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生理学的任务是研究:
A.机体物理化学变化的规律B.机体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规律
C.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D.机体细胞的正常功能
E.系统与器官的功能关系
2.内环境是指:(年/年燕)
A.细胞内液B.细胞外液
C.组织液D.血液
3.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是:
A.组织液B.淋巴液
C.细胞内液D.血浆
E.脑脊液
4.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真题)
A.细胞外液的物理化学因素保持着动态平衡
B.细胞内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C.细胞外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D.细胞内液化学成分相对稳定
E.细胞外液化学成分相对稳定
5.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年燕)
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D.负反馈
6.下列哪项不是体液调节的特点:
A.反应速度慢B.作用范围广泛
C.作用持续时间长D.反应迅速而准确
E.参与维持机体的稳态
7.由受控部分发出、影响控制部分活动的信息称为:
A.反馈信息B.参考信息
C.控制信息D.偏差信息
E.前馈信息
8.维持机体稳态的调节过程属于:
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D.正反馈调节
E.负反馈调节
9.下列过程属负反馈调节的是:(年燕)
A.分娩B.血液凝固
C.降压反射D.排尿反射
10.下列哪项不属于正反馈:(年/年燕)
A.排尿反射B.射精
C.血液凝固D.动脉血压调节
二、填空题
1.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大致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不同的水平。(年燕)
2.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有、和,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年燕)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其结构基础是。
4.根据反射形成的过程和条件不同,反射可以分为和两种类型。
5.反馈调节有和两种形式,机体调节中最为常见的是。
三、名词解释
1.内环境2.稳态
3.反射4.体液调节
5.神经-体液调节6.正反馈
7.负反馈
四、简答题
1.简述机体生理功能反馈调节的类型及意义。
2.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单项选择题
1.单纯扩散与易化扩散都属于被动转运方式,其主要区别在于前者:
A.从膜的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
B.不消耗ATP
C.不需要蛋白质的帮助
D.主要转运小分子物质
E.具有一定的扩散速度
2.二氧化碳的跨膜转运方式是:(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真题)
A.单纯扩散B.经通道易化扩散
C.经载体易化扩散D.继发性主动转运
E.原发性主动转运
3.不属于易化扩散的特点是:
A.特异性B.竞争性抑制
C.饱和性D.需膜蛋白帮助
E.主动消耗ATP
4.下列哪一项不是经载体易化扩散的特点:(年燕)
A.饱和现象B.竞争性抑制
C.结构特异性D.门控特性
5.属于原发性主动转运的跨膜物质转运方式为:(年燕)
A.Na+内流B.K+外流
C.Na+-K+泵D.CO2扩散
6.钠泵的化学本质是:
A.糖蛋白B.脂蛋白
C.糖脂D.钠-钾依赖式ATP酶
E.通道蛋白
7.Na+泵的作用是:(年燕)
A.泵出3个Na+,摄入2个K+
B.泵出2个Na+,摄入3个K+
C.泵出3个K+,摄入2个Na+
D.泵出2个K+,摄入3个Na+
8.关于Na+泵生理作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真题)
A.Na+泵活动使膜内外Na+、K+呈均匀分布
B.将Na+移出膜外,将K+移入膜内
C.建立势能储备,为某些营养物质吸收创造条件
D.细胞外高Na+可维持细胞内外正常渗透压
E.细胞内高K+保证许多细胞代谢反应进行
9.肠上皮细胞由肠腔吸收葡萄糖的过程属于:(年临床执业医师真题)
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D.出胞
E.入胞
10.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的共同点是:
A.转运的物质都是离子或小分子B.细胞本身都需要消耗能量
C.均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侧转运D.需膜蛋白的帮助
E.转运的物质都是非脂溶性的
11.细胞膜对物质的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
A.转运脂溶性物质B.转运离子和小分子物质
C.需膜蛋白质帮助D.需消耗能量
E.转运量大
12.下列属于出胞作用的是:
A.细胞内水分渗出B.K+外流
C.细胞吞噬异物D.O2进出细胞
E.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
13.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年临床执业医师真题)
A.单纯扩散B.经通道易化扩散
C.经载体易化扩散D.主动转运
E.出胞
14.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与下列哪种功能无关:
A.载体转运B.单纯扩散
C.通道转运D.主动转运
E.受体功能
15.下列哪些信号不属于第二信使:(年燕)
A.IP3B.cAMP
C.激素D.cGMP
16.细胞内液中主要的阳离子是:(年临床执业医师真题)
A.Na+B.Ca+
C.K+D.NH4+
E.Fe2+
17.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称为:
A.动作电位B.静息电位
C.跨膜电位D.阈电位
E.局部电位
18.细胞在安静时,细胞膜表面任何两点间的电位:
A.为零电位B.不相等
C.相等D.为负电位
E.为正电位
19.细胞安静时,将一电极置于细胞膜外,另一微电极插入细胞膜内,可测得膜内电位:
A.为正电位B.与膜外电位相等
C.较膜外电位高D.较膜外电位低
E.为零电位
20.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从-70mV到-90mV的过程属于:(年燕)
A.去极化B.超极化
C.极化D.复极化
21.与静息电位形成有关的因素是:
A.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
B.静息时膜对K+通透性大
C.静息时膜对Na+通透性极小
D.细胞内带负电荷的有机物不能通过细胞膜
E.以上都是
22.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主要是:(年燕)
A.K+外流B.K+内流
C.Na+内流D.Na+外流
23.静息电位接近于:(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真题)
A.钠平衡电位B.钾平衡电位
C.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和D.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差
E.锋电位与超射之差
24.细胞在安静时,K+外流达到K+的平衡电位时:
A.细胞内外K+浓度相等B.细胞外K+浓度高于膜外
C.膜内外电位差为零D.膜内电位为正
E.K+净移动为零
25.动作电位下降支是由于:(年临床执业医师真题)
A.K+内流B.Cl-内流
C.Na+内流D.K+外流
E.Ca2+内流
26.动作电位不具有的特点是:(年燕)
A.“全或无”B.不衰减传播
C.可总和D.脉冲式发放
27.关于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描述,正确的是:(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真题)
A.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刺激时出现的快速而不可逆的电位变化
B.在动作电位的去极相,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外正内负
C.动作电位的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
D.动作电位的大小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
E.不同的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值都相同
28.细胞外液中Na+浓度升高,动作电位峰值将:(年燕)
A.不变B.升高
C.降低D.先升高后降低
29.关于刺激的阈值的叙述,正确的是:(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真题)
A.刺激强度不变时,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短作用时间
B.刺激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不变时,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C.是组织发生兴奋的重要指标
D.阈值与兴奋性成正变
E.是引起膜对K+通透性突然增大产生阈电位的刺激强度
30.刺激引起动作电位的基本条件是使膜电位达到:
A.锋电位B.局部电位
C.阈电位D.后电位
E.负电位
31.细胞在安静状态受到阈下刺激时可产生:
A.静息电位B.动作电位
C.阈电位D.局部电位
E.最大电位
32.下列哪项属于局部电位的特点:(年燕)
A.“全或无”现象B.脉冲式
C.总和效应D.不衰减性传导
33.可兴奋细胞兴奋时共有的特征是产生:
A.收缩反应B.神经冲动
C.分泌活动D.反射活动
E.动作电位
34.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年燕)
A.刺激时间B.刺激频率
C.阈值D.强度-时间变化率
35.关于刺激与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组织受到刺激必然发生反应
B.组织一旦发生反应就出现兴奋活动
C.反应必须有中枢神经参与
D.同样的刺激作用于同一组织反应必然相同
E.细胞受刺激后活动由弱到强叫做兴奋
36.在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捣毁青蛙的脊髓后:
A.反射、反应都消失B.反应存在,反射消失
C.反射存在,反应消失D.反射、反应都存在
E.反射、反应都正常
37.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的神经递质是:(年燕)
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
C.乙酰胆碱D.多巴胺
38.关于骨骼肌收缩机制,正确的是:
A.粗肌丝缩短B.细肌丝缩短
C.粗肌丝、细肌丝均缩短D.粗肌丝和细肌丝互相滑行
E.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
39.骨骼肌收缩时,下列哪种结构不缩短:
A.肌纤维B.肌小节
C.暗带D.明带
E.H区
40.骨骼肌收缩时,下列哪种结构缩短:
A.粗肌丝B.细肌丝
C.暗带D.明带
E.以上都是
41.肌肉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是:
A.肌丝滑行B.ATP酶的活性
C.动作电位D.终池逆浓度差摄回Ca2+
E.肌浆内Ca2+浓度的变化
42.在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中起关键作用的离子是:(年临床执业医师真题)
A.Na+B.K+
C.Ca2+D.Mg2+
E.Cl-
43.肌肉两端被固定,给予一次刺激时肌肉产生的收缩称为:
A.等长收缩B.等张收缩
C.不完全强直收缩D.完全强直收缩
E.最大收缩
44.骨骼肌发生强直收缩主要取决于:
A.刺激强度B.刺激频率
C.刺激时间D.刺激性质
E.肌肉收缩能力
45.以下关于强直收缩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既可发生在前一收缩的收缩期,也可发生在前一收缩的舒张期
B.是在体骨骼肌的主要收缩形式
C.强直收缩产生的张力大于单收缩
D.刺激的频率越快,越容易产生强直收缩
E.以上都是
46.以下不需要细胞耗能的生理过程有:
A.动作电位上升支和下降支的形成
B.肌肉的收缩过程C.肌肉的舒张过程
D.Na+、K+逆浓度运转E.出胞和入胞作用
二、填空题
1.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液态,其中镶嵌着具有特殊功能的。
2.细胞膜转运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的方式是,细胞膜通道转运的物质是。
3.影响单纯扩散的主要因素有和。
4.细胞膜的易化扩散方式有和两类。
5.载体转运的特点有、和。
6.被动转运包括和两类。
7.细胞膜逆浓度差转运物质的方式称为,需要消耗。
8.细胞膜转运小分子或离子的方式有单纯扩散、和;细胞的大分子或团块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为。
9.细胞处于静息状态的标志是,细胞兴奋的标志是。
10.膜电位从-90mV变化到-mV称为,膜电位为内正外负时称为,膜电位从+30mV变化到-70mV的过程称为。
11.安静时K+向膜外扩散属于,神经递质的释放属于。
12.静息电位是接近于离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动作电位上升支的主要原因是。
13.动作电位的特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脉冲式三个方面。(年燕)
14.刺激引起机体产生反应,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
和。(年燕)
15.机体感受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年燕)
16.可兴奋细胞通常是指、和。
17.衡量细胞兴奋性的指标是,二者成关系。
18.细胞兴奋后将出现一系列周期性变化,包括、、和。(年燕)
19.神经-骨骼肌接头的兴奋传递包括三个环节,终板电位是一种电位。
20.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单位是。
21.组成粗肌丝蛋白质是,组成细肌丝主干的蛋白质是,钙离子的受体蛋白是。
22.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耦联因子是__________,其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年燕)
23.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称为,张力增加而长度不变的收缩称为,在体骨骼肌的收缩几乎都是。
24.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有、和。
25.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与肌肉的前负荷呈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后负荷与肌肉的缩短速度呈关系。
三、名词解释
1.易化扩散2.主动转运
3.原发性主动转运4.继发性主动转运
5.极化6.去极化
7.静息电位8.动作电位
9.兴奋性10.阈电位
11.兴奋-收缩耦联12.强直收缩
13.等长收缩14.等张收缩
四、问答题
1.细胞膜转送物质的方式及其转运的物质有哪些?各种形式有何特点?
2.简述钠泵的本质、激活条件、作用及生理意义。
3.静息电位是怎样形成的?
4.动作电位是怎样形成的?
5.比较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
6.电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引起的骨骼肌收缩经历了哪些生理过程?
7.说出前负荷和后负荷的概念及其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第三章血液
一、单项选择题
1.正常人体的血液总量占体重的:(年临床执业医师真题)
A.45%B.16%
C.10%D.8%
E.6%
2.50kg体重的正常人体液量与血量分别为:
A.40L与3.5LB.30L与4.0L
C.20L与2.5LD.30L与2.5L
E.20L与1.5L
3.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真题)
A.纤维蛋白原B.α1-球蛋白
C.α2-球蛋白D.白蛋白
E.γ-球蛋白
4.细胞内外液的渗透压范围:(年临床执业医师真题)
A.~mmol/LB.~mmol/L
C.~mmol/LD.~mmol/L
E.~mmol/L
5.机体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通常具有相同理化参数的是:(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真题)
A.钠离子浓度B.钾离子浓度
C.电解质渗透压D.胶体渗透压
E.总渗透压
6.决定血浆pH(值)最重要的缓冲对是:(年临床执业医师真题)
A.KHCO3/H2CO3B.NaHCO3/H2CO3
C.K2HPO4/KH2PO4D.Na2HPO4/NaH2PO4
E.蛋白质钠盐/蛋白质
7.正常成人血浆蛋白中,白蛋白/球蛋白的比值约为:
A.1:1.5~2.5B.1.5~2.5:1
C.1:5D.5:1
E.1:2.5
8.有关血浆蛋白生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参与机体的防御功能B.参与血液凝固
C.主要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D.参与维持九月血浆总渗透压
E.协助运输激素、脂质、离子、维生素等物质
9.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是血清中无:(年燕)
A.凝血因子B.纤维蛋白原
C.球蛋白D.纤维蛋白
10.红细胞的主要作用:(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真题)
A.吞噬功能B.免疫功能
C.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D.生理性止血
E.防御功能
11.红细胞能运输O2和CO2是因为红细胞:
A.膜上有相应受体B.含大量血红蛋白
C.富有弹性D.具有悬浮稳定性
E.具有可塑性
12.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差会发生:
A.溶血B.血栓形成
C.叠连加速D.凝集
E.出血时间延长
13.下列哪项可引起红细胞沉降率减慢:(年燕)
A.红细胞叠连B.球蛋白增多
C.纤维蛋白原增多D.白蛋白增多
14.红细胞在0.6%~0.8%盐溶液中其形态:
A.不变B.膨大
C.皱缩D.先变小后变大
E.先变大后变小
15.如果某人的红细胞在0.5%NaCl溶液中完全溶解,说明其红细胞:
A.脆性正常B.脆性小,抵抗力大
C.脆性大,抵抗力小D.脆性小,抵抗力小
E.脆性大,抵抗力大
16.含铁最多的食物是:(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真题)
A.大米B.鸡蛋
C.牛奶D.豆类
E.动物肝脏
17.维生素B12的吸收减少会引起哪一种贫血:
A.再生障碍性贫血B.小细胞性贫血
C.巨幼红细胞性贫血D.缺铁性贫血
E.以上都不是
18.母乳喂养小儿,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需补充:(年临床执业医师真题)
A.叶酸+维生素B12B.铁
C.维生素DD.维生素E
E.维生素C
19.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产生的主要部位是:(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真题)
A.肝B.肾脏
C.脾D.骨髓
E.血液
20.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主要是促进:
A.小肠吸收维生素B12B.睾丸分泌雄激素
C.红细胞生成D.贮血库释放红细胞
E.血小板生成
21.我国正常成人白细胞总数为:
A.(4.0~10.0)×/LB.(3.0~4.0)×/L
C.(5.0~8.0)×/LD.(6.0~8.0)×/L
E.(4.0~10.0)×/L
22.正常人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最多的是:(年燕)
A.中性粒细胞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D.单核细胞
23.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主要会引起下列哪种细胞增多:
A.单核细胞B.巨噬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D.中性粒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
24.下列哪种白细胞在患寄生虫病时明显增加:
A.嗜酸性粒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
C.中性粒细胞D.淋巴细胞
E.单核细胞
25.我国正常成人血小板的正常值为:
A.(50~)×/LB.(~)×/L
C.(~0)×/LD.(50~)×/L
E.(50~0)×/L
26.下列哪项不是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A.黏附B.聚集
C.释放D.吸附
E.免疫
27.参与生理性止血的血细胞主要是:
A.红细胞B.白细胞
C.淋巴细胞D.血小板
E.中性粒细胞
28.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不包括:(年燕)
A.血管收缩B.止血栓形成
C.血液凝固D.纤维蛋白溶解
29.有关血液的正常参考值,正确的是:
A.血红蛋白(男)~mg/L
B.红细胞比容(男)40~50mg/L
C.白细胞总数(4.0~10.0)×/mL
D.血小板数(10~30.0)×/mL
E.血液pH值7.4±0.05
30.下列凝血因子中,不属于维生素K依赖性的是:(年临床执业医师真题)
A.VIIB.X
C.VIIID.IX
E.II
31.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起始于:(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真题)
A.组织受伤后释放组织因子IIIB.凝血酶的形成
C.第XII因子被激活D.血小板第3因子的释放
E.第X因子被激活
32.内源性凝血途径首先启动的凝血因子是:(年燕)
A.XIB.XII
C.VD.X
33.内源性凝血途径与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根本区别:
A.参与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不同
B.前者发生在体内,后者发生在体外
C.前者只需体内因子,后者只需体外因子
D.前者发生在血管内,后者发生在血管外
E.前者由FXII启动,后者由FIII启动
34.肝素抗凝血的主要机制是:(年临床执业医师真题)
A.抑制X因子的激活B.增强抗凝血酶III的活性
C.去除Ca2+D.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E.抑制血小板的作用
35.枸橼酸钠(柠檬酸钠)抗凝的机制是:(年燕)
A.去除了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B.破坏了血浆中凝血酶原激活物
C.去除了血浆中的Ca2+D.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
36.具有体内外抗凝血作用的药物是:(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真题)
A.肝素B.维生素K
C.铁剂D.叶酸
E.维生素B12
37.外科手术时用温热盐水纱布压迫止血是为了:
A.使凝血因子增多B.使血浆中抗凝血物质增多
C.使血小板增多D.使血浆变黏稠
E.利用粗糙面激活凝血因子并能加速酶促反应
38.ABO血型分型依据是指:(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真题)
A.RBC膜上所含特异性抗原的种类
B.RBC膜上所含特异性抗体的种类
C.RBC膜上所含特异性受体的种类
D.血浆中所含特异性抗体的种类
E.血清中所含特异性抗体的种类
39.AB血型人的红细胞膜上和血清中分别含:(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真题)
A.A、B抗原和抗A、抗B抗体
B.B抗原和抗B抗体C.A抗原和抗B抗体
D.B抗原和抗A抗体E.A、B抗原,不含抗A、抗B抗体
40.某人血浆中含有抗A、抗B抗体,则此人的血型可能是:(年临床执业医师真题)
A.A1型B.B型
C.AB型D.A2B型
E.O型
41.某人的红细胞在抗A分型试剂凝集,其血型可能是:
A.A型或O型B.AB型或O型
C.B型或O型D.A型或AB型
E.B型或AB型
42.某同学做血型鉴定时,滴入A型标准血清未见RBC凝集反应,滴入B型标准血清后,出现RBC凝集反应。该同学血型为:(年燕)
A.A型B.B型
C.AB型D.O型
43.一供血者为A型,在交叉配血时与某受血者主侧发生凝集,次侧不凝。问该受血者是何血型:
A.O型B.AB型
C.A型D.B型或AB型
E.B型
44.某人的红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凝集,该人血型是:(年/年燕)
A.B型B.O型
C.AB型D.A型
45.献血者血型为O型,受血者血型为B型,交叉配血结果为:
A.主侧凝集、次侧不凝集B.主侧、次侧均凝集
C.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D.主侧、次侧均不凝集
E.以上都可以
46.保存期内的全血最重要的有效成分是:(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真题)
A.红细胞B.白细胞
C.血小板D.凝血因子
E.免疫球蛋白
47.通常将红细胞上含有哪种抗原者称为Rh阳性:
A.D抗原B.c抗原
C.E抗原D.e抗原
E.C抗原
48.某人血清中无抗A、抗B抗体,红细胞膜有D抗原,其血型是:
A.AB型,Rh阴性B.O型,Rh阳性
C.AB型,Rh阳性D.O型,Rh阴性
E.A型,Rh阴性
49.Rh血型的特点不包括:(年燕)
A.人血清中不存在抗Rh的天然抗体
B.Rh的抗体是IgG
C.Rh阴性受血者在第一次接受Rh阳性血液后即可产生输血反应
D.Rh阴性母亲怀第一胎Rh阳性胎儿时很少出现新生儿溶血
50.新生儿溶血可发生在:
A.Rh阳性母亲所生Rh阳性婴儿
B.Rh阳性母亲所生Rh阴性婴儿
C.Rh阴性母亲所生Rh阴性婴儿
D.Rh阴性母亲所生Rh阳性婴儿
E.以上都可以
二、填空题
1.血液由和悬浮于其中的组成。(年燕)
2.血细胞比容的正常值男性为,女性为。
3.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于,血浆胶体渗透压是由血浆蛋白质特别是血浆蛋白中所形成的渗透压。
4.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影响水分的正常分布,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影响水分的正常分布。
5.正常人血浆中的pH值为。
6.我国健康成人血红蛋白含量的正常值男性为g/L,女性为g/L。
7.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和。
8.红细胞具有、和等生理特性。(年燕)
9.正常成人造血部位在。
10.红细胞的生成原料主要是和;其分裂和生长需要成熟因子和参与。
11.红细胞生成主要受和的调节。
12.嗜酸性粒细胞主要作用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中的作用,并参与对的免疫反应。
13.T淋巴细胞的功能与机体的有关,B淋巴细胞执行功能。
14.血小板功能包括和。
15、血液凝固的过程分为、和三个阶段,根据始动因子不同可分为和两条途径。(年燕)
16.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因子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因子是。
17.红细胞血型系统中与临床最密切相关的是和。
18.A型血者的红细胞膜上含有抗原,但其血清中含有抗体。
三、名词解释
1.血细胞比容2.等渗溶液
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4.红细胞沉降率
5.红细胞的渗透脆性6.生理性止血
7.血液凝固8.血型
9.红细胞凝集反应10.交叉配血试验
四、问答题
1.血液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参考答案
第一章
一、选择题
1-5BBDAA6-10DAECD
二、填空题
1.整体器官和系统细胞和分子
2.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神经调节
3.反射反射弧
4.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5.正反馈负反馈负反馈
三、名词解释
1.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2.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如pH、渗透压、温度、各种物质浓度等)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3.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称为反射。
4.机体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的运输,对细胞、器官功能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5.体液调节作为神经调节反射弧传出通路的延伸而发挥作用的调节方式,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6.指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同,不断促进与加强原效应的过程。正反馈过程一旦发动起来,就逐渐加强加快,直至完成。
7.指经过反馈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原来活动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即抑制或减弱原效应的过程。其作用是维持稳态。
四、简答题
1.反馈分为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
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反,抑制或减弱原效应的过程。其作用是维持稳态。负反馈在机体调节中最为常见。
正反馈是指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同,不断促进与加强原效应的过程。正反馈过程一旦发动起来,就逐渐加强加快,直至完成。人体内绝大多数控制系统都是负反馈调节,正反馈并不多见。
另外,前馈是指机体在控制部分向受控部分发出指令的同时或之前,直接通过感受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使输出变量的偏差在引起负反馈之前就得以纠正。前馈可使机体的反应更具有预见性和超前性。
2.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反应发生较快,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作用准确。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调节速度较慢,持续时间较长,作用范围较广。
自身调节的特点是调节准确、稳定,但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调节范围局限。
第二章
一、选择题
1-5CAEDC6-10DAACA11-15DEEBC16-20CCCDB21-25EABED26-30CCBBC31-35DCECE36-40BCECD
41-45ECABE46A
二、填空题
1.脂质双分子层蛋白质
2.单纯扩散离子
3.物质的浓度差膜的通透性
4.通道转运载体转运
5.高度特异性饱和性竞争性抑制
6.单纯扩散易化扩散
7.主动转运ATP
8.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9.极化动作电位
10.超极化反极化复极化
11.易化扩散出胞
12.K+Na+内流
13.全或无效应不衰减性传导
14.强度持续时间强度变率
15.兴奋性
16.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
17.阈值反变
18.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19.电-化学-电局部
20.肌节
21.肌球蛋白肌动蛋白肌钙蛋白
22.Ca2+三联管
23.等张收缩等长收缩完全强直收缩
24.前负荷后负荷肌肉的收缩能力
25.正变反变
三、名词解释
1.指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膜蛋白帮助下,顺浓度差的跨细胞膜转运的过程。
2.指在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细胞依靠本身的耗能过程,使某种物质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跨膜转运的过程。
3.由离子泵直接介导,离子泵是一类膜蛋白,具有ATP酶的活性,它可以分解ATP而获得能量,从而完成离子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4.又称联合转运,是指不直接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而是利用另一物质的主动转运形成的势能储备而实现的跨膜运转过程。
5.细胞在安静状态下保持的稳定的“外正内负”的状态。
6.指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内负电位向减小方向变化的过程。
7.细胞处于静息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8.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可兴奋细胞接受阈强度刺激时,细胞膜产生一次迅速的、可逆的和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9.指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从电生理角度来说,把细胞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兴奋性的高低与其刺激阈值的大小互呈反变关系。
10.刺激使膜对Na+的通透性突然增大而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数值。
11.指骨骼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引发肌肉收缩的中介机制。
12.指肌肉受到连续有效刺激时,出现强而持久的收缩。
13.指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形式。
14.指肌肉收缩时张力不变而长度缩短的收缩形式。
四、问答题
1.细胞膜转运物质的方式及其转运的物质有:
(1)单纯扩散:主要顺浓度差转运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如O2、CO2等;
(2)易化扩散:通道转运顺浓度差转运离子,如Na+、K+、Ca2+;载体转运顺浓度差转运亲水性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
(3)主动转运:逆电-化学梯度转运离子;
(4)出胞和入胞:转运大分子或团块物质。通过入胞运转的物质有细菌、异物、血浆脂蛋白颗粒、大分子营养物等,出胞主要见于细胞的分泌活动以及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等过程。
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是顺浓度差进行的,不耗能,都属于被动转运。二者的不同点是:
(1)单纯扩散所转运的物质是脂溶性的,易化扩散所转运的物质是非脂溶性的。
(2)单纯扩散是一种单纯的物理过程,易化扩散需要膜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的帮助。主动转运是逆浓度差进行的,需要膜泵蛋白的帮助,需耗能。入胞和出胞主要依靠细胞本身的活动来完成,也需耗能。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主要转运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出胞和入胞则主要转运大分子或团块状物质。
2.本质:是一类膜蛋白,具有ATP酶的活性
激活条件:Na+外流、K+内流
主要作用:逆浓度差“排Na+摄K+”。
生理意义:形成维持细胞外高Na+、细胞内高K+的不均衡分布,成为细胞生物电产生的基础。
3.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主要是K+外流形成。
细胞在静息状态时,膜对K+通透性较大;
(1)前提条件:细胞内K+浓度是细胞外的39倍。
K+
(2)过程:膜内——————→膜外
顺浓度差扩散
(3)结果:膜外电位升高,膜内电位降低,形成膜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状态。
4.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1)动作电位上升支(去极化过程):主要是Na+内流外流形成。
细胞受刺激产生兴奋时,膜PNa+↑,PK+↓;
前提条件:细胞外Na+的浓度是细胞内的12倍。
Na+
过程:膜内————————→膜外
顺电-化学梯度扩散
(注:细胞受刺激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少量内流→局部去极化达阈电位引起Na+通道迅速大量开放,Na+顺电-化学梯度大量内流。)
结果:膜内电位升高,膜外电位降低,形成膜两侧的“外负内正”的状态。
当Na+内流使膜内电位升高到足以阻止Na+内流时,膜电位达到上升支的顶点即Na+的平衡电位。
(2)动作电位下降支(复极化过程):主要是K+外流形成。
动作电位上升支达顶点时,膜PK+通透性重新↑,PNa+↓;
前提条件:细胞内K+浓度是细胞外的39倍。
K+
过程:膜内——————→膜外
顺浓度差扩散
结果:升高的膜内电位下降,跨膜电位复极化为“内负外正”。
(3)细胞膜在复极化后跨膜电位虽然基本恢复,但离子的正常分布状态并未恢复,这时通过钠泵的活动,逆浓度差“排Na+摄K+”,恢复细胞膜两侧Na+、K+的正常分布状态。
5.局部电位的特点:具有等级性,呈衰减性传导,有总和效应(空间性总
和和时间性总和)。总和可以使膜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从而引发动作电位。因此,动作电位可以由一次阈刺激或阈上刺激引起,也可以由多个阈下刺激产生的局部电位总和而引发。
动作电位的特点:
(1)“全或无”特性,动作电位要么不产生(无),一旦产生就达到最大(全),这称为“全或无”现象;
(2)不衰减性传导,动作电位一旦在细胞膜的某一部位产生,它就会立即向整个细胞膜传布,而且其幅度和波形在传播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
(3)具有不应期,因此,动作电位不可能总和。
6.包括电-化学-电三个环节:
(1)电刺激,即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使接头前膜去极化(电变化);膜上钙通道开放,Ca2+从膜外顺浓度差进入轴突末梢;
(2)接头前膜以出胞的方式释放ACh(化学信号),ACh经接头间隙扩散至接头后膜,与后膜上N2受体结合;
(3)接头后膜对Na+、K+的通透性的↑,主要是对Na+通透性↑,Na+内流大于K+外流,使接头后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电变化)。终板电位通过电紧张传播到邻近肌膜,使之去极化达到阈电位,从而爆发动作电位,肌肉收缩。
7.(1)前负荷是指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在一定范围内,肌肉的初长度与肌张力呈正变关系。当前负荷超过一定限度时,肌张力反而减小。使肌肉产生最大肌张力的前负荷称为最适前负荷。
(2)后负荷是指肌肉收缩过程中承受的负荷。它能阻碍肌肉的缩短。在一定范围内,后负荷与肌肉的缩短速度呈反变关系。后负荷过小或过大都会降低肌肉做功的效率,适度的后负荷才能获得肌肉做功的最佳效率。
第三章
一、选择题
1-5DBDDE6-10BBCBC11-15BCDBC16-20ECABC
21-25AADAB26-30EDDEC31-35ABEBC36-40AEAEE
41-45DAACC46-47AABCD
二、填空题
1.血浆血细胞
2.40%~50%37%~48%
3.NaCl白蛋白
4.血细胞内外血管内外
5.7.35~7.45
6.~~
7.O2CO2
8.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渗透脆性
9.红骨髓
10.蛋白质铁叶酸维生素B12
11.促红细胞生成素雄激素
12.速发型过敏反应蠕虫
13.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14.参与生理性止血维持毛细血管壁的完整性
15.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凝血酶的形成纤维蛋白的形成内源性外源性
16.FXIIFIII
17.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
18.A抗原(A凝集原)抗B抗体(抗B凝集素)
三、名词解释
1.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男性血细胞比容约为40%~50%,女性约为37%~48%。
2.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常用的等渗溶液有0.9%NaCl溶液和5%的葡萄糖溶液。
3.红细胞能够较稳定地分散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4.指在自然状态下,红细胞在血浆中下沉的速率。通常以第一小时末红细胞下降的毫米数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率(魏氏法)正常值成年男性为0~15mm/h,成年女性为0~20mm/h。
5.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的渗透脆性与红细胞膜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互为倒数。
6.小血管受损后的出血在几分钟后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7.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8.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9.将血型不同的两个人的血液混合,血清中抗体能与红细胞膜上相应的抗原反应,使红细胞凝集成一簇簇不规则的细胞团的现象。
10.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相混合(交叉配血主侧),再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相混合(交叉配血次侧),然后观察红细胞有无凝集现象的试验。
四、问答题
1.(1)运输功能: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周而复始地流动,担负着重要的物质运输功能,运输O2、CO2、营养物质、激素、代谢产物、抗体等,以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
(2)免疫和防御功能:各类白细胞都有防御功能,如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能吞噬、分解、清除细菌等病原微生物以及机体衰老、坏死的组织细胞,执行非特异免疫功能;淋巴细胞执行特异免疫功能。血浆中的免疫球蛋白与补体参与机体对抗相应抗原的作用。血小板、凝血因子、抗凝物质与纤溶物质可有效地防止机体失血并保持血流畅通,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
(3)维持内环境稳态:血液通过流动,沟通内外环境以及各组织器官之间的联系,对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血液的运输功能,保证了组织细胞O2和营养物供应以及CO2和代谢物的排出,使新陈代谢得以正常进行。血浆能缓冲血浆可能发生的酸碱变化,保持pH值的稳定。血浆的水分具有较高的比热,有利于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血浆渗透压对维持机体的水分交换和分布具有重要作用。
2.血浆渗透压包括两部分:
(1)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由血浆中的Na+、Cl-形成,占血浆总渗透压的绝大部分,对维持血细胞内外水的分布以及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2)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血浆白蛋白形成,数值很小,仅1.3mOsm/L(25mmHg或3.3kPa)。对保持毛细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
3.生理性止血是指小血管损伤,血液从破损的血管口流出,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其过程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过程。
4.分为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生成三个阶段。
(1)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激活FX变为FXa的凝血因子全部来自血液,启动因子是FXII。
(2)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由血管外组织中的FIII(组织因子)进入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两条途径完成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过程后的反应过程完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