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毒,新型毒品的一种,又名甲基安非他明、去氧麻黄碱,是一种无味或微有苦味的透明结晶体,纯品很像冰糖,形似冰,故俗称冰毒。吸、贩毒者也称之为“冰”。
早期制备一般用麻黄素还原法,现今多采用全化学合成法,制备工艺较为简单,有“厨房毒品”之称。有胶囊、粉剂、小块等多种形式,可抽吸、鼻吸、口服或注射。该药小剂量时有短暂的兴奋抗疲劳等正向作用,在人体内的作用快而强,故其丸剂曾有大力丸之称。大剂量用药后会出现精神兴奋、性欲亢进,对食物和睡眠的要求降低,常导致激动不安和暴力行为。长期吸食可产生强烈的依赖性,一旦断药,会出现戒断症状。但较之海洛因等传统毒品,其戒断症状不很强烈。
作为正式毒品的冰毒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进入中国。被认为是新型毒品的代表,现今对其成瘾机制等的认知相对缺乏,治疗手段也极为有限。但其危害程度并不亚于传统毒品,联合国禁毒署的统计数字表明冰毒类毒品吸食者人数已经列世界第二位。
需要注意的是,该物质主体化学成分为甲基苯丙胺,但市面上的固体冰毒实际上是甲基苯丙胺盐酸盐,因此冰毒与甲基苯丙胺并不能完全等同。
冰毒的主要原料之一的麻黄起源和使用的都很早。作为传统中药,麻黄已经在中国使用了上千年之久。在年,作为麻黄主体成分的活性生物碱,麻黄碱被成功提取出来。而作为拟肾上腺素药,这种药物能兴奋交感神经,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血管,且有显著的中枢兴奋作用。与肾上腺素不同的是,麻黄碱可以口服,且作用时间更长,药效更强,适应症更广。用于治疗鼻粘膜充血时,效果更好、更快而且更持久。
年,罗马尼亚化学家Edeleano在德国柏林首次合成了麻黄素的类似物苯丙胺(amphetamine)。同年,日本化学家长井长义(NagaiNagayoshi)也从麻黄素中结晶提取出了苯丙胺(也有宣称是年),最早曾用于治疗肥胖症,因其可以保持头脑清醒并抑制食欲(至今治疗肥胖症的药物中也有苯胺类药物)。年(也有说年),日本化学家阿.雄贺多(A.ogata)或绪方章合成甲基苯丙胺,由于是麻黄素的副产物,一般称为伪麻黄素(伪麻黄素原意指甲基苯丙胺或苯丙胺存在争议)。
当时,人们并没有认识到它们严重的副作用。年,发现amphetamine可作为雾化剂吸入,用于解除鼻炎的阻塞症状,于是在年推出一种含有消旋安非他命,品名为Benzedrine的鼻塞吸入剂。年推出了片剂。
苯胺类药物的兴奋作用很早就被认知,据称从年起就有人为寻求感官刺激而吸食。在它作为吸入剂使用后不久,第一份发现它具有刺激神经,使人兴奋、不觉疲劳的作用的报告便已出台。不过,有意思的是,恰恰是这些“副作用”扩大了苯胺类药物的治疗范围。比如,甲基苯丙胺的中枢兴奋作用被用于提高嗜睡或疲惫状态下人的觉醒度,用于治疗发作性睡病;它的食欲抑制作用被用于减肥;其他可能的适应症还包括精神分裂、吗啡和可待因成瘾、尼古丁及酒精成瘾、哮喘、巴比妥酸盐中毒、感觉麻木、偏头痛、心脏传导阻滞、重症肌无力、肌强直、遗尿、痛经、梅尼尔氏病、疝气、小儿脑性瘫痪、小儿多动症、帕金森病和癫痫,等等。此时的甲基苯丙胺被认为是安全和有效,且没有成瘾性。虽然早在年,苯丙胺类兴奋剂的严重不良反应就已见报道,一份统计数字宣称20人中有6人出现心脏期前收缩和胸痛。但这份报告没有引起注意。
另外,由于苯丙胺具有较强的短时间内提升脑力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各国为提高士兵的士气和耐久力在军队内推广使用,无论同盟国或轴心国都在用,包括日本、德国、美国军队都有使用记录。像德军在炎热的北非沙漠曾用甲基苯丙胺作为兴奋剂以增加其作战效率。苯丙胺还被提供给必须超长时间工作的军需厂工人使用。最早是哪方首先开始的现已不可考,美国的可能性略大。还有报道称日本的“神风特攻队”悍不畏死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使用了兴奋剂。
战争结束后,大量苯丙胺从军队流入民间,尤其是日本,作为战败国,当时的日本国民心态极为复杂,部分是进行重建需要提神,而部分则是无法接受战败而极度沮丧,导致苯丙胺类物质在日本民众中的滥用,苯丙胺类药物成了日本当时最好的心理药物。据记载,年至年,日本有过吸食苯丙胺(日本称为觉醒剂)体验的高达万人以上,出现精神障碍的吸毒者推定为20万人,一般吸食者达55万人。也有史料称那个期间的日本有5-10%的民众吸食苯丙胺类兴奋剂。这被认为是日本毒品滥用的第一次高峰,也是苯胺类毒品历史上的首次大规模滥用。年日本政府颁布觉醒剂取缔法,禁止觉醒剂的生产和销售。
年,在中国重庆等部分地区为提高生产效率,有工人服用抗疲劳素片,后来证明是去氧麻黄素,年在内蒙、山西等多个省份也出现过吸食苯胺类药品的人群,人数据称达数万。其来源可能是二战结束后美国提供给民国政府的战争物资。
二战后,欧美也出现了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滥用的倾向,但与日本不同的是,欧美当时药用仍然居多数。但随着此类药物副作用报告的不断出现,美国联邦和各州政府相继禁止苯丙胺类兴奋剂片剂的非处方柜台销售,并规定它们只准在处方条件下使用,但有一个漏洞,就是并未禁止鼻用吸入剂,这也导致了后来鼻用吸入剂的滥用。据说当时为了防止这两种药品滥用,制药商们也想了一些对策,比如在制药的时候,往药里增加一些苦味或气味剂,但这一招根本制止不了越来越严重的滥用。吸食者将鼻用吸入剂用于口服,或者将鼻用吸入剂中的成分过滤后溶于酒精或咖啡中,以减少直接口服的刺激性。年报道发现了从鼻用吸入剂中直接提取甲基苯丙胺用于注射的例子。同年,美国药监局宣布苯丙胺和右旋苯丙胺类鼻用吸入剂限制于处方使用。
年,史密斯·克莱-法兰西公司对苯丙胺类兴奋剂的专利所属权到期,在欧美至少有六家公司立即生产该类药品。年,苯丙胺类兴奋剂处方用量达到最高峰,美国境内服食人数达万人次。年,美国的苯丙胺类兴奋剂产量达到亿片。同年,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毒品预防和控制综合法》(ComprehensiveDrugAbusePreventionandControlActof),将苯胺类兴奋剂列入二级管制品。明确指出,苯胺类虽可作为药物,但会“形成强烈依赖性”。
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的毒贩将盐酸取代硫酸进行固体加工,无意中制造出不再是以往的粉剂状,而是如冰块一样晶莹剔透的固体晶状物。这种固体甲基苯丙胺,即甲基苯丙胺盐酸盐。也就是当下通用的冰毒的主体。
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连续颁布多项法令,对苯丙胺系列药品的前驱体严加管制。如年美国联邦政府将2-苯基-丙酮列入易制毒化学品目录,年颁布了《联邦毒品类似物管制法》(FederalControlledSubstanceAnalogueEnforcementActof),年颁布《化学药品分遣和贩运法》(ChemicalDiversionandTraffickingActof)。颁布《冰毒控制法》(TheMethamphetamineControlActof)。这些法令也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制毒者重新寻找前体(指合成所需原料)来源。
年中国大陆首次发现“冰毒”(甲基苯丙胺),当年就缴获公斤,到年缴获数量猛增到16.吨,超过了以往十年缴获总和。
年11月25日联合国禁毒署在上海召开的国际兴奋剂专家会议上,一致认为苯丙胺类兴奋剂将逐步取代本世纪流行的鸦片、海洛因、大麻、可卡因等常用毒品,成为21世纪全球范围滥用最为广泛的毒品。
冰毒成分复杂,来源众多,各国各地区,甚至不同时期都有各自的名称。如在此系列毒品出现的早期,曾根据它的直接兴奋作用和主要成分称它为兴奋剂或苯胺类兴奋剂,日本人将其称之为“觉醒剂”。民国时期中国按其音译称之为安非他明(也有译为安非它明或安非他命)。随着该系列药物纯度的提高和该药品确实在少量使用时具有短暂的兴奋、抗疲劳作用,港台地区称其为“大力丸”,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也曾短时间使用这个称呼。冰毒成品出现后,毒贩们根据其外观称其为“Ice”,直译为“冰”,外界则通称为冰毒。
此外,冰毒还有很多“颇具”地方特色或时代特色的名字,比如美国它被称为Crank(曲柄,这个昵称据说源于旧金山摩托车黑帮,因为他们以摩托车的配件“曲柄”来形容甲基苯丙胺),Poorman’scocaine(穷人的可卡因),Speed(快速丸)和Biker’scoffee(摩托车手的咖啡,这两个可能是因为服用后经常会导致吸食者过度兴奋而疯狂飙车),最有名的一个大概算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Speedfreak(狂瘾)。一些禁毒主义者还曾提出Speedkill(刀锋杀手)进行毒品预防宣传,但也有一些人士批评这个毒品预防宣传标语反而导致了更大程度的滥用。
与海洛因相反,通过熏燃吸入冰毒所获得之感觉比静脉注射更为迅速和强烈(海洛因就是静脉注射),使人感到极度兴奋和快速振奋。冰毒在人体内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人的大脑中枢神经系统,迅速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兴奋性提高。此时吸毒者全身会出生一种难以形容的、腾云驾雾般和通电般的欣快感。吸毒者把这些体验形容为“飘”的感觉。同时还感到神清气爽、内心无比的欣快和欢愉、自信心和自我意识极大增强、精力旺盛,所有的疲劳消失、注意力集中、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迅速提高、活跃、精力异常的充沛,健康成人摄入1mg-5mg即可达到这种效果。如果适时的连续用药,这种亢奋的清醒状态可以持续数天。但药劲过后会感到头昏、精神抑郁、焦虑、激越,注意力减退,尤其是抑郁。用药量达10-30mg时即可能出现急性中毒。连续用药在产生耐药性的同时出现慢性中毒症状、并把它称为“苯丙胺中毒性精神病”。
几个方面可以解释冰毒的作用机理,从离子平衡而言,冰毒进入人体后与细胞内的钠、钾、钙等离子结合形成相对稳定的团簇结构,并引发了细胞内外离子动态平衡。由于钾离子大量存在于细胞内液,而钠离子则大量存在于细胞外液,团簇形成后钠的电荷下降比钾的电荷下降的速率快,原有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荷的情况被打破,神经接收到电信号刺激即产生兴奋;另一方面,钠离子的内流会造成血管痉挛,造成血压升高,心肌细胞含水量增多。钾、钠离子在细胞膜间反向运输方式会使体内ATP合成增多,使组织细胞得到比原有水平更多的营养补充,有机体获得更加旺盛的活动能力,这也是甲基苯丙胺服用后人长时间感觉不到累的原因。而同时,钾的流失即细胞内血清钾的流失,造成静息电位负值的减少使静息电位与阈电位的距离减小,因而引起兴奋所需的剌激也较小,所以一般冰毒急性中毒猝死的人相当比例是因为心跳过快、心律失常、心力衰竭。
从激素角度来说,冰毒通过刺激中枢和外周的神经末梢释放单胺类神经递质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并阻断递质的再摄取,使突触间隙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上升而起作用。正常情况下,单胺类神经递质可通过单胺氧化酶(monoamine,MAO)的作用而产生一系列产物由尿排除。MA可抑制MAO活性,使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代谢受到抑制,血中浓度增高,导致脑内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积聚而产生神经和精神作用。
冰毒成瘾后在生物体内各部分的含量分布不一,大鼠实验表明,冰毒在成瘾组的脾、肺、眼中含量明显低于戒断组,而在心、肝、肾、脑、肌肉、睾丸中含量略高于戒断组;成瘾组中各器官冰毒含量分布依次为肝、脾、肾心、肺脑、肌肉、睾丸眼球,而戒断组含量顺序依次为肝、脾、肺、肾心脑、肌肉、睾丸眼球。
另外,已经发现女性吸食冰毒具有比男性成瘾早、成瘾快、依赖性强的特点,其原因可能在于女性吸食冰毒后会出现核突触蛋白附近三种单核苷酸的多态性,而在男性体内却没有发现类似现象;而谷胱甘肽-S-转移酶M1(GSTM1)与抑制多巴胺引起的精神分裂症密切相关,女性甲基苯丙胺成瘾者GSTM1基因的缺失明显比男性高,这也从基因水平预示了女性吸食比男性更易患精神分裂症。
冰毒滥用时间、剂量对心脏有影响,随着滥用时间的延长、剂量的增加,心电图异常的比率明显增加,说明冰毒依赖能造成心肌缺血的改变,根本是对心肌细胞的直接损害。而且心肌细胞会逐渐出现心肌肥厚、纤维化和心律失常等,还会有局灶性断裂,部分心肌线粒体变性、肌原纤维溶解及肌细胞变性坏死。因冰毒吸食过量导致心肌缺血而猝死的病例已不鲜见。
冰毒成瘾尚无有效药物可以治疗,多年来临床对冰毒成瘾的治疗主要局限在对症治疗上,使其复发率居高不下(最低的统计数字是83%复吸)。现今研究的重点应从对症治疗转移到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帮助患者戒断药物,并结合积极的心理教育预防患者复吸。尤其是后者,在身体依赖消除后,心理依赖则成为影响戒断的主要因素。加之由于毒品导致的社会和亲朋对吸食者的疏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戒毒的成败在于心理因素。据估计,超过60%的吸食者在戒除过程中都出现过恐惧、逃避的心理,不少人甚至用自残的方式来减轻躯体或心理的痛苦。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因素和心理关怀的作用就会凸显。
当然,药物治疗是重要的一环,与很多人认为的不同,这些药物的主要作用是使吸食者停止或减少冰毒的滥用,而不是直接逆转已经在滥用者身上出现的认知缺陷或其他临床表现。能治疗其他成瘾病症的药物也经常可以用于这方面。像安非他酮,它是一种有一定兴奋性能的抗抑郁药,也是一种有效的戒烟药物,其药理作用是通过抑制突触间隙多巴胺的重吸收和促进多巴胺的神经传递,由此推测它可能会减轻药物的戒断症状。美沙酮也可以,但一定需要防止治疗药物成瘾。已经发现有戒断者试图戒除冰毒结果必须长期使用美沙酮。
冰毒的危害早已有所显示,早在年,32国统计数字既已表明,有21国的苯胺类制剂滥用人数已超过海洛因和可卡因滥用人数之和,问题最突出的日本和韩国,其滥用人数为海洛因和可卡因之和的7倍。
由于冰毒的毒性作用,滥用冰毒将对滥用者的重要生命器官和精神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其中尤以精神系统的损害为甚。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大多数冰毒成瘾者思想苦闷、性格扭曲、意志消沉、人格变异、精神偏执心胸狭窄、行事孤僻、人际关系破裂,以致对生活失去了兴趣,逐步走向死亡。而且,虽然不同地区毒品价格有差异,但由于吸毒者成瘾后对毒品需求的难以中断性及其无以节制的觅药行为,使作为家庭结构中的物质要素即家庭经济崩溃,家庭解体加速。同时,由于毒品的毒性导致吸毒者心理变态,精神颓废,道德沦丧,失去对子女的义务感和责任心。使子女身心倍受摧残,埋下不幸家庭的远期隐患。更重要的是,作为中枢兴奋剂,其滥用可导致各种暴力行为,包括杀人和强奸等。调查研究表明,10.2%的冰毒滥用者出现过攻击他人的暴力行为,30.4%出现过性冲动,5.4%发生过性暴力行为。
研究发现,吸食冰毒与高危性行为具有显著相关性,无论同性或异性性行为。比如,男男之间吸食冰毒后发生高危性行为,包括无保护性肛交、多性伴、持续性性交及安全套使用率低的比例高达84%,这会大幅度增加包括梅毒及HIV等的感染率,造成相关性传播疾病的进一步蔓延。另外,女性吸食者在因吸毒导致的经济窘迫和急于止瘾的情况下,加之提高兴奋度和娱乐场所社交性等原因,相当比例的女性吸食者有“以淫养吸”的行为,有报道称最高可达80%。而这种行为又会加剧包括梅毒等STI/HIV由吸毒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从而引发更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和东南亚诸国是冰毒的重灾区,被认为囊括了世界上几乎95%的冰毒非法生产与贩运。据估计截止至7年,全球约有万-万冰毒滥用者,而东亚和东南亚就约占-万。而在中国,4年时统计冰毒吸食者人数达84.7万名,同比年上升42.1%,占吸毒人员总数的34.2%,部分省份,如山东省,冰毒吸食者已达全部吸毒人员总数的95%左右。其他各大洲也好不了多少,以美国为例,4年“一生冰毒滥用率”,即12岁以上的人曾经吸食过的有1万(占美国人口总数的2.9%),年这一比例升至6.3%。
据年联合国毒品与犯罪问题办公室发布的报告显示,冰毒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滥用毒品,全球滥用人数约万,仅次于大麻。年,中国缴获冰毒片剂总量高达12吨,其中87.9%来自著名的“金三角”;而中国国内制造冰毒的案件达到了起,同比增加17.2%。
冰毒对于社会和个人均具有严重危害,各国政府对于此类毒品一律持严厉打击态度,这与传统毒品的大麻和可卡因不同。中国刑法明确规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甲基苯丙胺五十克以上,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非法持有甲基苯丙胺五十克以上,处七年以上有期徒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非法持有甲基苯丙胺十克以上不满五十克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由于毒品纯度可能不同,刑法也明确表示,“毒品的数量以查证属实的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的数量计算,不以纯度折算”。世界其他国家也是,比如美国早在年即通过《甲基苯丙胺综合管制法》,严格限制含麻黄碱类药物的销售,并建立电子跟踪系统以控制个人购买。而为了限制冰毒可能的生产,密歇根州甚至规定,除了限制消费者购买的感冒药数量,还会对制冷机器进行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