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陕西媒体《华商报》报道,3月31日晚8点,西安一43岁男子在健身房跑步健身,跑了20多分钟后去接饮用水,突然倒地,经抢救无效身亡。
据死者弟弟表示,当时他哥哥在跑步机上运动了20多分钟,然后到距离30多米的饮水机接水,不知何故倒地,嫂子也是听到广播喊人才发现丈夫出事了,拨打后紧急送医救治,但没抢救过来。
事发后家属曾要求调取监控录像未果。因为该俱乐部接水区地板凸起,家属怀疑赵先生是被绊倒的;同样,家属在店里未看到营业执照,怀疑是无照经营,但店方一直不配合,只是要求走司法渠道。
据这家健身房的主管表示,事发当晚8时45分,他正在楼下饭馆吃饭,接到店员电话就赶紧跑回店里,发现一男子已躺在地上,健身教练正对其做复苏处理。
事后他了解到,这名男子是在接水时,突然感觉身体不适,一只手扶着接水台面倒下去。看到有人摔倒,店员赶紧呼喊其他工作人员前来帮忙,当时这名男子是趴在地上。
对死者家属要求公开监控录像的问题,这位主管称,该店面也是公司去年从他人手里转接过来的,刚装修完善不久,死者家属要求调阅监控,得公安部门同意。
这位男子具体死亡的原因目前并不清楚,警方已经排除外界暴力致死。
随着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越来越多,近年来,在运动时突然死亡的事件也经常见诸报端。
现在人们的疾病越来越多,很多是显性的但更多隐性疾病自己往往发现不了。所以加强自我保护,掌握良好的急救知识才能避免惨剧发生。特别是像跑步这类高强度的运动更会增加猝死发生的可能性。
所以,应该如何在跑步过程中事实掌握自己的身体状况呢?
平时“好好”的人,怎么会在运动中说没就没了呢?
没症状不等于没病
大多猝死者可能先天就有一些隐患没有发现,比如心脏结构有问题、心脏电流有异常等。
猝死的定义是这样的:身体内潜伏有进行性疾病,受到外在刺激或未受刺激时突然发作,致使表面健康的人在短时间内死亡。“因病突然死亡”是核心要素。
曾经有这样的案例。一名17岁的学生在运动会上长跑的时候胸闷不适,有同学劝他放弃比赛,但他却坚持冲向终点,结果倒在跑道上。学校医院,经检查发现已经出现大面积心肌梗死。诊断认为,病人有先天性的冠状动脉左主干开口异常,当运动强度超过自身极限时,心脏便出现了供血不足。
什么是运动猝死?
所谓运动猝死,是有症状或无症状的运动员或体育锻炼者在运动中或运动后一定时间内意外死亡。有些人常年参加运动,自认为身体素质较好,表面看上去也很正常,没有不健康的症状。但这并不等于他们没有疾病。
特别是很多没有运动习惯的人,突然参加运动,就很可能诱发各种潜在的疾病,从而导致猝死。所以这类人更应该注意运动时身体所发出的各种信号。
如果在运动中,感到胸部出现剧烈、紧缩、压榨性的疼痛,且感到透不过气时,就要提高警惕。
心源性猝死比例最高
竞争性的高强度运动最受年轻人欢迎,也正是这些运动最易诱发潜伏着隐患的运动者猝死。加上不服输的心理,即使在剧烈运动中有轻微胸痛或其他不适也会坚持继续比赛,而这种不适是猝死前心脏超负荷工作的表现。
先天有缺陷的人,面对日常生活和正常锻炼时,看似健康的心脏还可以应对。但他们在进行强度过大的极限运动时,如进行马拉松运动时,会出现不耐受,全身耗氧量会大幅增加,同时交感神经兴奋,出汗和脱水导致体内电解质浓度变化,这些共同作用于心脏,加重本身就不健康的心脏的负担,从而诱使心脏病发。
不同年龄和地区的人群运动猝死的主要病因会有所差异。运动猝死主要病因涉及高血压、心肌梗死、心肌炎、马凡氏综合征、脑出血等。
其中,心源性猝死是中国健身人群运动猝死的主要病因,其次是脑源性猝死和其他疾病。早在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就在《我国大众健身人群运动猝死的调查研究》中指出,中国运动性猝死中心源性猝死占80.7%,脑源性猝死占17%。
上海体育研究所也作过同样的研究,在《上海和华东地区运动猝死调查研究》一文中,他指出“华东地区心源性运动猝死占87.5%,脑源性猝死占12.5%。
目前造成运动猝死的心源性疾病并不少,主要包括冠心病、肥厚型心肌病、冠状动脉先天异常、心肌炎、瓣膜性心脏病、心脏传导系统异常、特发性心肌肥厚、马凡氏综合征导致主动脉破裂、急性肺水肿等。
猝死与高强度运动有关
从近期媒体报道的运动死亡案例中可以发现,猝死几乎都与高强度运动有关,其中跑步占据第一位!
在有猝死案例的共22个运动项目中,运动猝死发生比例最高的项目分别是:跑步,占33.98%;足球,占10.68%;篮球,占8.74%。
年龄分布上,研究表明,中学生和大学生运动猝死病例最多,其次是退休人员。专家认为,猝死案例年轻人居多,与年轻人有关医学方面的体检和随访少,隐患不易被发现,但又偏爱高强度运动有关。
这不意味着人们应放弃锻炼!
正相反,“长期科学锻炼可以降低运动猝死风险。国外有研究表明,缺乏锻炼人群剧烈运动时心脏骤停的危险比平时升高56倍,而经常锻炼人群只升高5倍。”
体检至关重要!
如今医疗水平显著提高,专业运动机构都会定期对职业运动员进行各项身体检查,如心电图扫描、心电图运动平板实验、呼吸功能检测和尿液化验等,以尽可能消除各种潜在的危险。
对于普通运动人群而言,自己得主动去做相关检查。
运动者首先要确认有没有家族猝死疾病史。如马凡氏综合征就有遗传的可能。如果没有家族史,还要做有关医学方面的体格检查和随访,听专业医生给出的忠告,不可盲目进行运动计划,特别是高强度运动。
调查显示在社区义诊时发现,有不少长期坚持长跑的60多岁老人均无自觉症状,但进行心脏冠状动脉造影后发现,其中有半数患有隐匿型冠心病,“这些老人需要调整运动量,否则在运动中猝死的几率就会很大”。
掌握实时心率
心率是心肺状况的最直接体现,运动者要掌握自己的实时心率,当长时间处于高心率区间时,就必须减速休息,如果心率长时间难以平复就要考虑放弃运动。
一般情况下,健康青年人最佳运动强度时的心率为次左右;健康中老年人最佳运动强度时的心率为次左右;年老体质或者患者有慢性疾病时最佳运动强度约为次左右或再低一些。
除此之外,自我身体感觉也是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直观信号。即使心率正常,但出现眩晕、犯呕、脚步踉跄、四肢发软、呼吸困难等不良症状时,要果断休息,必要时要放弃运动和比赛。
本文开头的案例是一名男子在健身房跑步机上跑步之后,突然倒地,然后不治身亡。小编随便在网络上搜索一下,发现有非常多这样的案例。很多人跑着跑着就感觉身体不适,然后就晕倒了....或者跑步机使用不当,摔倒....
那么如何正确使用跑步机跑步呢?
先慢走慢跑再加速
在跑步机上跑步之前,要先做好热身运动,建议动态热身为主。热身的时间大概是五六分钟,另外上跑步机后要先慢走,再慢跑,然后才是快速的跑步,慢走和慢跑的时间加起来也在5、6分钟。
循序渐进可以让人体更加适应跑步的节奏。在跑步快结束的时候,也要逐渐减速,不能马上就停下来。
很多人跑到最后时刻已经很疲劳了,想马上停下来,但这个时候千万别立刻停止跑步。因为经过剧烈运动后,你的心跳会加速,心血管机能获得加强,以适应人体在跑步中的需要。运动时骨骼肌节律性收缩,对血管产生挤压作用,促进静脉血回流。
跑步结束后如果立刻停下,肢体中大量的静脉血淤积到经脉中,骨骼肌节律性收缩也会慢慢失去,大量血液会滞留在下肢的经脉中。血液回流减少,心脏输出量减少,心脏就会缺血。这种情况会导致大脑供血不足而产生的头晕,恶心,呕吐,甚至是休克等症状。如果此时跑步机还在运转的话,就容易就摔倒。
熟悉跑步机的各种功能
跑步机上有个‘制动按钮’,是可以迅速让跑步机停止工作的,这是一个应急按钮,一般不要去使用。如果跑步速度比较快,使用这个按钮很容易让人摔下来。
有些人对跑步机不熟悉,想减速不知道该怎么办,慌乱之下就容易摔下来。健身者一定要熟悉跑步机的各种功能,哪些按钮是用来做什么的,第一次去使用的时候,都要向教练咨询清楚。
注意室内空气流通
跑步机一般都是放在室内的。一定要注意室内空气的流通,否则跑步是很消耗氧的,健身者很容易缺氧造成昏倒等情况。除了空气流通外,如果室内外温度相差比较大,还要通过增减衣服的方式尽量弥补温度差,否则容易引起身体的不适。
连续跑步不要超过1小时
有些人为了减肥,以为跑得越多越好,其实过量跑步对身体是不好的。从强度来看,减去年龄的数字,是比较安全的每分钟的心率数字,如果是初跑者这个数字还需要再降低一些。跑步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心率数据,强度不要太大。
跑步机上连续跑步的时间不要超过1个小时,否则对膝关节等都会有伤害。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决定跑步时间,一次在40分钟左右比较合适。
不建议饿着肚子跑
跑步是比较消耗能量的,所以不建议在使用跑步机前饿着肚子。很多人是下班来健身房跑步,有人会饿着肚子跑,这对身体是很不好的。运动前半个小时前,要补充一些能量,比如吃面包这样的碳水化合物,还可以喝点牛奶。如果在跑步过程中觉得饿得头晕,要赶紧停止跑步喝点糖水,这样过个五六分钟就能恢复正常了。不过在跑步前也不能吃太多的东西,否则会给胃部造成很大的负担。
另外跑步的时候喝水也很有讲究,不能等渴了才喝水,要及时补充水分,也不能一下喝得太多,要少量多次地补充水分。
切忌疲劳“硬撑”
上跑步机跑步前要休息好,否则会因为过于疲劳而引起身体不适。如果觉得有些疲劳,要和教练进行沟通,让教练根据实际情况减少跑步的量,不要盲目坚持一定要完成制定的所有锻炼量,“硬撑”很容易会让身体出现问题。
不要穿得太少
现在很多人在跑步机上跑步,一定要穿得很‘运动’,往往会穿得太少,这样会比较容易生病。室内健身也要做好保暖工作,身体热的话锻炼效果也会好一些。如果天气比较冷,最好是跑完一段时间再脱外套,而不是一到健身房就把衣服都脱掉。
健身房教练应掌握急救知识
运动中如果有人突然倒地,周围人应第一时间触摸病人的颈部动脉,看有没有意识。如果心跳骤停,立即呼救急救,以每分钟不低于次的频率进行胸外按压,同时配合人工呼吸,用足倒地后的“黄金4分钟”。
在健身房,如果有人突然晕倒,作为第一目击者的教练员们应持“急救员证”上岗,在医生赶到之前,做好无缝连接的急救工作。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