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统解剖学肌学之头肌与颈肌

头肌

头肌分为面肌和咀嚼肌两部分。

01

面肌(表情肌)

1、颅顶肌:由两个肌腹和中间的帽状腱膜构成。前方的肌腹位于额部的皮下称额腹,后方的肌腹位于枕部的皮下称枕腹,与颅部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共同组成头皮。枕腹起自枕骨,额腹止于眉部皮肤。枕腹收缩可向后牵拉帽状腱膜,额腹收缩可提眉并使额部皮肤出现皱纹。

颅顶组织包括5层:皮肤、浅筋膜、颅顶肌与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和颅骨外膜。前3层为头皮,由于彼此紧密连接,一般头皮的炎症不易扩散。外伤时如不累及颅顶肌与帽状腱膜,伤口不会裂开。由于组织致密,阻碍血管收缩,故头皮外伤时出血较多。

2、眼轮匝肌:围绕睑裂的周围,为椭圆形扁肌,分眶部、睑部和泪囊部。睑部纤维可眨眼,与眶部纤维共同收缩可使睑裂闭合。泪囊部纤维可扩大泪囊,使囊内产生负压,以利于泪液的引流。

3、口周围肌:口周围的肌在结构上高度分化,形成辐射状肌和环形肌。辐射状肌分别位于口唇的上、下方,能上提上唇、降下唇或拉口角向上、向下或向外侧。在面颊的深部有颊肌,此肌紧贴于口腔的侧壁,可以拉口角向外侧,并使唇颊紧贴牙齿,以帮助吸吮和咀嚼。当与口轮匝肌共同作用时,能做吹口哨的动作。环绕口裂的环形肌称口轮匝肌,收缩时可闭口,并使上、下唇与牙紧贴。

4、鼻肌:不发达,为几块扁薄小肌,分布在鼻孔的周围,有开大或缩小鼻孔的作用。

咀嚼肌

02

咀嚼肌有4对,分布于颞下颌关节的周围,参与咀嚼运动。

1、咬肌:为长方形扁肌,起自颧弓的下缘和内面,纤维斜行向后下并止于咬肌粗隆,其作用为上提下颌骨。

2、颞肌:起自颞窝,肌束呈扇形向下会聚(前部纤维呈垂直位,后部纤维呈水平位),通过颧弓的深面,止于下颌骨的冠突,收缩时可上提上颌骨,后部纤维可向后拉下颌骨。

3、翼内肌:起自翼突窝,纤维方向同咬肌,止于下颌角内面的翼肌粗隆,收缩时上提下颌骨,并使其向前运动。

4、翼外肌:在颞下窝内,起自蝶骨大翼的下面和翼突的外侧,向后外止于下颌颈。两侧同时收缩,可使下颌头和关节盘向前至关节结节的下方,作张口运动。一侧翼外肌收缩可使下颌移向对侧。

解剖

图片

颈肌

01

颈浅肌与颈外侧肌

颈部以斜方肌的前缘为界可分为前方的狭义颈部和后方的项部。根据位置,狭义颈部的肌肉分为颈浅肌与颈外侧肌、颈前肌、颈深肌3群。

1、颈阔肌:位于颈部浅筋膜内,为一皮肌,起自胸大肌和三角肌表面的筋膜,向上内止于口角、下颌骨下缘及面部皮肤。其作用为:拉口角及下颌骨向下,作惊讶、恐怖的表情,并使颈部皮肤出现皱褶。

2、胸锁乳突肌:位于颈部的两侧,大部分被颈阔肌所覆盖,在颈部形成明显标志。它起自胸骨柄的前面和锁骨的胸骨端,二头会合后斜向后上方,止于颞骨的乳突。其作用为:一侧肌收缩使头向同侧倾斜,脸转向对侧。两侧收缩可使头后仰。当仰卧时,双侧肌肉收缩可抬头。该肌的作用主要是维持头的正常端正姿势以及使头在水平方向上从一侧到另一侧的观察物体运动。一侧病变使肌挛缩时,可引起斜颈。

颈前肌

02

颈前肌包括舌骨上肌群和舌骨下肌群。

(一)、舌骨上肌群

舌骨上肌群位于舌骨与下颌骨之间,每侧有4块肌。

一侧胸锁乳突肌长期挛缩造成头颈部姿势的异常称为斜颈。发病时多伴有单侧胸锁乳突肌的强直性痉挛,随后可能有斜方肌的痉挛。胸锁乳突肌锁骨部的肌束痉挛多发生于成人。

1、二腹肌:位于下颌骨的下方,前腹起自下颌骨的二腹肌窝,斜向后下方;后腹起自乳突的内侧,斜向前下;两个肌腹以中间腱相连,中间腱借筋膜形成的滑车系于舌骨。

2、下颌舌骨肌:为二腹肌前腹深面的三角形扁肌,起自下颌骨的下颌舌骨肌线,止于舌骨,与对侧同名肌会合于正中线,组成口腔底。

3、茎突舌骨肌:居二腹肌后腹之上并与之伴行,起自茎突,止于舌骨。

4、颏舌骨肌:位于下颌舌骨肌的深面,起自下颌骨的颏棘,止于舌骨。

舌骨上肌群作用:当舌骨固定时,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均能拉下颌骨向下而张口。当吞咽时,下颌骨固定,舌骨上肌群收缩,上提舌骨并使舌升高,进而推挤食团入咽,然后关闭咽峡。

(二)、舌骨下肌群

舌骨下肌群位于颈前部、舌骨下方正中线的两侧、喉、气管和甲状腺的前方。每侧有4块肌,分浅、深两层。

1、胸骨舌骨肌:为薄片带状肌,位于颈正中线的两侧。

2、肩胛舌骨肌:位于胸骨舌骨肌的外侧,为细长带状肌,分为上腹和下腹,由位于胸锁乳突肌下部深面的中间腱相连。

3、胸骨甲状肌:位于胸骨舌骨肌的深面,是甲状腺手术时辨认层次的标志。

4.、甲状舌骨肌:位于胸骨甲状肌的上方,被胸骨舌骨肌遮盖。

舌骨下肌群的作用:下降舌骨和喉。甲状舌骨肌在吞咽时可提喉,使之靠近舌骨。

03

颈深肌

颈深肌分为内侧群和外侧群。

(一)、外侧群

外侧群位于脊柱颈段的两侧,有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和后斜角肌。各肌均起自颈椎的横突,其中前、中斜角肌止于第1肋,后斜角肌止于第2肋,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间隙为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前斜角肌肥厚或痉挛可压迫这些结构,产生相应症状,称前斜角肌综合征。

作用:一侧肌收缩使颈侧屈,两侧肌同时收缩可上提第1、2肋,助深吸气。

(二)、内侧群

内侧群位于脊柱颈段的前方,有头长肌和颈长肌等。内侧群肌合称为椎前肌,其作用为屈头、屈颈。

未完待续

整理过程中难免有疏漏错误之处,望批评指正。

小黑资料库

“头秃”医学生整理的资料们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dmzwc.com/xjzz/849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