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四川农业大学动科学院“猪遗传育种团队”在《Nature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猪不同组织基因转录调控图谱揭示组织特性及转录进化动态》(APigBodyMapTranscriptomerevealsDiverseTissuePhysiologiesandEvolutionaryDynamicsofTranscrip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为深入解析猪肉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并为下一步分子育种的开展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同时也为促进猪作为人类生物学和疾病的生物学模型奠定了基础。
长得快更好吃保卫地方猪种
该研究特别针对猪重要经济性状——骨骼肌生长开展研究。骨骼肌是动物躯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占到产肉动物体重的约40%。肌纤维作为骨骼肌的主要组成单元,分为慢速氧化型(I型)、快速氧化型(IIa型)、快速酵解型(IIb型)与中间型(IIx型)4种,其类型的差异是影响产肉动物肌肉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过去的大量研究通常将多种骨骼肌视作同一类组织,关于不同部位骨骼肌的遗传和转录调控特性并未有精细、深入地探究。
本次研究利用空间转录组学技术,从单根肌纤维分辨率的水平揭示了I、IIa和IIb三种不同肌纤维亚型的在能量代谢、收缩能力等不同生理特性下的转录组差异。在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解剖学专业陈正礼教授的协助下,进一步完整构建了从头部、前肢、躯干到后肢,共47种不同部位骨骼肌的精细转录调控图谱,并明确了其在能量代谢和收缩特性等方面的分子调控差异,将为农业动物产肉性状提供重要指导。
另一方面,我国地方猪种普遍具有肉质优良,但产肉性能不佳的特点,“与外国猪相比,中国土猪的生长速度更慢,瘦肉率更低。如何充分科学利用我国丰富地方猪种资源,培育兼顾生长性能和瘦肉率的新品种(系),特别是在低背膘厚前提下维持合适的肌内脂肪含量,以确保肉质优良,也是当前农业动物育种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