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强直”上肢家庭训练方法
帕金森“肌强直”是由于锥体外系性肌张力增高,主动肌与拮抗肌的肌张力都有增高。被动运动关节时始终保持增高阻力,这种阻力的增加呈现各方向均匀一致的特点,类似弯曲软铅管的感觉、故称“铅管样强直”;如部分病人合并有震颤,则在伸屈肢体时可感到在均匀的阻力上出现断续的停顿,如齿轮在转动一样,称为“齿轮样强直”。患者典型的主诉为“我的肢体发僵发硬”,在疾病的早期,有时肌强直不易察觉到。
现有治疗手段
一.药物治疗
1、抗胆碱能药物2、金刚烷胺3、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4.DR激动剂5、复方左旋多巴(包括左旋多巴/苄丝肼和左旋多巴/卡比多巴)6、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
二.手术治疗
1.神经核毁损术2.脑深部电刺激术
三.康复治疗
1.作业治疗:主要是进行一些日常训练,比如让患者系鞋带,刷牙,拿东西,捏橡皮泥等。
2.物理治疗:①松弛训练:主要是关节松动。②增强肌力训练:主要是人体主要肌肉的训练。③步行训练:主要是训练患者的协调以及走路的姿势。④平衡训练:主要是训练患者的平衡能力。
3.理疗:①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②经颅直流电刺激
4.其他疗法:①音乐疗法:通过音乐刺激患者听觉②感统训练:通过听觉,嗅觉,触觉等几个方面去训练患者各个方面的能力③水疗法④光疗
四.针灸治疗
百会、风府、风池、印堂、合谷、太冲、太溪、三阴交等穴位的针灸对于症状的缓解也能起到一定效果。头针治疗为主,腹针治疗为辅。电针辅助治疗。
五.细胞移植及基因治疗
细胞移植是将自体肾上腺髓质或异体胚胎中脑黑质细胞移植到患者纹状体,纠正DA递质缺乏,改善PD运动症状。酪氨酸羟化酶(TH)和神经营养因子基因治疗正在探索中,是有前景的新疗法。将外源TH基因通过xvivo或invivo途径导入动物或患者脑内,导入的基因经转录、翻译合成TH,促使形成DA。
六.VR治疗
虚拟疗法:是智能与科技的结合,主要采用计算机与红外线感应器进行人机互动,主要以多感知、存在感、交互性、自主性等特点,能因人而异调节项目参数及难度,能客观及时反馈运动信息。
“肌强直”家庭训练适应症:
家庭训练方法:
(1).肩关节上提下降训练:患者视情仰卧位或端坐位,双肩或单肩缓慢上提,末端停留3S,徐徐下降,早中晚各一次,每次3组,每组20~30个。
(2).肩关节单双侧运动:患者视情仰卧位或端坐位,双臂或单臂,双手叠掌放于腹部,吸气时,双臂缓慢前屈外展伴外旋,呼气时,双手徐徐放回腹部,早中晚各一次,每次3组,每组20~30个。
(3).肩胛骨内收外展练习:患者视情仰卧位或端坐位,双臂前屈0度伴屈肘,吸气时缓慢做扩胸练习,末端停留3S,呼气时徐徐回到原位,早中晚各一次,每次3组,每组20~30个。
(4).肩关节内外旋训练:患者视情仰卧位或端坐位,双臂前屈0度伴屈肘90度,前臂起始位与地面平行,进行向上或向下的活动,末端停留3S,徐徐回到原位,早中晚各一次,每次3组,每组20~30个。
(5)肘部屈伸训练:患者视情仰卧位或端坐位,双臂或单臂进行交替屈伸练习,肩关节后伸伴屈肘,缓慢前伸肘关节,末端停留3S,徐徐回到原位,早中晚各一次,每次3组,每组20~30个。
(6)腕部掌屈背伸训练:患者视情仰卧位或端坐位,肩前屈90度伴肘伸,双手紧握柱状物,使腕部缓慢做向上或向下的运动,末端停留3S,徐徐回到原位,交替进行,早中晚各一次,每次3组,每组20~30个。
(7).手指关节屈伸训练:患者视情仰卧位或端坐位,双臂前屈90度伴肘伸,双手或单收交替抓握及放松练习,缓慢,末端停留3S,徐徐回到原位,早中晚各一次,每次3组,每组20~30个。
注意事项:
以上治疗方法,只适合部分及病情平稳患者,随着病情改善,动作需逐渐更换与调整,锻炼期间需配合呼吸,防跌倒,须缓慢、末端、持之以恒的锻炼,方显疗效,建议首次锻炼或阶段性需经专业指导后实施。
以上少量图片来自网络,操作部分属原创!
图片提供:张青娟
文字提供:齐涵
图文编辑:杨伟
监制:王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