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见到一些中老年人在拿取物品或书写时,手部会出现不自主的颤抖,俗称“手抖”。很多人可能觉得这只是年纪大了,身体机能下降的正常现象,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看似不起眼的“手抖”,背后可能隐藏的健康隐患。
手抖,医学上称为震颤,其背后可能有多种原因。首先,生理性手抖可能是由于紧张、疲劳、寒冷等因素引起的,这种手抖一般持续时间较短,且不会影响日常生活。然而,当手抖频繁出现,且伴随其他症状时,就需要警惕了。
病理性手抖需警惕
1.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手抖是帕金森病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中老年人尤其需要注意。
2.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身体代谢加快,出现手抖、心慌、体重减轻等症状。
3.小脑病变:小脑是人体的重要运动调节中枢,当小脑出现病变时,会出现意向性震颤,即越接近目标时手抖越明显。
4.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等,也可能引起手抖。
中老年人如何预防手抖
1.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适量运动,增强身体抵抗力;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2.定期体检:中老年人应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
3.注意用药安全:在服用任何药物前,都应咨询医生或药师,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4.学会放松和减压:学会通过运动、冥想、瑜伽等方式来放松身心,减轻压力。
李瑞义医生提醒:手抖虽小,但背后的健康隐患不容忽视。中老年人作为手抖的高发人群,更应该提高警惕,及时发现并治疗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注意用药安全等也是预防手抖的有效方法。让我们从现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