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衰紧急时刻nbsp这些药物可以救

强心药,又称正性肌力药,是心功能不全治疗的主力军之一。如能正确使用,往往能拯救病人于一线间。

那么强心药都有哪些呢?用法又是怎样?下面我们就来八一八。

强心药分为强心苷类和非强心苷类。

强心苷类

又称为洋地黄类,包括地高辛、西地兰、洋地黄毒苷等。它们的作用机制、常见不良反应、禁忌症等均相似。

作用机制

1.正性肌力作用:抑制Na+-K+-ATP酶活性,使Na+-Ca2+交换增加,心肌细胞内Ca2+浓度增加,强心;

2.兴奋迷走神经减慢心率,负性传导;

3.心脏电生理作用

4.降低神经内分泌系统活性,治疗心衰。

优点:增强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的收缩力而不增加其心肌的氧耗。

缺点: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易导致致命性心律失常。

危险因素

低血钾、低血镁、高血钙、心肌缺血缺氧、肾功能不全、高龄及不合理药物(如使血钾降低的药物等)联用,所以,使用前需查血电解质水平。

它们亦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对于不同的疾病状态,可选用不同的强心苷类药物。

如,根据起效速度:毒毛花苷K西地兰(毛花苷丙)地高辛洋地黄毒苷。

因此,急性充血性心衰可选用毒毛花苷K,慢性心衰常选用地高辛,西地兰适用于危重急症病人,可在短时期内反复、多次使用。

西地兰(毛花苷丙)

急性心衰伴快速心室率、房颤患者可应用西地兰0.2~0.4mg缓慢静脉注射,2~4h后可再用0.2mg。

针对室上性心动过速或用于控制心房颤动的心室率,未口服洋地黄者,首剂0.4~0.6mg,稀释后缓慢注射,无效可在20~30分后再给予0.2~0.4mg,最大1.2mg。

若已经口服地高辛,则首剂0.2mg,之后视情加量。

地高辛

常用于心力衰竭及室上性心率失常,常联用减慢心率的药物。

尤其适用于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NYHAⅡ~Ⅳ级);心功能NYHAI级患者不宜应用地高辛。

还适用于应用利尿剂、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LVEF≤45%,仍持续有症状的患者,尤其适合伴有快速心室率的房颤患者。

对于急性心衰中慢性房颤的心室率的控制,首选地高辛或西地兰静脉注射。

已应用地高辛者不宜轻易停用。

应用方法:用维持量0.~0.25mg/d,老年或肾功能受损者剂量减半。控制房颤的快速心室率,剂量可增加至0.~0.50mg/d。注意监测不良反应。

洋地黄毒苷

作用慢而持久,可达14天,临床并不常用。

但因其主要在肝脏代谢,代谢物经肾排泄。适用于伴有肾功能损害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口服成人常用量:洋地黄化,总量0.7~1.2mg,每6-8小时给0.05~0.1mg口服;维持量一日0.05~0.1mg。

需注意的是,强心苷类应用于肥厚性心肌病、肺心病及高血压性心脏病,不仅无用反而有害。

所以其禁忌证要牢牢记住:

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梗阻型肥厚型心肌病(除外伴有收缩功能不全或心房颤动者);预激综合症伴心房颤动或扑动,以上患者均属禁忌人群。

非强心苷类

包括拟交感胺类、双吡啶衍生物、钙敏化剂等。

常用于急性心衰或慢性心衰恶化期,如急性心衰伴低心排血量综合征、难治性终末期心衰、肺动脉高压伴发右心衰竭等。

拟交感胺类及双吡啶衍生物均增加细胞内cAMP浓度从而增加细胞内Ca2+浓度,增强心肌收缩力,同时还有外周血管扩张作用。

短期应用有良好的血液动力学效应,但需要注意,长期使用会增加死亡率。

拟交感胺类

常见药物为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不推荐用于正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患者。

多巴胺

小剂量作用于多巴胺受体,中剂量2~10μg/kg?min作用于心肌β1受体,有正性肌力作用,大剂量作用于α受体。

一般用于增加急性心衰伴血压低导致肾灌注受损时的肾灌注肾流量。

用法:从3μg/kg?min起始,逐渐加量。注意监测SaO2,必要时給氧。

多巴酚丁胺

作用于心肌的β1和β2受体,提高心排血量,减轻外周阻力,心率增加作用较小。

常用于外周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最好
北京哪有专治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mzwc.com/xjzl/842939.html