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字古代也作"大",在康平本《伤寒论》里太阳病便称为大阳病。古人造字,象形为首,"大"这个字符,本来就是人体站立的象形符号。《说文》:"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机体表面与天之阴阳相接触,太阳者,身体表部躯壳的术语总称。太阳区域定位是身体的毛发皮肉筋骨。
人体在进行生理活动时,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大部分转化为热量,机体要把产生多余的热量通过体表毛孔的开合散发到周围环境中去,以保持机体体温的衡定。属于阳的范畴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所以太阳生理功能:(1)、太阳区域的阳气从骨骼内向体表由内而外的伸张生发。(2)、阳气从四肢向头项由下而上的向上生发。
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与天之阴阳二气相关的原因使机体发生了病变,就是中医基础医学中外感六淫的致病原理,其导致的病理变化:太阳阳气聚集生发的流量、速度、方向、能量性发生主动性改变。
太阳阳气(热量)来源:主要为骨骼肌加强收缩产生的热量,骨骼肌占体重比例约40-55%,在安静状态下产热量占机体总产热量的18%左右,在运动或病理状态下产热量可逐渐上升到机体总产热量的70-90%左右。所以太阳中风及伤寒的治疗法则主要为解肌发汗,解除骨骼肌过度收缩,通过发汗的方式发散由于骨骼肌过度收缩所产生的多余热量。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为太阳阳气聚集生发的流量、速度、方向、能量性发生主动性改变。
脉浮:太阳区域的阳气向体外向上伸张生发太过鼓动脉象的张力,使寸关尺均浮或寸浮太过为主。
头项强痛:太阳阳气聚集的量增加,整体向外向上发散时,在外由于受寒邪影响得不到有效的散发,向上发越增多,致使高位的阳气聚集过多,头项是人体的最高位;头项强痛是阳气在头项部聚集太过向外伸张引起持续性的涨痛。(注:头痛源于压力,为头部颈肩以上区域内所发生的张力太过,相对压迫、牵引、紧张等感觉而言;大脑本身无疼痛的感觉,手术刺激、出血等均不会引起。)
恶寒:体表受外在寒邪入侵,若体表聚集寒邪引起皮肤浅表血管的收缩,血流减少,导致体表皮肤能量供给不足,则恶寒怕冷。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发热:机体为对抗外在邪气的侵袭,太阳阳气增加并向外发散,太阳阳气在体内不断累积增加,向体外散发减少,引起机体体温升高则发热。(注:机体受外邪刺激,机体由躯干向体表发散的过程中,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这个收缩产生热量,因为是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不表现外功,肌体不会产生屈伸动作,这个热量要通过向外体表皮肤发散,体表由于阴气寒邪侵袭聚集引起皮肤血管收缩,血流减少,皮肤温度降低,散热减少,故发热。)
汗出:阳气向体表生发伸张的力量大于阴邪向内收引的力量则汗出。(注:汗出有二种情形:(1)、显性发汗,皮肤汗腺分泌液分泌旺盛,汗出明显。(2)、隐性发汗,由皮肤蒸发,为不自觉的不感蒸发性发汗,与皮肤的温度成正比,皮温增高,动脉充血向外扩张,血液循环加快。)
恶风:体表的阳气不足,阴寒之气聚集过多则恶风。(注:风的作用是产生空气对流,如果风的温度低于体表温度则带走体表的热量。)
脉缓者:全身的阳气整体向外向上散发的同时,因为毛孔舒张汗出,阳气尚可向外发散,压力得以释放,故脉浮而缓。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寒主收引封堵,体表毛孔收缩血流减少,皮肤温度降低,故病始必表现为恶寒,而相对的发热,表现在病程的发展,体内太阳阳气的盛衰而决定,开始可以有发热也可以没有,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太阳阳气的蓄积累加肯定出现发热。
体痛,呕逆:体表受寒性阴性物质的紧缩封堵,阳气在封堵态势逐渐增加,向体表得不到有效的发散,只能在体内不断的蓄积生长膨胀,其势在体表向外得不到发越,则成倍加剧向上聚集或改变方向向体内其它部位侵袭逾越。(1)、若其势改变方向向内膨胀逼迫压迫胃肠道或逾越时则侵及阳明阳气,阳明阳气向腔内向上的流量加速加大则表现为呕逆。(2)、若其势在体表下内肌层骨骼部位急速聚集伸张则表现为全身肌肉关节胀痛不适。
脉阴阳俱紧者:受体表厚实的阴气收引封堵,体内急速生发聚集的太阳阳气向外得不到有效的散发,在体内不断伸张,压力不断累积增加,则寸关尺脉俱浮紧。
太阳中风与伤寒的区别:
太阳中风的病理变化:太阳阳气向外向上生发的方向不变,流量增加,速度增加所致。
太阳伤寒的病理变化:太阳阳气的流量增加,向上生发方向不变,速度增加,向外生发的方向发生改变,向里位内圈层逾越。
太阳中风或伤寒,由个人的体质决定,每个人的体表对于外界都有一个临界的适宜温度,当高于这个温度,体表的毛孔舒缓扩张,受外邪侵袭时表现为中风。若低于这个温度,体表的毛孔封闭,受外邪侵袭时表现为伤寒。这是由太阳阳气与少阴阴气的整体比例盛衰决定。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太阳病,太阳阳气向外向上加速加量聚集发散,若不恶寒,体表没有阴邪,则不是太阳阳气本能的启动,为外界的温度太高或阳明阳气太过,致使太阳阳气被动向外泄散,现伴随发热而渴,发热为阳气过多,渴为体内津液不足,阳气向内向上布散太过,为阳明阳气向胃家腔内布散过多,体内温度太高,故为温病。温者热也。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太阳阳气本能的启动对抗外邪,在外的温度相对要低于体表温度,为伤寒病,伤于寒也。若体外的温度高于体表温度,毛孔腠理受舒缓扩张,太阳阳气被动性顺势向外泄越,发汗后,身体灼热,体液被动流失,津液不足,造成机体阳气相对增多,温度增高。这个风邪,不是寒邪,要高于体表温度,故为风温;相当于中暑。(注:这里讲得应该是二个病症,温病和风温。温病为内圈层胃家阳明阳气过盛,向腔内外布散过多,向外逼迫太阳阳气被动向外扩张发散。风温为体外环境温度过高,热量向机体传递播散,太阳阳气被动向外扩张发越并向里位逾越叠加,引起的相关病症。)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风温引起的病,为体外的温度大于体内温度,血液温度升高,向外奔涌,体内太阳阳气被动向外散发,故全身的脉象包括寸关尺及趺阳脉均呈浮脉。全身毛孔腠理受热邪舒缓扩张,太阳阳气被动向外散发,汗腺水液被动向外蒸发,故呈自汗出。太阳阳气被动不停向外向上散发,全身热量升高,阴液流失不足,全身四肢百骸阴液濡养不足,故身重,活动不利,拘紧不灵便。阳气上越并向外散发,大脑部位聚集的阳气热量过多,热扰神昏则欲眠睡。入睡时向外生发的阳气减少,向内收敛的阳气增多,阳气上涌上越过多,熟睡时易伴随粗重的鼻息声,则必鼾。阳气过多消耗体内阴液,舌头相对不灵便,向腔内阳气增多,腔内径变小变窄,表现说话相对困难,或懒言不愿意多说话。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体内的太阳少阴、阳明太阴阴阳二气均发生严重失衡,阴液不足,阳气太过,若使用下法,不管是寒下法还是温下法,均造成体内阴液的流失,阳气更盛,向上的阳气过盛,在上表现双眼园瞪直视,转动不灵便,在下表现小便不利、不通、淋漓不尽。这是由外而内的阴液丢失不足,主要造成在外太阳少阴、在内阳明太阴之间阴阳二气均衡失调。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这是由外而内的热量逼加引起体温增高,机体内外均阳气过盛,温度过高,仍使用火热疗法,(注:这个热疗法为温针、火针之类的侵入热量侵入性方法,和下文艾灸的热熏法有区别,量相对少,热量给予的程度相对轻。)这个热量一是造成机体阴液流失,二是增加机体的温度,更加致使机体阴阳二气失衡,阳气更盛。在内的阳气盛而郁滞,向外得不到发越,还同时不断向内逼加,在静态下肝脏产生的热量若得不到散发,在肝脏内郁积过多,肝内微细胆管内压增高发生破裂,胆汁溢出反流进入血液,随血循行全身布散故现身体有轻微黄染。机体内外阳气太盛,阴气不足,筋肉无阴液濡养,同时上升的阳气太过,在脑部积聚郁滞的阳气过盛,严重的会出现惊觉、癫痫样手脚痉挛、口眼斜歪的症状。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和上文一样,如果使用大面积的艾灸火熏热疗法,向外而内逼加的热量更甚,一逆逆行增加太阳阳气向内的力量,二逆逼加阳明阳气向腔内布散的力量,体内积蓄的热量过多,就可能会出现危及生命的情况。
太阳病的传变规律:
若太阳中风病,其向外向上发散的运行方向没有发生改变,原则上不会发生病传,只有在发汗过多,津液消耗过多或得不到足够的补充时,才会伴随相关的病变,如第74条文,但不是太阳阳气传递叠加引起;所以太阳中风病的病传都是在使用下法或者出现、条文恰好妇女经水适来,导致病邪及向外发散的太阳阳气内陷才会出现病传。
若太阳伤寒病,体表感受寒邪厚实,腠理毛孔封闭,太阳阳气生成量增加,向外发散途径受阻,本能存在向里位逆行逾越病传,如第5、78、96、99、、、等条文,所以第5条文开始就明示:“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若太阳风温病,在病变开始时就出现阳气向里位逐渐递增的病传关系。
编辑
周楷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