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详解
10.可被阿托品阻断的受体是()
A.α受体
B.β受体
C.M受体
D.N受体
详解:
答案选择C
阿托品是乙酰胆碱能神经纤维M受体的阻断剂,箭筒毒碱是N受体的阻断剂
11.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称为()
A.牵张反射
B.屈肌反射
C.伸肌反射
D.状态反射
详解:
答案选择A
选项A:牵张反射: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选项B:屈肌反射:由于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肢体回缩的原始保护性反射
选项C:伸肌反射:引起骨骼肌伸直的反射活动
选项D:状态反射:头部在空间的位置发生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都可反射性地改变躯体肌肉的紧张性的一反射。
12.糖皮质激素能增强去甲肾上腺素血管效应的作用称为()
A.竞争作用
B.协同作用
C.拮抗作用
D.允许作用
详解:
答案选择D
选项A:竞争作用:指不同激素间针对同一受体进行竞争性结合
选项B:协同作用:指两者或两种以上的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共同起同种效应
选项C:拮抗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起相反的作用
选项D:允许作用:指有些激素并不能直接作用于器官、组织或细胞而产生生理作用,但是它的存在却为另一种激素的生理学效应创造了条件的现象。
每日一题
简述激素分泌的调节
1.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的调节
机体内、下丘脑、腺垂体与三个重要的靶腺连成了三级水平的功能轴: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腺垂体-性腺轴
下丘脑激素(一级)
腺垂体激素(二级)
靶腺轴激素(三级)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促甲状腺激素(TSH)
甲状腺素(T4)、三碘甲腺原氨酸(T3)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TCH)
皮质醇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LHRH)
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
雄激素、雌激素、孕激素
2.反馈调节
①直接反馈调节:
体内的物质带血造成血液理化性质的改变,会反馈影响调节物质代谢的激素水平。
②多轴系反馈调节:
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调节系统,构成了三级水平的调节轴系。该系统的高位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能促进下位内分泌细胞的活动;下位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能反馈性调节高位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活动,而且多为抑制性的负反馈作用。
3.神经反射性调节:
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在调节机体稳态的功能中起协同作用,下丘脑则是二者相互联络的重要枢纽。
知识点整理
2.5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膜两侧的电位发生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的过程。
特点:a.全或无特性b.不衰减传导。
①动作电位产生机理:
a.极化: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的电位状态。
b.去极化:膜电位绝对值逐渐减小的过程。
c.反极化:膜两侧电位差变为内正外负的过程。
d.超极化:膜电位绝对值高于静息电位的状态。
e.复极化:膜电位去极化后逐步恢复极化状态的过程。
Ⅰ、动作电位上升支(去极化)的形成:Na+通道被激活,膜外的Na+内流,使膜电位-70mv增加至0mv,进而上升为+30mv,Na+通道随之失活。
Na+平衡电位(ENa):
当促使Na+内流的膜两侧Na+浓度差势能,与阻碍Na+内流的电位差势能相等时,Na+内流量与移动到胞外的量达到动态平衡,Na+的跨膜净移动为零,此时膜两侧的电位差就是Na+平衡电位,也就是动作电位。
去极化(上升支)是刺激引起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Na+迅速内流的结果,其大小决定于膜两侧Na+浓度差和原静息电位值。
Ⅱ、后电位(超极化)的形成:当膜电位接近静息电位水平时,K+的跨膜转运停止。随后,膜上的Na+-K+泵被激活,将膜内的Na+离子向膜外转运,同时,将膜外的K+向膜内运输,形成负后和正后电位。
Ⅲ、动作电位下降支(复极化)的形成:Na+通道失活后,膜恢复了对K+的通透性,大量的K+外流,使膜电位由正值向负值转变,直到K+的平衡电位,形成了动作电位的下降支。它是在极短时间内产生的,因此,在体外描记的图形为一个短促而尖锐的魔宠图形。似山峰般,成为峰电位。
峰电位:动作电位曲线第一部分的一个迅速发生和迅速消逝的较大的电位变化。由上升支和下降支构成的一个尖峰,又叫脉冲。
后电位:快接近静息电位的曲线甚至还比静息电位还低的这部分曲线。负后电位(后去极化);正后电位(后超极化)。
超射:膜电位高于零点位的部分称为超射。
—畜牧兽医考研辅导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