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宝宝怎么被蚊子咬成这样啊”……之类的话题,在妈妈圈里交流开来。
夏天,作为妈妈,你准备好了吗?
虫咬性皮炎是夏季常见的皮肤病,这个季节,蚊虫又多起来了。
宝宝们一旦被盯上,全家人都不得安宁。很多宝宝一咬就起很大的包,又红又肿又痒,医学上称之为虫咬性皮炎。
医院工作的发小告诉我,最近她单位的小儿外科频繁接诊被蚊虫咬成“招风耳”、“小猪手”、“小猪蹄”的患儿。
“今年的蚊子真是太毒了,我的孩子在公园里才玩了一小会儿,就被蚊子咬了一个大包。”其中一位患儿的家长向医生诉苦道。
原来,当日一早,她带孩子在小区里散步,不经意间,孩子的耳朵就遭到了蚊子的攻击。
孩子年龄小不懂得表达,难受地直把耳朵往妈妈身上蹭,等到妈妈发现时,右耳朵已经变成了“招风耳”。妈妈看着很心疼,医院。
好在被叮咬的部位没有被挠破,也没有出现感染,医生观察后,表示治疗几天就能好。
最近蚊虫大军开始肆虐,小儿外科医生提醒广大家长:婴幼儿由于皮肤娇嫩且免疫力低下,在被蚊虫叮咬后,容易出现比较严重的症状。
看到这些照片,可能有些人会笑,但是在妈妈的眼里,真的是超级心疼,甚至想把那些蚊子们“满门抄斩”。
想要灭蚊,首先我们要了解蚊子的“底细”
蚊子是完全变态昆虫,它们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以及成虫四个阶段,只不过,由于蚊子的前三个阶段都是在水中进行的,不容易被我们观察到,所以我们看到的蚊子基本上都是成虫形态的。那么,蚊子的一生是如何度过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
第一阶段:蚊子卵
蚊子的幼虫学名孑孓,它的形态与蚊子完全不同,它没有翅膀,有一个大大的头和胸部,腹部第八节有一个呼吸管,在呼吸时,孑孓需要将腹部后端露出水面,由呼吸管直接的吸入氧气。
第二阶段:孑孓
从蚊子的卵孵化后,蚊子会以孑孓的形态生活在-7天(具体看温度,温度越高时间越短),在这个时间内,孑孓要经历4次蜕皮,每一次蜕皮,孑孓会长大一些。
孑孓在水中主要以浮游生物和有机碎片为食,比如藻类,在移动时,孑孓通常是通过尾部的弯曲作为驱动力,所以它的移动通常是跳跃性的。不过,在孑孓时期,蚊子的天敌有很多,比如蜻蜓的幼虫水虿,食蚊鱼等等都会以孑孓为食。第三阶段:蚊子的蛹
当孑孓在水中完成第四次蜕皮时,它就要成蛹了,蚊子的蛹大部分是孑孓第四次蜕掉的皮,由于此时它的头胸变小,所以恰好能够装下它蜕皮后的头和胸,成了一个圆形的块状物,而它的腹部依然在外面。
这是因为腹部是它的呼吸器官所在,所以它依然需要露出腹部来呼吸,而且腹部在外面来回的摆动依然能够让蛹在水中游动,看起来就像我们的标点符号“逗号”一样。
在蛹期,蚊子是不进食的,不过好在蛹期只有2-天,此时的蚊子体型变小,逐渐地露出水面,长出翅膀,此时,蚊子的终极形态形成,一个“吸血的小恶魔”诞生了。第四阶段:成虫
蚊子的成虫状态是我们最熟悉的了,每年的夏天它们总是无孔不入地叮咬人,让人防不胜防。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看,每年有约50多万人因为蚊子的叮咬死亡(主要是传染疾病),因此,在四害中,蚊子早已经超越了老鼠成为了新一代的“四害之首”。
蚊子的前三个阶段都是在水中度过的,其中卵和蛹期都不需要进食,只有孑孓期才会主动地进食,这三个阶段通常要用10-15天的时间,之后就可以“无法无天”了。
蚊子是双翅目蚊科下所有昆虫的统称,在世界范围内一共有超过种蚊子活跃着,几乎除了南极洲外,其他大陆上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在我们常见的蚊子中,主要以按蚊、库蚊以及伊蚊这三大类蚊子为主,其中,按蚊和库蚊是我国本土就有的,它们都有着昼伏夜出的习性,所以在我们小时候,白天几乎很少被蚊子叮到。蚊子靠什么追踪“猎物”?
蚊子的行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嗅觉系统。例如,雌蚊在交配后,需要利用嗅觉系统,感应宿主的化学气味,来定位并完成吸血补充能量;吸血后,又要利用嗅觉系统,感应环境中的化学气味来寻找产卵地点。
蚊子的嗅觉系统包括触角与下颚须,触角与下颚须上又有很多很小但形态各异的嗅觉感应器(简称嗅器)。例如已经发现的蚊子的嗅器,就有尖端毛状、平端毛状、锥形、腔锥形等。这些嗅器是蚊子感知周围环境中化学气味小分子的功能单位。
嗅器表皮上有很多细小的孔洞,化学气味小分子就利用这些空洞进入嗅器。在嗅器中有嗅觉神经树突分布,在神经树突表面分布着许多嗅觉受体蛋白,这些受体蛋白感知到化学气味小分子后将信息传递到昆虫大脑。大脑综合了各种信息后发出指令,从而影响到蚊子的行为。
你是“招蚊体质”吗?原来蚊子爱叮这4类人,希望你不在其中第1类:体温偏高的人
蚊子对外界温度的敏感度较强,体温偏高,正处于感冒发热阶段的人,更容易吸引蚊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