。
(6)降落伞反射:又称保护性伸展反射。由于其中枢在中脑,因此该反射的意义等同于立直反应。检查时注意观察两侧上肢是否对称,如果一侧上肢没有出现支撑动作,提示臂丛神经损伤或偏瘫;如果此反射延迟出现或缺如,提示脑瘫或脑损伤。
①检查方法:检查者双手托住小儿胸腹部,呈俯悬卧位状态,然后将小儿头部向前下方俯冲一下。
②反应:此时小儿迅速伸出双手,稍外展,手指张开,似防止下跌的保护性支撑动作。脑瘫患儿此反射也可出现双上肢后伸呈飞机样的特殊姿势,或上肢呈紧张性屈曲状态。
3.平衡反应神经系统发育的高级阶段,出现皮层水平的平衡反应。当身体重心移动或支持面倾斜时,机体为了适应重心的变化,通过调节肌张力以及躯干与四肢的代偿性动作,保持正常姿势。平衡反应是人站立和行走的重要条件,多在立自反应出现不久即开始逐步出现和完善,终生存在。完成平衡反应不仅需要大脑皮层的调节,而且需要感觉系统、运动系统等综合作用才能完成。
(1)仰卧位倾斜反应:6个月出现阳性反应,终生存在。6个月后仍呈阴性者,提示神经发育落后。
①检查方法:患儿于倾斜板上取仰卧位,上下肢伸展,倾斜板向一侧倾斜。
②反应:头部挺直的同时,倾斜板抬高一侧的上、下肢外展,伸展,倾斜板下降一侧的上、下肢可见保护性支撑样伸展动作。
(2)俯卧位倾斜反应:6个月出现阳性反应,终生存在。6个月后仍呈阴性者,提示神经发育落后。
①检查方法:患儿于倾斜板上取俯卧位,上下肢伸展,倾斜板向一侧倾斜。
②反应:头部挺直的同时,倾斜板抬高一侧的上、下肢外展,伸展,倾斜板下降一侧的上、下肢可见保护性伸展和支撑动作。
(3)膝手位/四爬位倾斜反应:8个月出现,终生存在。
①检查方法:小儿成四爬位,检查者推动小儿躯干,破坏其稳定性,或小儿成四爬位于检测台上,检查者将检测台一侧抬高而倾斜。
②反应:头部和胸廓出现调整,受力侧上、下肢或检测台抬高侧上、下肢外展、伸展,另一侧出现保护性伸展和支撑动作。
(4)坐位倾斜反应:前方6个月左右出现,侧方7个月左右出现,后方10个月左右出现,终生存在。坐位后方平衡反应出现,标志着坐位姿势发育成熟,开始向立位方向发展。
①检查方法:小儿于坐位,检查者用手分别向前方、左右方向、后方推动小儿,使其身体倾斜。
②反应:小儿为了维持平衡,出现头部和胸部立直反应的同时,分别出现两上肢迅速向前方伸出;倾斜侧上肢立刻向侧方支撑、另一侧上肢有时伸展;两手迅速伸向后方做支撑动作。通过上述反应,保持身体的平衡。
(5)跪位倾斜反应:出生后约15个月左右出现,维持一生。15个月以后仍为阴性者,提示神经反射发育迟滞。
①检查方法:小儿取跪立位,检查者牵拉小儿的一侧上肢,使之倾斜。
②反应:头部和胸部出现调整,被牵拉的一侧出现保护反应。对侧上、下肢外展,伸展。
(6)立位倾斜反应:前方12个月左右出现,侧方18个月左右出现,后方24个月左右出现,终生存在。
①检查方法:小儿于站立位,检查者用手分别向前方、左右方向、后方推动小儿,使其身体倾斜。
②反应:小儿为了维持平衡,出现头部和胸部立直反应以及上肢伸展的同时,分别
出现腰部向前方、左右方向、后方弯曲以及脚向前方、左右方向、后方迈出一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