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bcs综合征合并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阳

Isaacs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自发性连续性周围神经兴奋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肌肉颤搐、肌强直及肌阵挛,安静及睡眠时不消失。典型肌电图表现为持续性自发性运动单位放电。本病可并发于副肿瘤综合征(多数为胸腺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国外报道大约40%患者合并电压门控性钾离子通道(voltagegatedpotassiumchannel,VGKC)抗体阳性,约26%患者合并乙酰胆碱受体(anti-acetylcholinereceptor,AChR)抗体阳性。目前少见Isaacs综合征合并AChR抗体相关报道,现报道2例Isaacs综合征合并AChR抗体阳性患者的诊治过程,以期提高对Isaacs综合征的认识。

患者1男性,69岁,因“四肢肌肉跳动4年”于年9月入院。患者于4年前出现持续性四肢肌肉颤搐,以下肢为重,睡眠时不消失。伴发作性四肢肌强直、痛性痉挛及全身出汗,发作时不伴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凝视等。此后,四肢肌肉跳动及肌强直进行性加重并逐渐向近端和躯干发展,严重时可累及头颈部,表现为脸部肌肉僵硬及突然张开不能闭合,伴颈部疼痛。患者偶有站立不稳,无眩晕、黑蒙及摔倒史。患者于3年前口服卡马西平(mg,3次/d),症状明显缓解,但因药物不良反应停用,后长期口服丙戊酸钠(0mg,3次/d),症状稍改善。家族史(-)。体检:神清,言语流利,记忆力、理解力、判断力、定向力、计算力无异常,颅神经(-),双上肢肌力正常,双下肢肌力5一级,四肢肌张力正常,四肢肌肉颤搐,深浅感觉检查无异常,指鼻试验(+),闭目难立征(+),双侧病理反射未引出。肌电图示右侧腓肠肌外侧头可见自发性二联、三联或多联运动单位放电,提示颤搐电位(图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血清肿瘤标志物、抗双链DNA抗体、抗核糖核蛋白(RNP)抗体、抗狼疮细胞(SM)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心磷脂、类风湿因子等未见异常。血尿检查未见金属中毒。抗核抗体1:00(++++)。血清AChR抗体3.12nmol/L(正常:0.50nmol/L)。血清检查抗y氨基丁酸B型(GABAB)受体抗体IgG为1:(++)。脑脊液检查:微量蛋白0.68g/L,有核细胞、IgG合成率等无异常。脑脊液抗GABAB受体抗体IgG为1:1(+)。血清及脑脊液接触蛋白相关蛋白-2(Caspr2)抗体、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LGI1)抗体、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抗体、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噁唑丙酸受体(AMPA1R)抗体、及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浦肯野细胞胞质抗体2型、抗神经核抗体3型、抗Hu、Ri、Yo、Ma、amphiphysin抗体均呈阴性。脑电图未见异常。胸部CT薄层增强扫描:左肺上叶尖后段肿块影,周围小结节,双肺门及纵膈淋巴结肿大。全腹部CT增强扫描:左肾上腺结节,提示转移瘤可能。头部磁敏感普通扫描+头部核磁三维普通扫描未见明显异常。PET肿瘤全身断层显像:全身多发性转移癌(左肺上叶,左肾上腺,纵隔淋巴结,左肺门淋巴结和腹膜后主动脉周围淋巴结)。左上肺行经皮穿刺肺活检术,病理活检提示恶性肿瘤,进一步免疫组化染色提示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灶性(+),CK散在(+),波形蛋白(vimentin,Vim)(+),Ki-67阳性细胞数50%,倾向肉瘤样癌。患者拒绝进一步诊治。

患者2女性,42岁,因“四肢肌肉跳动3个月”于年4月入院。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四肢肌肉颤搐,每日多次发作,每次持续数分钟至几十分钟不等,以双下肢为重,安静及睡眠时不消失,发作时不伴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凝视等。家族史(-)。体检:神清,言语流利,记忆力、理解力、判断力、定向力、计算力无异常。四肢肌张力正常,四肢肌力5级,深浅感觉检查无异常,共济失调(-),双侧病理反射未引出。肌电图可见右侧指总伸肌持续性自发性三联和多联运动单位放电,提示颤搐电位(图2)。实验室检查: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红细胞沉降率、肿瘤标志物、免疫学指标、血清肌酸激酶未见异常,病原微生物检查包括弓形虫、风疹病毒、单疱病毒、巨细胞病毒IgM均阴性。血清AChR抗体1.19nmol/L,血清和脑脊液Caspr2抗体、LGl1抗体、GABAB受体抗体、NMDAR抗体、AMPA1R抗体、抗二肽基肽酶6(DPPX)抗体、抗IgLON家族成员5(IgLON5)抗体均呈阴性。头颅MRI三维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检查示双肺多发斑片状条索影,多系炎症病变。腹部及妇科超声、PET/CT及脑电图未见明显异常。予丙戊酸钠(mg,2次/d)、卡马西平(mg,2次/d),左乙拉西坦(mg,2次/d),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30g,1次/d,连续5d)及甲泼尼龙琥珀酸钠(1g,1次/d,连续5d)冲击治疗,上述治疗后四肢肌肉颤搐仍存在,但较前改善。出院后继续口服丙戊酸钠(mg,2次/d)、卡马西平(mg,2次/d)、左乙拉西坦(mg,2次/d)及强的松片(60mg,1次/d),强的松片逐渐减量至停药(每周减5mg),4个月后门诊随访,诉四肢偶有肌肉跳动,较前明显减轻。

讨论

Isaacs综合征于由Isaacs首次详细描述。该病有其独特的临床和肌电图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肌颤搐、肌强直及肌阵挛,安静及睡眠时不消失,可累及颜面和躯干肌,严重者为全身性,部分患者可有多汗。典型肌电图呈自发持续性二联、三联或多联的运动单位放电活动,表现为强直性放电(-Hz)和(或)颤搐电位(60Hz)。部分也可见到纤颤、束颤电位,轴索损害、F波异常少见。部分Isaacs综合征患者可合并肿瘤,以胸腺瘤(伴或不伴有重症肌无力)多见,小细胞肺癌、淋巴瘤、浆细胞瘤、卵巢癌等也有报道。抗癫痫药物和免疫抑制剂通常可以缓解大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本文2例患者依据临床表现和肌电图改变均符合神经性肌强直诊断。目前认为Isaacs综合征少数为遗传性,但绝大多数系获得性,获得性以免疫性因素为主。文献报道,多数获得性神经性肌强直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VGKC抗体,少数患者中检测到AChR抗体,极少数患者存在抗Hu抗体。尽管目前有学者认为Isaacs综合征可能是一种由抗VGKC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但大部分患者未检测出相关抗体,因此,其他抗体介导该病发生是必然的,对抗体谱的进一步认识对临床诊断Isaacs综合征很有裨益。

目前国外已有Isaacs综合征合并AChR抗体阳性的报道。文献报道lsaacs综合征中检测到AChR抗体阳性患者中绝大部分都与重症肌无力和(或)胸腺瘤相伴(表1),然而,本文2例患者血清中虽均检测到AChR抗体阳性,但临床及肌电图表现均不符合重症肌无力,且均没有发现胸腺瘤。关于Isaacs综合征合并AChR抗体阳性的意义目前尚未明确。目前学界认为AChR抗体在Isaacs综合征中可能的意义有:(1)AChR抗体可能介导Isaacs综合征的发生。Vernino和Lennon指出在Isaacs综合征患者中检测到的AChR抗体均为神经节型,未发现骨骼肌型AChR抗体。Halbach等推测AChR抗体作用于AChR后可能通过改变ACbR构象,延长离子通道的开放时间或增加受体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从而引起周围神经兴奋性增加。(2)Isaacs综合征虽合并AChR抗体阳性,但AChR抗体可能不引起Isaacs综合征的发生,而是合并其他介导该病的抗体。例如本文中例1,该患者同时在血清中检测到AChR抗体和抗GABAB受体抗体阳性。Magnaghi等报道了GABAB受体分布于Schwann细胞,研究表明GABA作用于GABAB受体介导对乙酰胆碱释放的抑制作用,反之,GABAB受体抗体可导致乙酰胆碱释放增加从而引起周围神经兴奋性增加。大部分Isaacs综合征未检测出相关抗体,也许抗神经元抗体谱系的发现与扩展可为Isaacs综合征提供更多的诊断标志物。

本文中患者1合并肉瘤样癌,抗GABAB受体抗体阳性,且抗核抗体1:00(++++)。瘤样癌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具有高度侵袭性的恶性肿瘤。目前笔者仅检索到6例合并副肿瘤综合征及自身免疫性抗体的报道,其中包括1例僵人综合征和1例抗Hu抗体,文献汇总见表2;而Isaacs综合征、抗GABAB受体抗体及AChR抗体笔者未见在肉瘤样癌中报道。虽然该患者抗核抗体明显增高,但其他血清免疫指标无明显异常。且临床表现不符合结缔组织病。研究表明,正常人及恶性肿瘤患者中抗核抗体也可明显增高。

总之,Isaacs综合征合并血清AChR抗体阳性尚属罕见,应引起临床重视,并且Isaacs综合征可能合并其他少见的自身免疫性抗体及恶性肿瘤,应重视对Isaacs综合征抗体及肿瘤的筛查。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年6月第18卷第6期

作者:林静芳赵璧周东洪桢(医院神经内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mzwc.com/xjby/8493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