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天完整版遗传咨询师培训班精华分享

来源:遗传咨询分会

第一天

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第一期遗传咨询师培训班在广大学员的热切期盼中开始了第一天的培训。第一天的授课专家有6位,分别是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主席贺林院士、美国华人遗传学家学会前主席吴柏林教授、医院妇产科产前诊断中心边旭明教授、南京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刘嘉茵教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锋教授医院出生缺陷研究中心安宇教授。

贺林:转化医学、精准医学与中国遗传咨询发展态势

贺林院士一开始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转化医学是口号,精准医学是标准,个性化医疗是目标,但是都缺不了遗传咨询。遗传咨询迫在眉睫,遗传咨询师必不可少。他还提出“新医学”的理念,新医学=老医学+(基因)组学+遗传咨询。之后贺林院士对比了中美遗传咨询的现状,谈到中国在遗传咨询领域还落后很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的主任委员,贺林院士介绍了遗传咨询分会的成立过程、主要任务和用武之地,并向学员推广分会网站,期望可以通过建立专家库和发展会员制,充分发挥专家的技术经验,更好地组织专家开展遗传咨询、学术交流及科学普及等活动,实现中国遗传咨询工作的规范管理和专家资源的共享。分会今后的两大任务是:获准国家级资质资格,与北美和欧洲遗传咨询机构建立联盟关系。

吴柏林:基因组医学/个体化医学/精准医学时代的遗传咨询

吴柏林教授强调并归纳了遗传咨询的重要性,概括了遗传检测主要涉及的10个方面,阐述了基因组医学/个体化医学/精准医学时代对遗传咨询的新要求和新挑战,特别是大数据和报告解读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因此要注重遗传咨询师的培训。吴柏林教授通过临床实例,详细讲解了报告应如何解读。他还讲解了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在基因组医学/个体化医学/精准医学中的应用,尤其是以个体基因档案和精准医学为基础的疾病早期诊断或治疗/干预。

边旭明:产前诊断

边旭明教授作为临床医生,谈到我国年出生缺陷发生率高达5.6%,预防出生缺陷至关重要。她分析了导致流产和出生缺陷的原因,阐述了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以及三级预防措施。在产前诊断方面,她论述了产前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的介入性取材、羊水穿刺、绒毛取样等主要检测技术以及产前诊断后的咨询。最后边旭明教授以产前诊断的现状与发展作为结尾,谈到各种产前诊断技术的综合应用。

刘嘉茵:生殖医学与遗传咨询

刘嘉茵教授从不良生殖结局的致病因素以及出生缺陷和生殖障碍问题面临的挑战切入,介绍了生殖障碍的遗传学研究领域和人类生殖过程的遗传学检测阶段,尤其是对胚胎植入前诊断(PGD)和胚胎植入前筛查(PGS)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内容涉及PGD/PGS的适应症、活检材料及其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染色体微阵列芯片、ArrayCGH技术、新一代测序技术(NGS)、SNParray在PGD中的临床应用,通过具体的病例分析让学员了解PDG的优势。最后刘嘉茵教授简单谈到了男科不育的遗传学缺陷。

张锋:医学遗传学基础理论

张锋教授首先通过遗传图谱进行了遗传病的家系分析,并介绍了线粒体基因组和线粒体疾病,之后谈到了变异的种类以及基因结构和表达,简单回顾了人类基因组计划,最后阐述了自己在基因组片段的拷贝数变化(CNV)方面的科研成果,提出个人全基因组测序正走向大众化。

安宇:遗传咨询概论

安宇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就如下几个方面向学员介绍了遗传咨询相关的概念和情况。

?  遗传咨询的定义和发展

?  遗传咨询的内容,对象和原则

?  遗传咨询师需要具备的素质

?  美国遗传咨询师的状况

?  遗传咨询的应用举例和报告解读

第二天

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第一期遗传咨询师培训班迎来了第二天,学员们的学习热情依旧高涨。第二天的5位授课专家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医院顾学范教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卢大儒教授、哈佛大学医院沈亦平教授、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肖君华教授以及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锋教授。课程内容实用性很强,受到了学员们的一致好评。

顾学范:遗传代谢病的诊断和遗传咨询

顾学范教授作为临床医生,结合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详细介绍了遗传代谢病(inbornerrorsofmetabolism,IEM)的基础知识,包括遗传代谢病的代谢物、酶和基因、诊断方法、实验室检查项目和临床表现。遗传代谢病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发病机制可以简单概括为引物缺乏、底物过多和旁路代谢。顾教授具体地讲解了几种经典的遗传代谢病的发病机制、生化特征和诊断治疗,如属于小分子代谢异常的苯丙酮尿症、枫糖尿病、Citrin蛋白缺乏症、有机酸血症、21羟化酶缺乏症,还有属于细胞器功能失调的溶酶体贮积症,如戈谢病等。顾教授列举了几种新生儿疾病的发病率,建议对遗传病进行早干预早治疗,希望国家普及新生儿筛查,将其纳入医保,使更多的家庭受益。他提到医生光靠经验不行,需要借助科技手段,收集充足的资料,而随着基因诊断技术的发展,无创产前检测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卢大儒:肿瘤药物遗传学

肿瘤发病率高,机理复杂,因此肿瘤的个体化医疗一直是热点话题。目前治疗肿瘤的三大主要方法是外科手术、放疗和化疗。卢大儒教授谈到了靶向治疗,即根据肿瘤的分子特性以靶向药物特异性杀死肿瘤细胞的治疗,以及肿瘤靶向药物的分类。由于同一药物在不同个体内的效果和毒副作用的差异可以达到倍,就需要结合个人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特别是遗传因素对个体化医疗的影响。药物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首先要考虑从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入手进行分析,例如MTHFR基因的多态性会影响甲氨蝶呤(MTX)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TPMP基因的遗传变异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化疗的毒副作用相关,UGT1A1基因突变会影响伊立替康药物对结直肠癌的治疗,MDR1的突变会改变紫杉醇对卵巢癌的疗效。因此根据肿瘤的突变谱来设计靶向药物已经成为药物研究和开发的大趋势。卢教授介绍了一些常见的基因突变与相关癌症的靶向治疗,例如EGFR基因突变、K-Ras突变与肺癌的靶向治疗,乳腺癌Her2检测与赫塞汀治疗、格列卫和白血病CML治疗。

沈亦平:基因组变异与人类疾病

沈亦平教授首先回顾了十年中的重要进展,包括下一代测序技术、基因组变异谱、复杂病的遗传基础、拷贝数变异、数据库与浏览器、临床信息资源库、临床分子检测的广泛应用。之后沈教授介绍了基因的突变类型和频率,有些变异看起来简单,其实它的形成包含了很多复杂的过程,而现在CMA和NGS等先进的技术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信息,揭示更多的变异。他还向学员列举了染色体的缺失、重复导致的遗传病,但是由于临床症状复杂,遗传咨询过程中面临很大的挑战。最后沈教授介绍了几种典型的基因突变的临床症状,如1p36.3缺失、1q21.1微缺失、2q37缺失、7q11.23微缺失、15q11-13缺失等。

肖君华: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原理和应用

肖君华教授讲述的基本分子生物学技术是基因诊断所需要的。具体内容分为以下两部分:

一、各类材料的DNA与RNA提取

?  用于核算抽提的标本采集与预处理

?  核酸提取的重要性:核酸提取是临床PCR检验最为关键的部分

?  核酸纯化的原理

?  DNA的提取方法:浓盐法、阴离子去污剂、苯酚抽取法

?  RNA的提取方法:异硫氰酸胍结合氯仿、Trizol一步法、胍盐结合玻璃粉等

?  miRNA的提取方法:玻璃纤维滤膜法

?  提取核酸的质量控制:琼脂糖电泳

二、PCR、RT-PCR、实时PCR

?  PCR基本原理、反应条件、引物设计

?  提高PCR特异性的方法:巢式PCR、递减PCR、热启动PCR、PCR增强剂

?  反转录(reversetranscription,RT)的反应成分、引物和酶选择

?  RT-PCR要素与常见问题

?  实时PCR的基本定义和方法介绍(SYBRGreen法、molecularbeacon、TaqMan法)

?  实时PCR-定量数据处理

张锋:科研与遗传服务中的伦理学问题

张锋教授在课程的一开始讲述了从事科研与遗传服务应具备的诚实、信任、尊重、公平、责任心五种品质,之后谈及在涉及人的研究,如新药实验、人类取材样本研究时会遇到的伦理问题。为此世界医学协会制订了《赫尔辛基宣言》,作为涉及人体的医学研究的伦理原则,张锋教授解释了其中的一些重要内容。为了保护受试者权益,知情同意书需包含研究目的、方法、任何可能的利益冲突等内容,必须详细地告知每个潜在的受试者,他们有权拒绝参加,有权在任何时候退出研究。之后张教授介绍了独立于研究者和资助机构的美国的伦理委员会(InstitutionalReviewBoard,IRB)以及对于风险极小的几类研究的快速审查程序。最后张教授阐述了自己在先天性脊柱侧凸中的遗传学研究,发现了16p11.2的缺失以及TBX6的突变。

第三天

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第一期遗传咨询师培训班的第三天,特别邀请了哈佛大学医学院遗传培训班课程主任JonathanPicker教授,与学员分享了国外遗传咨询资讯,受到了学员们的热烈欢迎。其他4位授课老师也是各自学科领域的权威专家,他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乔杰教授、医院心血管中心的黄国英教授、医院神经科的王艺教授和医院肾脏风湿科的徐虹教授。

JonathanPicker:遗传病的临床诊断和哈佛遗传咨询培训项目概况

JonathanPicker教授在课程的一开始谈到医学遗传学家的角色\基因对健康的影响以及遗传评估(诊断、风险评估、检测前咨询)的益处和必要性。他讲述到遗传诊断最直接的方法是观察病人的外貌特征,如皮肤、四肢、毛发、眼镜、耳朵等,有的软件可以帮助量化体型特征,捕捉到微小的异常,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的线索,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人种的差异性。接下来JonathanPicker教授就几个临床病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加深大家对遗传咨询的认识。在病例分析中,他阐述了如何根据病人的病史和异常的临床表象选择诊断方法,指出特殊病例需要使用针对性的检测方法,区别对待常见病和罕见病。他表示在当今的遗传领域,技术日新月异,因此需要与时俱进。

之后JonathanPicker教授简单介绍了哈佛大学医学院的遗传培训项目,具体包括培训对象、培训结构体系、授课老师、基础课程和研究项目等。哈佛学生在第一年主要进行临床轮转和实验室轮转,后面几年将结合轮转和科研,因此学生有很多时间接触病人,参与实验室的检测工作,在培训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

乔杰:生殖遗传医学的进展和单细胞PGD/PDS

乔杰教授是辅助生殖领域的领军人物,在胚胎植入前诊断/筛查(PGD/PGS)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她表示随着人们生育年龄后移,人类生育力呈下降趋势,因此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她分析了影响人类生殖过程的三个因素:胚子和胚胎的质量、子宫内膜容受性和子宫微环境,并回顾了试管婴儿的发展的历程。

乔杰教授重点讲述了PGD/PGS的定义、应用和必要性,但是由于技术难度大,责任大,以及法规体系的缺少,全国可以做PGD/PGS的中心只有20多家。接下来她就几种生殖遗传学诊断/筛查技术进行了参数和优缺点比较,分别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rrayCGH)、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技术(SNParray)和新一代测序技术(NGS),具体阐述了这些技术在PGD/PGS的临床应用。乔杰教授还谈到谢晓亮教授研究组创建的单细胞测序技术MALBAC,其优点在于分辨率提高,可以检测单基因突变,扩增产物可以同时检测多个基因,该技术已应用于生殖医学领域,成为主流。随着表观遗传学的兴起,下一个PGD新技术的出现也许来自表观遗传学。

黄国英:先天性心脏病遗传咨询和诊断

黄国英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先心病无创性诊断、病因和干预策略以及川崎病冠脉病变。首先黄教授介绍了他所在的医院,以及心血管中心开展的临床新技术和标志性心脏外科手术。接着他讲述到先心病是影响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最主要原因,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先心病分为左向右分流型(潜伏紫绀型)、右向左分流型(紫绀型)和(无紫绀型)三类,它会造成心力衰竭、严重缺氧、反复肺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危害。

黄国英教授介绍了一些先心病的诊断方法,如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磁共振成像、CT、心导管检查,以及RT3DE全容积成像、彩色三维成像等新的成像方法。尽管我国先心病手术成功率不断提高,但黄教授指出我国诊治仍存在问题,如基层医生认知水平不足,诊断水平不足,缺乏早期标准化干预策略,我国新生儿先心病筛查现状缺乏明确、有效、严谨的筛查方法,对在症状发生前就检出先心病、降低致死率的作用有限。他强调先心病早诊早治意义重大,建议先心病遗传咨询早期诊断与干预体系,因为遗传咨询与产前诊断有助于危重先心病的早期发现、诊断和干预,降低死亡率,改善先心病患儿预后。

王艺:儿童神经系统疾病遗传学诊断

王艺教授介绍了神经系统遗传代谢性疾病及其临床表现、可能的线索、发育障碍/智力低下诊断步骤以及与神经系统疾病有关的突变位点,如1q21.1、1p36、15q13.3等。王教授分析了引发儿童癫痫的因素,把重点放在了癫痫和其相关的基因突变分析上,列举了很多文献报道的基因突变。接着她谈到了靶向测序、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rrayCGH)的应用,特别是拷贝数变异的检测。接下来王教授谈及孤独症(ASD)的核心症状、神经系统疾代谢病的治疗以及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应用。她表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关键在于明确病因、遗传咨询加上精准医疗。

徐虹:儿童先天/遗传性肾脏病——早期诊治策略

慢性肾脏病(CKD)是儿童常见疾病,发病率呈增长趋势。CKD起病隐匿,且逐渐发展,部分确诊时已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SRD),儿童CKD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徐虹教授分析了儿童CKD/ESRD发病率与病因分布特点,并提出建立儿童CKD/ESRD一体化防治策略。课程的内容围绕儿童耐药肾病综合征(SRNS)相关基因与先天肾脏尿路发育畸形(CAKUT)展开。

徐教授具体介绍了肾病综合症(NS)和它的分类、遗传性NS的定义和临床特征。NPHS1是第一个发现的与NS相关的基因,编码蛋白nephrin,开创了SRNS基因分子研究时代,到现在已经发现了数十个相关基因。据报道,一岁以内的孩子2/3的肾病综合征都与NPHS1、NPHS2、WT1、LAMB2这四个基因有关。徐教授表示SRNS致病基因研究的意义在于可以明确SRNS病因诊断,提供个体化治疗并且进行遗传咨询,基于芯片技术的多基因外显子捕获和高通量测序将是未来SRNS相关致病基因全面分析的方向。接下来徐虹教授介绍了CAKUT和其病因,说到基因与环境共同参与CAKUT的发生,并说明了致病基因的研究意义、研究策略和研究方法。如今徐教授已建立了上海双重筛查模式,用于早期发现肾脏疾病。

第四天

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第一期遗传咨询师培训班已进入第四天,上午的主题为产前筛查、诊断与遗传咨询,医院南京医院的吴医院生殖与遗传中心的李红教授给学员授课。下午的重点是检测方法和技术应用,由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医学遗传中心尹爱华教授、医院江苏省血液研究所潘金兰教授和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红岩教授授课。

吴洁:产前诊断与遗传筛查

吴洁教授首先谈到了我国出生缺陷现状,发生率为5.6%,明显高于美国,已成为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之后提及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她表示最好能做到一级预防,通过补服叶酸预防出生缺陷发生,其次是二级预防,通过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预防出生缺陷儿出生。吴洁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学员讲解产前诊断的定义、目的、指征、覆盖的领域,具体讲解了产前诊断的内容,包括染色体病、单基因病、多基因病、环境和营养因素所致的出生缺陷和线粒体异常,还讲述了产前诊断的技术选择,例如物理检查(超声、MRI)、介入性手段(羊水穿刺、绒毛活检)、母体外周血游离DNA检测和胚胎植入前诊断(PGD),向学员普及了产前诊断所涉及的基础知识。接下来吴教授阐述了遗传筛查的概念,强调遗传筛查的根本目的是预防遗传病的再发生,她列举了遗传筛查的常用方法,如生化分析、超声波筛查和分子遗传筛查,概括了超声筛查所能检测出的问题,例如脑积水、脉络膜囊肿等。

李红:孕期遗传(优生)咨询及案例分析

李红教授同样提到出生缺陷和三级预防,归纳了临床常见孕期遗传咨询的类型为遗传病咨询、产前筛查、胎儿结构异常和孕期高危接触史。她具体介绍了产前筛查的方法如血清学筛查、无创产前检测(NIPT)的基本原理、技术优势和局限性,她表示NIPT可作为目前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体系的有效补充。对于胎儿结构异常,李红教授说明了胎儿畸形处理原则,即明确畸形类型,明确对胎儿预后的影响,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当地机构伦理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提出处理意见。李教授列举了孕期会遇到的TORCH感染、风疹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弓形虫感染,分析了药物和辐射对妊娠的影响,对妊娠期用药给出了指导性意见。

尹爱华:染色体微阵列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尹爱华教授工作在临床一线,每天接触很多病人,而且尹教授负责填写报告咨询部分意见,查阅了很多中外文献,所以在课程中她通过丰富的病例让学员从中得到启发。课程分为如下三部分:

一、检测染色体片段变异的技术(CMA)概述

?  CMA:aCGH(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SNP(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aCGH+SNP芯片

?  ArrayCGH技术简介

?  ArrayCGH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的开展情况

?  ArrayCGH在超声异常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二、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病例分享

?  在超声异常、G显带正常病例的应用

?  在大片段的结构异常病例的应用

?  在相对常见微缺失综合病例的应用

?  在漏诊病例检查中的应用

三、在PGD/PGS中的应用

?  PGD/PGS的发展简介

?  检测染色体片段变异的技术

?  ArrayCGH应用于PGD/PGS

?  在PGD/PGS中应用的病例分享

潘金兰:染色体病和FISH检测分析

潘金兰教授从实验的角度讲解了显带技术、核型分析以及FISH技术,内容详尽具体,主要涉及为如下两部分:

一、细胞遗传学检测与分析(染色体病——广义)

?  各种显带技术原理及特点

?  各种标本染色体制备

?  各种染色体显带技术步骤

?  核型分析在恶性血液病中的应用

?  核型分析在实体瘤中的应用

?  核型分析在遗传病中的应用

二、FISH检测及其应用

?  FISH种类及各自特点

?  FISH探针种类、制备、标记

?  FISH操作步骤(快速BM涂片,石蜡切片)

?  FISH技术的应用

陈红岩:Sanger法DNA测序、基因突变检测和DNA甲基化检测法

陈红岩教授的课程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Sanger法DNA测序

?  测序技术的发展历程

?  测序方法:末端终止法、化学裂解法

?  SangerDNA测序仪的发展历程

?  测序过程:模板DNA制备、测序反应、测序反应后的纯化、变性、毛细管电泳和检测、数据分析

二、基因突变检测

?  基因突变的形式:点突变、基因缺失、基因易位或重排

?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已知点突变的检测方法、未知点突变的检测方法

三、DNA甲基化检测法

?  甲基化敏感性限制性内切酶法

?  亚硫酸氢盐相关方法

第五天

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复旦大学第一期遗传咨询师培训班为广大临床医护人员和从事遗传学教学和科研的工作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学员们就各自遇到的问题向专家咨询,与专家展开热烈的探讨。培训班第五天邀请的授课专家为MDAnderson肿瘤中心的陆国辉教授、南京医院临床生殖医学中心的吴畏教授、贝勒医学院的张巍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徐湘民教授、医院王磊教授。

陆国辉:细胞基因组学在临床中的应用

陆国辉教授在细胞基因组(Cytogenomics)和肿瘤方面有着深入研究,他重点讲述了细胞基因组和细胞基因组标志在肿瘤的诊断、预后、随访跟踪、治疗上的临床应用,尤其是血液肿瘤(淋巴瘤、骨髓瘤、白血病)和实体肿瘤,介绍了几种白血病病例中染色体的改变。其中19号染色体短臂(19p)上有很多基因和白血病有密切关系,不同类型的白血病会有不同的染色体形态的改变,例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与t(11;19)(q23;p13.1)MLL/ELL基因有关,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不但与t(11;19)(q23;p13.3)MLL/ENL基因有关,还与t(14;19)(q32;p13.1)IGH/EPOR基因有关。之后陆教授讲述了肿瘤遗传咨询的10个阶段,希望通过遗传咨询可以给病人提供更好的帮助,使更多的病人受益。

吴畏:临床遗传咨询门诊情景教学之生殖遗传篇

PGD可以为有遗传风险的夫妇提供生育遗传正常后代的机会。吴畏教授和学员们分享并探讨了门诊中遇到的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的病例,例如平衡易位、罗伯逊易位的PGD、体外受精(IVF)复发流产的PGD、嵌合体核型患者的PGD以及一些单基因病的PDG,如肝豆状核变性(WD)、苯丙酮尿症(PKU)、X连续少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HED)等。她谈到门诊通常是从了解病人的病史开始,向病人建议合适的检测方法,如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rrayCGH)、高通量测序等,来寻找与疾病相关的染色体异常。吴教授讲述了在门诊中应如何开展遗传咨询以及遗传诊断涉及的伦理问题,她表示在遗传咨询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病人的感受,尊重病人的意愿。

张巍:线粒体病的临床遗传学——历史、现状和遗传咨询(贝勒医学院)

张巍教授首先介绍了线粒体病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线粒体的功能、线粒体DNA(mtDNA)的结构、缺陷的起源、突变谱、mtDNA相关疾病的发现等。mtDNA的主要缺陷是点突变和缺失性突变,张教授表示缺失片段大小并不重要,异质性所占比例和在相应组织上的分布才是决定临床表型的关键。遗传咨询师需要知道疾病谱、知道如何检测突变以及每种检测方法的局限性,才能为病人制定检测方案。然后,张巍教授谈到了线粒体病临床诊断的的分子和生物化学方法,他归纳了Sanger测序、ASO、qPCR、ArrayCGH的检测范围和局限性,相比于这些传统的分子诊断方法,新一代测序技术(NGS)显示出更大的优势。最后,张教授用具体的病例使学员对线粒体DNA相关疾病的遗传咨询有更深入的认识,他分析了在不同的遗传模式下,应该如何推断风险,引发了学员思考。他表示由于一个基因会有多种表型,而不同的基因也会有相同的表型,因此线粒体病诊断面临挑战。

徐湘民:血红蛋白病和地中海贫血的分子遗传学基础

徐湘民教授作为遗传性血红蛋白病的专家,介绍了在我国南方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疾病地中海贫血的病理学机制、临床分类、临床特征和血液学表型特征,重点讲述了地中海贫血的分子遗传学机制。地中海贫血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分为α地贫和β地贫,病理学上为α/β链比例失衡。α地贫发生的分子遗传学机制为α珠蛋白基因(16p13.3)的缺失或点突变(突变纯合子或双重杂合子、复合自发突变),β地贫发生的分子遗传学机制为β珠蛋白基因(11p15.3)的点突变或缺失(突变纯合子或双重杂合子、单亲二体、β地贫显性突变)以及β基因缺陷复合修饰基因变异。

王磊:遗传标记检测方法及遗传分析

遗传病是多种疾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分为单基因病和多基因病。王磊教授从单基因遗传病及致病基因的克隆开始讲起,谈到人类的遗传性状,阐述了单基因疾病的遗传方式、功能克隆和定位克隆的概念以及三代遗传标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微卫星、单核苷酸多态性。他讲述了在有家系的情况下用家系连锁分析法进行基因定位,在无家系的情况下用全外显子测序法进行基因定位,并列举了文献中报道的例子来进行说明。接下来王老师把话题转到多基因遗传病及致病基因的寻找,介绍了多基因病的相关要点,人类复杂疾病的研究策略(样本选择、基因选择、SNP选择、分型方法选择)。最后王教授推荐了一些可以用来挑选基因和SNP,进行LD程度判断及关联分析的网站和软件,并给学员们做了现场演示。

第六天

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复旦大学第一期遗传咨询师培训班第六天邀请了中南大学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邬玲仟教授、医院临床免疫科的王晓川教授、医院产前诊断中心的张月萍教授、医院儿科的王建设教授和Affymetrix的临床产品经理吕昔琴博士来为学员授课。纵观这几天专家的授课,尽管内容有所重叠,特别是高通量测序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筛查(PGD/PGS),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但是专家们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邬玲仟: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染色体病和单基因病诊断中的应用

邬玲仟教授围绕目前火热的高通量测序,讲述了其在染色体非整倍体无创产前检测(NIPT)中的应用和优势,阐述了新一代测序技术(NGS)的原理。大量样本的实践数据证明对三大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接近诊断标准,但客观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尽管比例很低;性染色体异常假阳性样本中约有一半是由于母体嵌合造成。其次,邬教授讲到拷贝数变异测序(CNV-seq)技术在染色体病综合症产前诊断的应用,这也被称为NIPT-Plus。NIPT-Plus可以覆盖种染色体病与高发基因组病,其灵敏度和特异性依赖于染色体片段的大小。然后邬教授阐述了CNV-seq技术的研发和临床验证,通过与SNParray的比较评价CNV-seq的临床应用性能。接着是单细胞测序的PGD/PGS应用,例如非整倍体PGS、非同源染色体平衡易位PGD以及单基因病PGD。最后,邬教授介绍了肝豆状核变性的无创产前检测研究,重点解释了CirculatingSingleMolecularAmplificationandRe-sequencingTechnology(cSMART)的原理、技术优势和临床适用性。

王晓川: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王晓川教授由免疫系统分类和基本功能入手,为学员深入浅出的讲解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ImmunodeficiencyDisease,PID)的概念和临床特征。之后王教授解释了医学“长尾理论”,分析了几个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临床病例,简单介绍了抗体(B细胞)免疫缺陷病、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慢性肉芽肿病(CGD)、卡介苗感染等疾病。他还谈到了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临床诊断,以分枝杆菌感染为例,其免疫诊断技术的流程通常是常规免疫评价、功能评价、蛋白水平检测和基因分析。最后王教授讲述了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预防和治疗。

张月萍:胚胎早期停育遗传学病因及咨询

流产是很多孕妇都会遇到的问题,导致流产的原因是什么?流产了该怎么做?张月萍教授在课程中对这些问题做了一一解答。流产病因复杂,除了与年龄和妊娠史有关外,其遗传学病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散发性——非整倍体、三倍体

?  复发风险低,对个体影响小

?  占60%,发生率高,对群体危害大,部分可预防

二、葡萄胎

?  三倍体——部分性葡萄胎

?  单亲二体(UPD)——完全性葡萄胎

三、家族性染色体异常

?  复发风险高,对个体影响大

?  复发风险与断裂点有关,咨询不能千篇一律

四、其他因素导致流产

?  胎盘

?  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状腺、凝血异常、糖尿病)

?  凝血功能异常、血栓形成倾向

?  Y染色体微缺失、少弱精子症

说到临床处理原则,张教授表示不同类型的流产需对症处理,应遵循国际上已经公布的规范,避免过度检查或治疗,并且PGD需严格掌握适应症。

王建设:肝脏遗传病的诊断和遗传咨询

王建设教授是肝脏遗传病的专家,他首先强调了肝脏在代谢中的极端重要性,讲述了肝脏遗传病的特点和鉴别诊断,重点向学员们介绍了三种肝脏遗传病。第一种是Citrin缺陷病,由7q21.3上SLC25A13基因突变引起,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表型为瓜氨酸血症II型(CTLN2)和Citrin缺陷引起的婴儿肝内胆汁淤积(NICCD)。第二种是Alagille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多重临床表征,与JAG1和NOTCH2基因突变有关。第三种是ABCB4缺陷病,分为早起病型MDR3缺陷和晚起病型MDR3缺陷。最后王教授总结道遗传性肝脏疾病谱仍在不断认识中,变异型的新表型正在不断发现中,个性化治疗正在向我们走来。

吕昔琴:拷贝数变异检测原理及临床上应用

吕昔琴博士归纳了目前国际认可的三大细胞遗传学技术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CMA)的优势与缺陷,详细解释了ArrayCGH、Illumina芯片的技术原理,比较了三大CMA芯片平台Affymetrix、Illumina和Agilent的相关参数。吕博士之后谈到了芯片在临床中的应用,特别是在遗传病(产前/产后)、血液病和实体瘤中的应用,通过临床病例说明了芯片技术可以发现突变,揭示更多的预后信息。

第七天

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复旦大学第一期遗传咨询师培训班第七天的授医院的,还来自产品、技术和服务供应商的,6位授课专家分别是浙江大医院遗传与基因组医学中心祁鸣教授、医院分子诊断中心吴冰冰教授、医院杨涛教授、Illumina临床市场经理王亮博士、医院神经科周水珍教授以及中山大学临床检验标准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达安健康产业集团首席科学家TonyChan教授。

祁鸣: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和眼病的遗传咨询

祁鸣教授首先列举了可以进行基因诊断的疾病种类,谈到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的分类和基因检测,介绍了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SADS)。SADS是心血管的重大疾病,心肌离子通道基因突变和肥厚性心肌病(HCM)是导致SADS的两种常见类型。祁教授重点介绍了HCM、与离子通道相关的长QT间期综合征(LQTS)、高血压等几种疾病的临床特征、诱发因素、易感基因和突变类型。接下来祁教授讲述了遗传性眼病的基因检测和在遗传咨询中面临的挑战,还有新一代测序技术(NGS)在眼病检测中的应用,列举了全外显子测序技术检测到NMNAT1等基因导致了先天性黑蒙症(LCA)的病例。最后祁教授提到自己所在的浙江大医院开展的“基因门诊”相关情况,强调了遗传咨询的重要性和中国对遗传咨询师的迫切需求。

吴冰冰:基因芯片分子诊断:案例分析和报告解读

吴冰冰教授从二代测序平台的建设和取得的成果谈到人类基因组计划,阐述了生物芯片的概念、分类和医学领域用途,特别是在拷贝数变异(CNV)检测上的应用,她解释了CNV的概念、发生机制、分子机制和检测方法。接下来吴教授讲述了报告的解读问题,通常报告需要包括染色体位置、CNV大小、缺失/重复和CVN的性质(致病性、临床意义不明、良性)等信息,需要根据CVN的不同性质做出合理的解释。吴教授以常见的22q11微缺失/重复综合征等疾病为例,向学员示范报告应当如何进行解读。

杨涛:遗传性耳聋遗传诊断和遗传咨询

遗传性耳聋的病因由三部分构成,其中遗传因素占50%以上,环境因素约占25%,剩下的为不明原因。杨涛教授作为遗传性耳聋的专家,就以下两个方面展开具体论述:

一、遗传性耳聋背景知识介绍

?  基因学基础:中心法则、基因构成、耳聋基因(已知非综合征耳聋基因70个)

?  聋病分子机制:听觉机制和听觉分子机制

?  遗传学基础——遗传模式

?  聋病分子遗传学研究手段:家系连锁分析、外显子测序

二、耳聋基因诊断及临床应用

?  耳聋基因遗传针对常见耳聋基因(GJB2、SLC26A4、线粒体基因)的一级预防具有高度可行性,产前基因诊断可有效预防隐性遗传性耳聋的再生育风险。

?  耳聋基因筛查:高危筛查模式与普遍筛查模式

?  耳聋基因研究与临床应用

王亮:Illumina新一代测序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王亮博士讲解了罗氏、Solid、Illumina新一代测序技术原理,谈到对DNA、RNA、表观遗传学的全基因组测序、全外显子测序和靶向测序,重点阐述了多篇文献报道的新一代测序技术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由于肿瘤组织细胞构成复杂,并且癌症分为不同阶段,而新一代测序技术可以潜在影响癌症控制治疗的每个环节。

周水珍:儿童癫痫的遗传诊断咨询

周水珍教授在儿童癫痫的诊断上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她在课上用通读易懂的语言向学员介绍了与癫痫相关的以下三部分内容:

一、癫痫的临床诊断

?  癫痫的临床定义

?  癫痫的分类方法:电临床综合征、临床放射综合征、病因

?  病因的分类:遗传、结构、代谢、免疫、感染、不明性

?  病因解读

?  癫痫术语

二、癫痫的遗传学进展——遗传方式、候选基因位点、研究方法、诊断、预后

?  早发性癫痫性脑病:婴儿早期肌阵挛性脑病(EME)、大田原综合征、West综合征

?  热性惊厥相关性癫痫综合征:遗传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婴儿期严重肌阵挛脑病(SMEI)、Dravet综合征

?  儿童自限性部分性癫痫综合征:婴儿良性癫痫、良性儿童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

?  ESES相关的癫痫综合征

三、癫痫遗传什么疾病?能否治疗?什么病因?

?  遗传病的诊断线索

?  癫痫的遗传评估

?  癫痫的遗传证据

?  癫痫的基因筛查

TonyChan:医学遗传中心标准化及分级协同

TonyChan教授表示,标准化的医学检验是高质量的医疗健康服务的基石,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健康保持或健康管理系统。他简单介绍了国际临床医学与实验室标准化学会(CLSI)的背景——CLSI是全球公认的在医学实验室领域内建立标准与指南的金标准。他希望运用CLSI质量管理与技术标准,依托中山大学医学科研服务体系,通过新技术、服务能力和运营能力输出、先进技术平台、顶级专家资源及供应链服务支持,建立区域医学遗传中心,并且建设平台相关实验室,充分应用智慧物流和云信息技术,实现区域检验信息和标本物流的互联互通。云康是中山大学达安健康产业集团发起的医学健康服务平台,致力于通过与国际国内专业机构和产业伙伴进行多方合作,协助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改善服务质量,使社会大众能够获得更加专业、便捷的医疗健康服务,从而实现“健康社区?健康家”的美好愿景。

第八天

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复旦大学第一期遗传咨询师培训班已进入尾声,学员们纷纷表示几天来紧锣密鼓的课程让他们获益匪浅,希望以后可以有更多这样的机会可以向专家学习,和同行交流。最后一天的授课专家为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所的邢清和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王剑教授、医院神经内科的王坚教授以及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王笑峰教授。

邢清和:药物皮肤不良反应的遗传学研究

邢清和教授在课程中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药物皮肤不良反应的遗传学进展,介绍了药物不良反应的概念和分类,他表示药物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安全的重要障碍,面对这个问题,被动干预模式仍是主流(限制用药范围、退出医药市场),但它是不合理的。药物遗传学在被动防御和主动干预之间架起了桥梁,可以有效规避药物给病人带来的不良反应。邢教授重点介绍了文献中报道的携带某些等位基因与皮肤不良反应的强相关关系,而且相关风险等位基因有显著的的种族差异,因此特定基因的个体化治疗可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接着邢教授谈到遗传学常用的研究方法——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比较了基于候选基因的关联分析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不同的特点。最后邢教授以卡马西平的个体化治疗的遗传咨询为例,解释了哪些人需要进行基因检测,基因检测有什么好处以及检测结果如何解读。他强调要减少悲剧的发生,正确的方法比盲目的努力更有效。

王剑:高通量测序分子诊断案例分析和报告解读

王剑教授的报告案例丰富,具有实用性和前沿性,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NGS实验流程

?  文库制备

?  测序平台

?  数据分析和解释流程

?  测序质量评价

二、鉴定孟德尔遗传病新致病基因

?  孟德尔遗传病

?  传统的致病基因鉴定方法

?  全外显子组测序新致病基因

Case1:卵巢功能不足(卵巢早衰)

Case2:足部畸形家系

三、NGS在遗传病分子诊断、研究中的应用举例

?  全外显子组测序——遗传病诊断

全外显子组仅占整个基因组的1%左右,但约有85%的疾病相关突变位于外显子编码区。

四、NGS目前主要存在问题

?  测序数据质量

?  覆盖度(高GC含量区域)

?  同源序列

?  数据解释问题

?  变异解释问题

?  人员问题

?  实验室建设

王坚:帕金森病的临床遗传学和咨询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帕金森病(PD)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王坚教授从PD的病理生理改变、发病机制、病因方面进行阐述,重点介绍了SNCA、UCH-L1、LRRK2、VPS35、EIF4G1、Parkin、PINK1、DJ-1几个主要致病基因的临床表型、致病机制、突变的病理、突变的基因型-表型关系,还分析了中国PD患者的基因特点。王教授表示PD遗传咨询的主旨在于对患者及家庭提供帮助,他还谈到了PD基因筛查的推荐策略。最后王教授提出了精准医疗的方向:与可穿戴设备整合、掌握个体的异质性是关键。

王笑峰:冠心病

王笑峰教授由冠心病的概念和流行病学入手,讲解了冠心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和病理生理。高血压是冠心病的中间表型,需要对高血压表型做精细的解析,继续测序寻找人群中丢掉的高血压病遗传,为机制研究及诊断靶点发现奠定基础。同样血脂紊乱也是冠心病中间表型,需要全外显子测序或全基因组测序寻找调控血脂水平、增加高脂血症和冠心病风险的人群强效稀有突变。王教授通过病例分析了遗传在冠心病表型中的作用,列举了GWAS时代与冠心病有关的50个位点,讲述了文献报道的一个著名区段9q21区域位点增加冠心病风险。王教授最后谈到了冠心病的药物遗传与临床应用。他表示基因检测指导冠心病个性化用药时代来临,由于个体遗传学差异,在用药时有人需要加大剂量,有人由于毒副作用不能服用。根据今年药物遗传学研究成果,FDA建议医生用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降血脂药、华法林和氯吡格雷前考虑做基因检测指导用药。

八天的培训课程结束后,为了检测学员们对所学课程的掌握程度,主办方组织进行了培训班结业考试。下图为学员们正在认真地答题。

经过阅卷,90%的学员通过了考试,并且拿到了由中国遗传学会颁发的培训结业证书,这些学员同时成为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的普通会员,将优先通知、报名、参加分会举办的学术活动,内部交流与分享国内外遗传咨询资讯,获得分会出版的学术刊物、有关资料以及相关的其他服务。

  

会议快讯:基因检测与健康产业大会演讲内容再次升级,嘉宾机构详情全揭密,多家机构,多位业界人士已注册参会,满员在即。报名优惠期止于4月30日。赶快点击“阅读原文”,立即报名吧!









































北京看白癜风费用
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mzwc.com/xjcs/8406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