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道:有的温热病患者,汗出以后,随即又发热,脉象急疾躁动,其病势不仅没有因汗出而衰减,反而出现言语狂乱,不进饮食等症状,这叫什么病呢?
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岐伯回答说:这种病叫“阴阳交”,阴阳交是死症。
帝曰:愿闻其说。 黄帝说: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岐伯说:人所以能够出汗,是依赖于水谷所化生的精气,水谷精气旺盛,便能胜过邪气而出汗,现在邪气与正气交争于骨肉之间,能够得到汗出的是邪气退而精气胜,精气胜的应当能进饮食而不再发热。再次发热是邪气引起的,汗是精气形成的,如今出汗后身体又立即发热的原因,是邪气胜过了精气。不进饮食的病人,精气得不到继续补益而匮乏,这样就会无力抗邪而造成病邪留滞于体内,发展下去,病人的生命就危在旦夕了。《热论》中也曾说:“汗出而脉仍就躁乱盛大的,是死证。”现在其脉象不与出汗后的正常脉象相应,这是精气已经不能胜过邪气,死亡的征象已是很明显的了。况且狂言乱语是神志失常,神志失常是死证。现在已出现了三种死证,却没有一点生机,病虽可能因汗出而暂时减轻,但终究是要死亡的。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 黄帝说:有的病全身发热、汗出、烦闷,其烦闷并不因汗出而缓解,这是什么病呢?
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 岐伯说:汗出而全身发热,是因感受了风邪;汗出而烦闷没有缓解,是由于下气上逆所致,病名叫“风厥”。
帝曰:愿卒闻之。 黄帝说:希望你能详尽地讲给我听。
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 岐伯说:足太阳膀胱经主管诸阳之气,主管人的一身之表,所以足太阳膀胱经首先感受风邪的侵袭。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互为表里,表病则里必应之,足少阴肾经受太阳经发热的影响,其气亦从之而上逆,上逆便称为厥。
帝曰:治之奈何? 黄帝说:怎么治疗呢?
岐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 岐伯说:治疗时应同时针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表里两经,(刺足太阳膀胱经以泻风热之邪,刺足少阴肾经以降上逆之气,)并内服汤药。
帝曰:劳风为病何如? 黄帝说:“劳风”的病情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 岐伯说:劳风的受邪部位常在肺下,其发病的症状,使人头颈项足少阴肾经强直,头昏眩而视物不清,唾出粘痰似涕,恶风而寒栗,这就是劳风病的发病情况。
帝曰:治之奈何? 黄帝说:怎样治疗呢?
岐伯曰:以救俛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岐伯说:首先应使其胸中的肺气通畅,这样颈项就能俯仰自如。针刺足太阳膀胱经以引肾气外布,青年人(的肾气充盛,则水能济火,)三日可愈;中年人(精气稍衰,)须五日可愈;老年人(精气已衰,水不济火,)须七日始愈。这种病人,咳出青黄色粘痰,其状似脓,凝结成块,大小如弹丸,应使痰从口中或鼻中排出,如果不能咳出,就要伤其肺,肺伤则死。
帝曰:有病肾风者,面、胕痝然壅,害于言,可刺不? 黄帝说:有患“肾风”的人,面部、足部浮肿壅塞,妨害言语,这种病可以用针刺治疗吗?
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 岐伯说:虚证不能用刺。如果不应当刺而误刺,必伤其真气,使其脏气虚,五天以后,则病气复至而病势加重。
帝曰:其至何如? 黄帝说:病气至时情况怎样呢?
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 岐伯说:病气至时,病人必感到气短,时常发热,时常觉得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中干渴,小便色黄,眼睛下面浮肿,腹中鸣响,身体沉重,行动困难。如患者是妇女则月经闭止,心烦而不能饮食,不能仰卧,仰卧就咳嗽的很厉害,此病叫“风水”,在《刺法》中有所论述。
帝曰:愿闻其说。 黄帝说: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岐伯说:邪气之所以能够侵犯人体,是由于其正气先已虚弱。肾脏属阴,风邪属阳。肾阴不足,风阳便乘虚侵入,所以呼吸气短,时常发热而汗出。小便色黄,是因为小腹中有热。不能仰卧,是因为水气上乘于胃,使胃中不和。仰卧则咳嗽加剧,是因为水气上迫于肺。凡是水肿病人,眼睛下面先出现微肿。
帝曰:何以言? 黄帝说:为什么呢?
岐伯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岐伯说:水是属阴的,眼睛下面也是属阴的部位,腹部也是至阴所在之处,所以腹中有水邪的,必使眼睛下面的部位微肿。水邪之气上泛凌心,迫使脏真火之气上逆,所以口苦咽干,不能仰卧,仰卧则水气上逆而咳出清水。凡是有水肿病的人,都因水气上乘于胃而不能卧,卧则水气上凌于心而惊,逆于肺则咳嗽加剧。腹中鸣响,是胃肠中有水气窜动,其病本在于胃。若水迫于脾,则心烦不能进食。饮食不进,是水气阻隔于胃脘。身体沉重而行动困难,是因为胃的经脉下行于足部,水气随经脉下流所致。妇女月经不来,是因为水气阻滞,胞脉闭塞不通的缘故。胞脉属于心而下络于胞中,现水气上迫于肺,使心气不得下通,所以胞脉闭而月经不来。
帝曰:善。 黄帝说:好。
每日一味药麻黄1.利尿麻黄中含有大量的麻黄碱,麻黄碱有很强的利尿消肿功效,对食用水,盐水,尿素水之后的动物都表现出很强的利尿作用,但是对食用酒精后的动物却是相反的抑制排尿作用,因此,麻黄的利尿仅限于水分类,对酒精等有机成分类表现的是抑尿作用。2.调节血压麻黄碱是强效的升压成分,能同时升高使用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但是麻黄次碱和挥发性的油却表现出降血压的作用,还能扩张血管,因此很多药物制作时都添加了麻黄次碱,来达到降压的功效。3.兴奋神经麻黄碱对大脑,中脑及延脑,呼吸与循环中枢,均有兴奋作用,内服麻黄制剂后,表现如下:①全身温暖,心跳加快,末稍血管收缩,血压升高。②汗腺,唾液腺分泌增加。③缓解支气管和胃肠痉挛。④有促进膀胱内括约肌紧张和痉挛作用。4.松弛平滑肌麻黄中的多种生物碱都具有松弛平滑肌的作用,因此麻黄能治疗一下疾病:1、治疗哮喘:支气管平滑肌的松弛,能扩张支气管。2、缓解痛经:麻黄中的生物碱能抑制人的子宫平滑肌,能缓解痛经。3、治疗儿童遗尿症:增强膀胱括约肌麻黄能使膀胱三角肌和括约肌张力增加,排尿次数减少,因而能治疗儿童遗尿症。5.抗菌抗病毒麻黄挥发油对流感病毒(亚州甲型AR8)有抑制作用,用挥发油给鼠作治疗流感实验,平均存活期显著增加,平均肺损伤显著减低,有一定治疗效能。水煎剂和麻黄挥发油对多种细菌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对亚洲甲型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对小鼠感染甲型流感病毒PR8株有治疗作用。6.抗过敏麻黄的水提取物有抗过敏作用,麻黄有抑制致敏物质释放的作用。麻杏石甘汤能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致敏豚鼠肠管组胺的释放,缓解肠管的运动。因而临床使用麻杏石甘汤治疗过敏性、变态反应性疾病有效。7.抗肾衰麻黄于浸膏能使肾衰大鼠血液中肌酐、尿素氮下降,血钙上升。是由于抑制了肌酐和氧自由基的产生,从而明显地抑制甲基胍的形成,从而改善了肾功能。8.强心麻黄中所含的麻黄碱是一种强效的强心剂,其药用作用和肾上腺素差不多,能促进心肌收缩,心输出率增加,心率增快,使用过多时甚至或出现心率紊乱的现象。小故事:有个挖药的老人,无儿无女,收了一个徒弟。谁想,这个徒弟很是狂妄,才学会一点皮毛,就看不起师傅了。有的时候,卖药的钱也不交给师傅,自己偷偷花掉。师傅伤透了心,就对徒弟说:"你翅膀硬了,另立门户吧。"徒弟倒满不在乎:"行啊!"师傅不放心地说:"不过,有一种药,你不能随便卖给人吃。""什么药?""无叶草。""怎么啦?""这种草的根和茎用处不同;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记住了吗?""记住了。""你背一遍。"徒弟张口就背了一遍,不过,他背时有口无心,压根儿也没用脑子想。
干麻黄,可用来做药材从此,师徒分手,各自卖药。师傅不在眼前,徒弟的胆子更大了,虽然认识的药不多,却什么病都敢治。没过几天,就让他用无叶草治死了一个。死者家属哪肯善罢甘休,当时就抓住他去见县官。县官问道:"你是跟谁学的?"徒弟只好说出师傅的名字。
县官命人把师傅找来,说:"你是怎么教的?让他把人治死了!"师傅说:"小人无罪。""怎么能说你无罪?""关于无叶草,我清清楚楚地教过他几句口诀。"县官听了,就问徒弟:"你还记得吗?背出来我听听。"徒弟背道:"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县官又问:"病人有汗无汗?"徒弟答道:"浑身出虚汗。""你用的什么药?""无叶草的茎。"县官大怒:"简直是胡治!病人已出虚汗还用发汗的药,能不死人?"说罢,命人打了徒弟四十大板,判坐三年大狱。师傅没事,当堂释放。
徒弟在狱中过了三年,这才变得老实了。他找到师傅认了错儿,表示痛改前非。师傅见他有了转变,这才把他留下,并向他传授医道。打这儿起,徒弟再用"无叶草"时就十分小心了。因为这种草给他闯过大祸惹过麻烦,就起名叫作"麻烦草",后来又因为这草的根是黄色的,才又改叫"麻黄"。
立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