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

北京治疗严重白癜风的医院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的以肌强直、肌无力、肌萎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系统受累疾病,由Delege于首先描述本病,发病率约5/10万。目前临床上分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OMIM]和2型[OMIM]。

DM1为经典型,占98%,由位于19q13.32的编码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蛋白激酶(DMPK)基因3′非翻译区的(CTG)n重复序列异常扩增引起。

DM2型是由于位于3q24.3的ZNF9基因内含子1中的(CCTG)n重复序列异常扩增所致。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基因诊断:

目前已知与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相关的基因仅有2个:DM1型[OMIM]位于19q13.32,编码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蛋白激酶(DMPK),患者(CTG)n异常扩增达50至数千次,占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的98%;DM2型[OMIM]位于3q21.3,编码ZNF9基因,患者的(CCTG)n重复数可异常扩增达75-次。根据不同亚型进行相应的分子遗传学检测对于先证者确诊、携带者检出以及准确的遗传咨询具有重要价值,并为进一步产前诊断打下扎实的基础。

根据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临床表现先进行DM1型(CTG)n重复数突变分析,结果未见异常,再进行DM2型(CCTG)n重复数突变分析,最终确诊患者。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产前诊断:

产前诊断须建立在先证者遗传诊断明确的基础上。如果先证者基因诊断明确,该家系父母携带者生育时须进行产前诊断,若为携带相同突变的胎儿,应告知家长胎儿,致病风险及可能的不良预后,由孕妇及其家庭决定是否采取治疗性流产。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遗传

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方式进行遗传咨询。

先证者父母及同胞风险评估。

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先证者父母中之一为患者,他们再生育子女患病的风险为患者50%(1/2),正常50%(1/2)。

若双亲都是患者,其子女有75%(3/4)的可能发病(双亲均为杂合子,子代中纯合子患病占25%(1/4),杂合子患病占50%(1/2),纯合子正常占25%(1/4))。

若患者为致病基因的纯合子,子女全部发病。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临床特点:

1、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骨骼肌受累的主要特征性临床表现是:肌无力、肌萎缩、肌强直。肌强直的主要特征为用力握拳后不能立即放松,或敲击手部肌肉、舌肌后肌肉痉挛,可见局部肌球形成,持续数秒后才可以缓解,无肌肉疼痛。

2、骨骼肌以外的表现包括白内障、秃顶、糖尿病、心脏传导阻滞等。

3、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家系有遗传早现现象,即发病逐代提前,症状逐代加重。

4、遗传方式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AD)。

5、肌电图呈肌源性改变与肌强直样放电。

6、组织学特征为大量肌核内移,肌纤维纵切面上核链形成,肌纤维萎缩,少量坏死,肌浆块形成,电镜下表现Z带破坏、肌膜微小缺损等。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诊治:

1、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的临床诊断依靠详细的家族史、体检可见肌强直、肌活检及肌电图检查。

2、基因检测是确诊的重要手段。

3、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D),应在此基础上进行遗传咨询。

4、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

5、产前诊断是唯一有效的预防途径,明确基因诊断是进行准确产前诊断的前提。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治疗及预后:

对于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目前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

案例分享:

男,25岁。双手掌张开困难2年,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可见肌强直电位),诊断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

检测结果: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是一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D)。目前发现有DM1型和DM2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蛋白激酶(DMPK)基因的3′UTP区域的CTG重复数目扩增可以引起DM1型。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蛋白激酶(DMPK)基因的CTG重复(dup)临床表现分别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mzwc.com/xjwh/8523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