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疾病的痛苦有二个,一种是疼痛、一种是无法自由活动,那么帕金森病就是这二种的复合体。
多数帕金森病人在不知不觉中起病,早期的主诉是肢体疼痛,睡眠不好,便秘,直到出现明显的肢体肌强直和震颤,才会考虑到帕金森病。帕金森病起病多从一侧的上肢开始,向同侧的下肢发展,再扩展到对侧上肢和下肢。患者会逐渐出现自主活动减少,肢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和面具脸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随着疾病的进展,出现慌张步态和姿势异常,进展至4期,则自主活动能力丧失,完全卧床。
帕金森病患者多数病人会有10-20年的病史。在疾病的早期,强调尽可能延缓服用多巴胺类药物,而采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森福罗和泰舒达等药物。如果出现比较严重的肌强直,建议应用多巴胺类药物,尤其是70岁以上的病例。多巴胺类药物多采用复合剂型,目的是延缓多巴胺的分解,如左旋多巴和美多芭片。如果出现异动现象,则建议改用缓释片息宁和减少单次服用。如果出现“开关”现象,则建议加用金刚脘胺、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但是总体上是药物用药的时间在缩短,药物的种类再增加。
通常发病的前4-5年是药物蜜月期,少量的多巴胺类药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森福罗,就能够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但是出现“开关”现象和运动波动后,用药的方法更复杂,效果明确减退,这与体内的多巴神经元和纹状体内的多巴胺储存能力进一步减少有关。
对于既往多巴胺效果好,却频繁出现开关和运动波动现象的病例,建议尽早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的方法基本核心是脑立体定向技术,方法简单有效。外科手术有二种,一种毁损术,多选择苍白球内侧的GPi核和丘脑腹中间核Vim核,前者是以肌张力高为主时选择,后者主要治疗震颤为主的病例,医院已经淘汰使用此种方法。而目前最常用的一种手术方式是脑深部电刺激术,也称为脑起搏器DBS,多选择丘脑底核STN,GPi和Vim也有应用。
DBS技术治疗帕金森的临床效果明确优于单纯药物调整治疗,能够明确改善运动能力和睡眠,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剂量。但要明确的是帕金森病是脑退行性疾病,外科手术无法阻止脑多巴胺神经元的减少。对疾病进程没有改变。但外科手术明确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外科手术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经济是一方面,医生和患者和家属的观念的意识也是需要不断教育和影响,才能逐步接受这一外科手术技术。
本文主要内容摘自好大夫,仅用于科普传播,如遇具体诊疗问题,还请前往帕金森专科门诊就诊。
End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