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综合(分)
一、考试范围医学院校的四门基础医学科目,包括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二、考试目标要求要求考生系统掌握基础医学科目中的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和素质,达到研究生入学水平。
三、答题方式及时间:闭卷,笔试,分钟
四、试题分值:分
五、题型结构及比例:包含学科: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1.比例:生理学约25%生物化学约25%细胞生物学约25%医学微生物学约25%2.题型A型题:80分,(1分/题,共80题,5个备选答案)名词解释:40分,(4分/题,共10题)问答题:分,(20分/题,共9题)
生理学
一、绪论1.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认识层次。2.生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3.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生殖、衰老。4.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和生物节律。5.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6.体内的反馈和前馈控制系统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1.物质跨细胞膜转运的机制:单纯扩散、易化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经载体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膜泡运输(出胞和入胞)。2.细胞信号转导的主要通路: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酶联型及招募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3.细胞的电活动:静息电位概念和产生机制;动作电位概念、特点和产生机制;动作电位的触发和传播;局部电位概念、特征和意义。4.肌细胞的收缩: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横纹肌的收缩机制;横纹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三、血液1.血液的基本组成和理化特性。2.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3.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4.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血液凝固、体内抗凝系统和纤维蛋白的溶解。5.ABO和Rh血型系统及其临床意义。6.血量和输血原则。
四、血液循环1.心肌细胞(主要是心室肌和窦房结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简要的形成机制。2.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3.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音,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正常心电图各波和间期的意义。4.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5.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及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6.微循环的组成、血流通路及血流动力学,组织液的生成及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7.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心血管活动的中枢调节。心血管反射(压力感受性反射和化学感受性反射)。8.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心血管活动的自身调节。9.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10.冠脉循环和脑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五、呼吸1.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胸膜腔内压,肺表面活性物质。2.肺容积和肺容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3.肺换气的基本原理、过程和影响因素。气体扩散速率,通气/血流比值及其意义。4.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方式,氧和二氧化碳的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5.呼吸中枢的定位。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二氧化碳、H+和低氧对呼吸的调节)。6.肺牵张反射。
六、消化和吸收1.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和电生理特性。2.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和胃肠激素。3.唾液的成分、作用和分泌调节。4.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胃液分泌的调节,胃的容受性舒张和蠕动。胃的排空及其调节。5.胰液和胆汁的成分、作用及其分泌和排出的调节。小肠的分节运动。6.大肠液的分泌和大肠内细菌的活动。排便反射。7.主要营养物质(糖类、蛋白质、脂类、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在小肠内的吸收部位及机制。
七、能量代谢和体温1.能量代谢的概念,能量的转移和利用。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2.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和呼吸商。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3.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及其意义。4.体温及体温调节,机体的产热和散热。
八、尿的生成和排出1.肾的功能解剖特点,肾血流量及其调节。2.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及其影响因素。3.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Cl-、HCO-3、H2O、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4.肾小管和集合管对K+、H+和NH3分泌。5.肾糖阈的概念和意义。6.尿液的浓缩与稀释机制。7.渗透性利尿和球-管平衡。8.肾交感神经、血管升压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心房钠尿肽对尿生成的调节。9.血浆清除率的概念及其测定的意义。
九、神经系统1.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神经纤维的分类、轴浆运输和营养性作用。2.神经胶质细胞的种类和功能。3.经典突触传递的过程和特征,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及特征。4.电突触和经典化学突触的特征区别。5.神经递质的鉴定,神经调质的概念和调制作用,递质共存及其意义。6.受体的概念和分类,突触前受体。周围神经系统中的胆碱能受体和肾上腺素能受体。7.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中枢抑制和突触的易化。8.感觉的特异和非特异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区别。大脑皮质的感觉(躯体感觉和特殊感觉)代表区。体表痛、内脏痛和牵涉痛。9.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牵张反射(腱反射和肌紧张)及其机制,各级中枢对肌紧张的调节。大脑皮质运动区,运动传出通路及其损伤后的表现。基底神经节和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10.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功能特征。脊髓、低位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1.皮层诱发电位、脑电活动和脑电图。觉醒和睡眠。12.学习和记忆的形式,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学习和记忆的机制。
十、感觉器官1.感受器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2.眼内光的折射与简化眼,眼的调节。3.视网膜的感光换能系统(视杆系统和视锥系统)。4.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感光细胞的感光换能作用和感受器电位。5.色觉、视力(或视敏度)、暗适应和视野。6.人耳的听阈和听域,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7.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平衡感觉功能。前庭反应。
十一、内分泌系统1.激素的概念和递送信息的途径,激素的化学分类,2.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激素的作用机制,激素作用的调控。3.下丘脑调节肽和腺垂体激素。4.下丘脑与神经垂体的功能联系和神经垂体激素。5.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6.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7.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和髓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8.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9.调节钙和磷代谢的激素种类: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十二、生殖1.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睾酮的生理作用,睾丸功能的调节。2.卵巢的生卵作用和内分泌功能,卵巢周期和月经周期。3.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下丘脑-腺垂体轴对卵巢功能的调节,胎盘的内分泌功能。
参考书目:1.《医学生理学》,管又飞,刘传勇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第3版。2.《生理学》,王庭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版。
生物化学
一、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1.蛋白质的分子组成2.蛋白质的分子结构3.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4.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二、核酸的结构与功能1.核酸的化学组成以及一级结构2.D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3.R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4.核酸的理化性质
三、酶与酶促反应1.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2.酶的工作原理3.酶促反应动力学4.酶的调节5.酶在医学中的应用
四、聚糖的结构和功能1.糖蛋白分子中聚糖及其合成过程2.蛋白聚糖分子中的糖胺聚糖
五、糖代谢1.糖的摄取与利用2.糖的无氧氧化3.糖的有氧氧化4.磷酸戊糖途径5.糖原的合成与分解6.糖异生7.葡萄糖的其他代谢途径8.血糖及其调节
六、生物氧化1.线粒体氧化体系与呼吸链2.氧化磷酸化与ATP的生成3.氧化磷酸化的影响因素4.其他氧化与抗氧化体系
七、脂质代谢1.脂质的构成、功能及分析2.脂质的消化与吸收3.甘油三酯代谢4.磷脂代谢5.胆固醇代谢6.血浆脂蛋白及其代谢
八、蛋白质消化吸收与氨基酸代谢1.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与消化、吸收2.氨基酸的一般代谢3.氨的代谢4.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九、核苷酸代谢1.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与分解代谢2.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与分解代谢十、代谢的整合与调节1.代谢的整体性2.代谢调节的主要方式3.体内重要组织和器官的代谢特点
十一、真核基因与基因组1.真核基因的结构与功能2.真核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
十二、DNA的合成1.DNA复制的基本规律2.DNA复制的酶学和拓扑学3.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4.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5.逆转录
十三、DNA损伤和损伤修复1.DNA损伤2.DNA损伤修复3.DNA损伤及其修复的意义
十四、RNA的合成1.原核生物转录的模板和酶2.原核生物的转录过程3.真核生物RNA的合成4.真核生物前体RNA的加工和降解
十五、蛋白质的合成1.蛋白质合成体系2.氨基酸与tRNA的连接3.肽链的合成过程4.蛋白质合成后的加工和靶向输送5.蛋白质合成的干扰和抑制
十六、基因表达调控1.基因表达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原核基因表达调控3.真核基因表达调控
十七、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1.细胞信号转导概述2.细胞内信号转导分子3.细胞受体介导的细胞内信号转导4.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规律5.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十八、癌基因和抑癌基因1.癌基因2.抑癌基因
十九、DNA重组和重组DNA技术1.自然界DNA重组和基因转移2.重组DNA技术3.重组DNA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二十、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1.分子杂交和印迹技术2.PCR技术的原理与应用3.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与结构分析4.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研究技术
二十一、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1.分子杂交和印迹技术2.PCR技术的原理与应用3.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与结构分析4.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研究技术二十二、基因结构功能分析和疾病相关基因鉴定克隆1.基因结构分析2.基因功能研究3.疾病相关基因鉴定和克隆原则4.疾病相关基因鉴定克隆的策略和方法
二十三、组学与医学1.基因组学2.转录组学3.蛋白质组学4.代谢组学5.其他组学6.系统生物医学及其应用
参考书目: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查锡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版。2.《生物化学》,李刚马文丽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第3版。
细胞生物学
一、细胞膜与细胞表面1.细胞膜的化学组成与分子结构2.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特性及影响膜流动性的因素3.细胞表面、细胞外被及细胞皮质的结构与功能4.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5.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运输6.细胞膜与疾病的关系
二、细胞质1.细胞质基质的化学组成与功能2.新生多肽翻译过程的调节机制3.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对蛋白质的降解过程4.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对靶蛋白的选择5.非泛素依赖蛋白酶体的降解途径6.去泛素化及其生物学功能
三、细胞的内膜系统1.分泌蛋白质与膜整合蛋白质的合成、加工及转运过程2.跨膜蛋白在内质网的翻译共转位过程3.蛋白质的糖基化修饰过程4.新生多肽链折叠的质量控制5.膜脂的合成与转运6.滑面内质网的功能7.内质网应激8.高尔基体的极性及鉴定方法9.高尔基体的功能10.溶酶体的形成、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四、囊泡运输1.囊泡的概念、类型及生成过程2.囊泡运输的概念、类型及基本过程3.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4.内质网向高尔基体的囊泡运输过程5.高尔基体向内质网的反向囊泡运输过程6.囊泡运输与疾病的关系
五、细胞骨架1.微丝、微管的组成成分、组装及其存在形式和生物学功能2.微管马达蛋白质的功能3.作用于微丝和微管的特异性药物及其功能4.中间纤维的组成、组装和分类5.中间纤维的生物学功能6.细胞骨架与疾病的关系
六、细胞核1.细胞核膜与核孔复合体的结构及功能2.通过核孔的物质转运过程3.核仁的结构、功能及核仁周期4.细胞核基质的主要功能
七、细胞增殖与调控1.细胞周期及各时相的特点2.细胞周期的测定与细胞周期同步化3.细胞周期调控的关键分子4.细胞周期的调控与驱动5.DNA损伤检测点和纺锤体组装检测点对细胞周期的调控6.细胞周期调控与肿瘤的关系
八、细胞分化1.细胞分化与细胞决定的概念2.细胞分化的特点3.细胞分化的影响因素4.细胞分化的分子调控机制5.细胞分化与肿瘤的关系
九、干细胞1.干细胞的基本特性2.胚胎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鉴定标准3.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概念及应用前景4.造血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十、细胞信号转导1.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及基本过程2.TGFβ-Smads信号通路的信号转导过程3.Wnt信号通路的信号转导过程4.Notch信号通路的信号转导过程5.Hedgehog信号通路的信号转导过程6.信号转导与疾病的关系
十一、细胞外基质1.细胞外基质的概念及其主要成分2.糖胺聚糖的分子特性及组织分布3.胶原的合成、转运、修饰加工和装配过程4.纤连蛋白和层粘连蛋白的分子结构5.基膜的概念、组成及功能6.整合素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7.细胞外基质的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十二、细胞连接和细胞极性1.细胞连接的主要类型2.紧密连接和缝隙连接的概念、形态、分布特征与分子构成。3.锚定连接的概念、形态、分布特征与分子构成。4.细胞连接与疾病的关系。5.细胞极性的概念、主要模式及细胞极性的形成机制6.上皮-间质变迁的概念及分子机制。7.上皮-间质变迁与癌症的发生和演进。
十三、细胞衰老1.细胞衰老的概念和特征2.细胞衰老的诱发因素3.细胞衰老的分子机制4.细胞衰老与肿瘤的关系
十四、细胞死亡1.细胞凋亡的概念、形态学特征及生物学意义2.细胞凋亡经典通路中的关键分子3.细胞凋亡的外源性及内源性通路活化过程4.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5.凋亡细胞的检测6.细胞自噬的概念、类型及特征7.细胞自噬的过程及核心分子8.自噬性细胞死亡的概念
参考书目:1.《医学细胞生物学》,杜晓娟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第3版。2.《医学细胞生物学》,安威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第4版。
医学微生物学
一、绪论1.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概念。2.医学微生物学发展重要阶段及著名微生物学家的主要贡献。3.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和重要性。3.微生物分类原则及新进展。4.细菌(bacterium)、病毒(virus)分类及分型的意义。
二、细菌学总论1.细菌的形态与结构2.细菌的增殖与代谢3.噬菌体4.细菌的遗传和变异5.消毒与灭菌6.正常菌群7.细菌的致病性和宿主的抗感染免疫8.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9.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防治和抗菌药物治疗原则
三、细菌学各论1.病原性球菌2.肠道杆菌3.弧菌属4.弯曲菌属和螺杆菌属5.布鲁菌属6.耶尔森菌属7.芽胞杆菌属8.分枝杆菌属9.厌氧性细菌10.其他病原性细菌:放线菌属、假单胞菌属、军团菌属、鲍特菌属、李斯特菌属、棒状杆菌属11.四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
四、致病性真菌1.真菌的两种基本形态2.真菌孢子与细菌芽胞的不同点3.真菌细胞壁的特点与化学组成,菌丝、菌丝体及其种类。4.真菌生长繁殖方式、培养特性、沙保(sabouraud)培养基的应用、抵抗力等特点5.真菌的致病机制,主要的致病性真菌所致疾病,条件致病性真菌所致疾病,真菌毒素与肿瘤的关系
五、病毒学总论1.病毒的形态与结构2.病毒的复制3.病毒的遗传变异4.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5.病毒的分类及命名法6.病毒的致病作用7.抗病毒免疫8.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9.病毒感染的抗病毒治疗和预防原则
六、病毒学各论1.肠道病毒2.呼吸道病毒3.肝炎病毒4.疱疹病毒5.逆转录病毒6.虫媒病毒7.出血热病毒8.其他病毒:狂犬病病毒、人乳头瘤病毒9.阮粒
参考书目:1.《医学微生物学》,李凡、徐志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版。2.《医学微生物学》,张凤民、肖纯凌、彭宜红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第4版。
历年复试分数线
基础医学:总分/政治/外语/专业课
:/55/55/
:/55/55/
:/50/50/
:/50/50/
入群每天更新各大高校基础医学考研信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